內容介紹
本書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記述了南京古代和近代的城市發展歷史。南京是著名古都。本書《古代篇》記述了南京這個地方從遠古時期一直到清末的漫長歲月里的成長、發展的演變過程,著重論述了以南京為都城的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三個時期的都城規劃史。主要涉及:定都、遷都與戰略態勢,都城的總體布局,都城的形制,都城的規劃手法,城市的功能分布,以及建築、交通、園林等的規劃設計。
有別於我國古代中原地區都城建設中充分體現了“樂和禮序”的規劃思想,南京是我國另一種重要規劃思想——以《管子》為代表的“天材地利”觀念的典型,別具一格。本書結合南京“龍盤虎踞”的山水形勝,著重分析了古代南京的都城規劃特色。
南京在我國近代史上占有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作為鴉片戰爭失敗的苦果,在南京簽訂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揭開了中國的近代史。而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則是中國近代史的終結。近代早期的太平天國、後期的民國都以南京為首都。
本書“近代篇”記述了南京在洋務運動和西方教會的影響下,城市走向近代化和引進西方規劃設計方法的過程。特別是詳細介紹了《首都計畫》和《首都大計畫》等總體規劃,中山陵園等詳細規劃和建築設計,以呂彥直為代表的中國近代第一代建築師們在新式建築中體現中國傳統所作的各種卓有成效的探索,分析了民國時期南京城市規劃的得失。
作者介紹
蘇則民,1937年9月1日出生於浙江嵊州。1961年清華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後為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師從吳良鏞教授,1965年畢業。高級城市規劃師,特許註冊規劃師。現任南京規劃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會長。
曾任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南京市規劃局局長、南京市建設委員會主任,南京市第十一屆人大常委會城鄉建設委員會主任等。
主要論文有:《天安門廣場規劃和改建的經驗探討》,《分區規劃和城市規劃編製程序》,《南京城市規劃》(編入《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築·園林·城市規劃》),《把握特色,在現代化建設中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城市規劃的深化與規劃管理的強化》,《大城市的發展與控制——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訂的思考》,《關於我國城市規劃體系問題的思考》,《城市環境與城市現代化——以南京為例》,《城市規劃編制體系新框架研究》等;合作主編《中國城市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等。
組織並參與編制南京市主城分區規劃,獲建設部優秀設計項目二等獎;在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的編制工作中任中心組組長;參與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1991-2010)調整工作;參與南京老城保護與更新規劃編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