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作內容
作品欣賞
創作背景
Peint à Saint-Rémy de décembre 1889 à janvier 1890, d'après un bois gravé de Jacques-Adrien Lavieille reproduisant l'une des "Quatre heures de la journée" dessinées par J.-F. Millet.
歷史傳承
•collection Mme J. Van Gogh-Bonger, Amsterdam [1]
•collection Aubry, Paris [1]
•jusqu'en 1932, dans la collection Charles Pacquement, Paris [1]
•1932, vente Charles Pacquement, Paris, Galerie Georges Petit, 12 décembre 1932, n°32
•Galerie E. Bignou [1]
•jusqu'en 1963, dans la collection Mme Fernand Halphen, née Koenigswarter, Paris [1]
•1952, accepté par l'Etat à titre de donation sous réserve d'usufruit de Mme Fernand Halphen (comité du 28/02/1952, conseil du 06/03/1952, arrêté du 29/07/1952) [1]
•1952, attribué au musée du Louvre, Paris [1]
•de 1963 à 1986, musée du Louvre, galerie du Jeu de Paume, Paris (fin de l'usufruit en 1963) [1]
•1986, affecté au musée d'Orsay, Paris [1]
重要展覽
展覽時間 | 展覽名稱 | 展覽地點 |
1905年 | 梵谷作品展 | 荷蘭阿姆斯特丹 |
1922年 | 十九世紀的偉大大師的作品 | 法國巴黎 |
1925年 | 梵谷作品展 | 法國巴黎 |
1927年 | 無 | 法國巴黎 |
1935年 | 印象派畫展 | 比利時布魯塞爾 |
1945年 | 19世紀和20世紀一些重要的油畫特色館藏 | 法國巴黎 |
1964年 | 素描與漫畫家 | 法國巴黎 |
1967年 | 1949-1967年在羅浮宮博物館20年獲得的收購 | 法國巴黎 |
1973年 | 拷貝、複製、假 | 法國巴黎 |
1988年 | 梵谷和米勒作品展 | 荷蘭阿姆斯特丹 |
1994年 | “景觀,農民:二十世紀中世紀歐洲的藝術與土地” | 法國巴黎 |
1998年 | 梵谷和米勒作品展 | 法國巴黎 |
2000年 | “印象派”和“現代藝術” | 韓國首爾 |
2013年 | 從梵谷到塞尚 | 法國馬賽 |
作者簡介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出生於荷蘭贊德特鎮一個新教牧師之家,24歲之前,曾在海牙、倫敦、巴黎等地的古匹爾畫店當店員。後來成為傳教士,在比利時西南部的博里納日礦區傳教,由於同情和支持窮苦礦工的要求而被解職,在度過了一段極度失望和貧困的生活後,他決定在藝術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脫。1880年以後,他到處求學,向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求教,向荷蘭風景畫家安東·莫夫學畫,但最後還是決定自學,他克服種種困難,努力按自己的認識表現世界。1890年7月,他在精神錯亂中開槍自殺,年僅37歲。凡·高一生留下了豐富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麥田上的烏鴉》等,但他的作品直到去時後才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他的藝術作品對20世紀表現主義影響甚深,特別是蘇丁和德國表現派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