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十五”期間,科技部在進一步加強新的國家科技計畫體系(即“3+2”體系)建設的基礎上,通過三大主體計畫,在關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領域,集成資源,集中力量,以重大專項的實施為突破口,推動科技計畫從注重單項創新轉變到更加強調各種技術的集成,強調在集成基礎上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儘快提高我國重點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通過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將為我國科技計畫管理的改革、內容設定和操作模式提供有益的探索,提高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組織在重大戰略技術方面集成創新的能力。

基本信息

產生背景

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

我國擁有豐富的智力資源和一定的科技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科技攻關、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解決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大批關鍵技術問題,使我國科技在世界上嶄露頭角,整體科技實力大大增強,居開發中國家前列;同時,當今科技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新興學科、邊緣學科不斷湧現,技術更新速度不斷加快。目前我國的技術發展以跟蹤模仿為主,而跟蹤和引進戰略在傳統經濟形態下十分有效,但如果今後仍主要靠這種方式,將會拉大我國同國際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並將最終形成技術依賴。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技術依賴遠比資金依賴、市場依賴所帶來的影響更加深刻和難以擺脫。為了加快實現我國科技發展戰略從以跟蹤模仿為主,向以自主創新和實現技術跨越發展為主的轉變,2001年12月,經國家科教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批准,科技部決定在“十五”期間組織實施十二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重大科技專項以提升核心產品和新興產業的競爭力為中心,集中國家、地方、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方面的力量,迅速搶占一批21世紀科技制高點,力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過渡期內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提高我國在重點領域的國際競爭力,有效應對入世後技術壁壘的挑戰。“十五”期間科技部組織實施的十二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為:1.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和軟體;2.信息安全與電子政務及電子金融;3.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片;4.電動汽車;5.高速磁懸浮交通技術研究;6.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7.主要農產品深加工;8.奶業發展;9.食品安全;10.節水農業;11.水污染治理;12.重要技術標準研究。

思想和原則

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指導思想,“突出重點”的基本原則,科技部集成多方優勢,大力促進中央各部門之間的聯合、中央和地方的結合以及國家各重大科技計畫之間的銜接和集成,並在實施上採用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和投入模式,建立競爭和滾動調整機制。1.立足於解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的重大科技問題。對於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急需解決的,以及關係到國計民生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問題,例如,針對農業結構調整、農民致富等“十五”國民經濟的重大問題,部署了“主要農產品深加工”、“奶業發展”和“節水農業”等項目;在提升整個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方面,主要從國民經濟信息化入手,部署了“電子政務電子金融”等方面的課題,在關係人民生活急需要解決的問題方面,部署了“水污染治理”和“食品安全”等重大專項。通過這些專項的實施,集中攻克一批制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技術問題,以促進農業、工業以及社會發展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的解決,對國民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做出貢獻。2.抓住對國家建設和發展具有戰略影響,必須在國家層面上給予支持和推動的科技問題。如“重要技術標準研究”重大專項是為了更好地應對我國加入WTO,促進我國民族產業的發展,維護國家利益,構建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信息安全”重大專項是從國家安全考慮,在軟體方面的核心技術和作業系統也納入了十二個重大專項。3.推動科技創新支撐平台的建設,加速提升國家競爭力。科技創新的支撐平台建設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它不是一個單一的技術,而是搭建若干個技術的平台,為我國整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搭建若干技術平台,對我國整個高新技術的研究以及產業化提供一個強有力的支撐,來推動創新成果迅速形成規模和產業化,提高我國整體的創新水平和綜合實力,以應對國外技術壁壘的挑戰和有效參與國際競爭。比如實施“電子政務”項目是搭建一個電子政務的平台,所有的電子政務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搭建金融信息化的平台,使各有關的金稅、金關、金卡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新藥物創製和篩選技術平台、搭建中藥質量標準及療效評價技術平台以及軟體開發的平台、積體電路設計的平台等等。4.有利於實現技術突破和跨越式發展,並推動新產業形成。為推動新產業的形成,在中國與國外的技術水平與產業化差距相對較小,或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條件和能力的技術領域,如電動汽車、功能基因組研究等,安排了“電動汽車”、“磁懸浮交通技術”和“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片”等重大專項,目的是通過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搶先擁有一批具有商業價值的發明專利和自主智慧財產權,搶占新一輪競爭的制高點,拓展市場空間,推動新產業的儘快形成,實現跨越式發展。

目標和任務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總的目標為:注重突出重點,實現創新突破,通過專項的實施,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並力求在重大科技專項的重點任務上有所突破。重大科技專項的重點任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對“十五”科技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進一步進行凝鍊,提出一些重大的問題,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來解決,也就是集中財力辦大事。過去很多科技項目的實施,“面”鋪得很寬,但資金的強度不夠,所以項目實施的時間較長。十二個重大專項的實施,通過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能夠儘快使科技成果形成生產力。專項提出前夕,我國“十五”科技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都已確定,各項工作已全面、有序地展開。適時提出組織實施十二個重大科技專項,正是充分利用現有工作基礎,對“十五”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凝鍊和提升,通過“十五”的實施,使十二個重大專項的成果能夠為國家的結構調整、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做出應有的貢獻。2.最佳化各方面科技資源,調動多方面積極性,共同推動十二個重大專項的工作。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深入人心,全社會關注和重視科技的程度也在不斷加強。充分調動和利用地方、高校、企業以及全社會力量投入科技工作,不僅是科技管理工作的內在要求,而且事關科教興國戰略的大局。十二個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正是要大力促進和實現中央各部門之間、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聯合,最大限度地集成我國有限的科技資源,形成一個全國上下聯動、共同推進科技工作的新局面。3.對國家科技計畫體系和科技項目管理進行創新。深化科技計畫管理改革,是促進我國科技工作進一步發展的關鍵因素。實施重大科技專項是實施國家科技計畫改革的一次重大嘗試。重大專項將圍繞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目標,加強現有計畫的集成,改變原有科技計畫分階段、分層次的內容設定和管理模式,即十二個重大專項都有比較明確的目標,雖然目標層次不一樣,有些是一個工程,如電動汽車、磁懸浮;有些是迅速在全國形成一定的能力和規模,如農產品深加工、奶業發展;有些是要在技術上有重大的突破,如晶片製造技術、軟體技術、生物技術等,雖然各個目標不一樣,但都很明確。用目標、項目帶動整個科研,真正實現我國科技計畫和科技項目管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思路,儘快提高我國重點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實施和特點

實施重大科技專項作為科技工作的新實踐,沒有現成的模式,成敗的關鍵在於機制和管理的創新。十二個重大科技專項的成功實施,對調整我國產業結構、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等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重大專項的啟動實施中在管理體制上進行了一些調整和創新。主要包括:注重跨領域、跨學科的技術集成;加大企業的參與力度;建立重大專項評價與監督機制等。一、加強領導,明確各方責任,形成有效的組織結構體系。科技部黨組把十二個重大專項工作列為“十五”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並多次就重大專項的組織實施和機制創新等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出台了《“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啟動實施若干問題的意見》,切實從總體上加強了對專項的組織和領導。各專項落實了主管部級領導、司級、處級幹部,將專項的實施工作責任到人。並分別設立專項工作組、管理辦公室、總體專家組和監理組等,形成一套比較完善和科學的組織結構體系,從組織管理、技術把關、實施監督等各個層面,明確各方職責,層層把關,為重大專項的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二、採取切實措施,使專項實施成為落實“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的突破口。各專項在啟動實施過程中,將“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的主要內容充分體現在各自的目標、內容和措施中,並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來考核,使三大戰略的實施落到實處。1.要以決勝創新時代的信念,重視和實施人才戰略。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核心是尖子人才的競爭。尖子人才的作用不可忽視,它間接決定了研究機構和高技術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的位置。各國政府可以用關稅和非關稅手段保護本國產業,控制各有關生產要素的流動,但唯一無法控制流動的就是人才。和眾多的開發中國家一樣,我國優秀人才,特別是一流的尖子人才流失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唯一選擇就是積極地參與國際人才的爭奪戰,全力創造一個有利於留住人才、有利於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2.要抓緊實施專利戰略,搶占自主創新的制高點。隨著世貿組織和貿易有關的智慧財產權協定的實施,我國在智慧財產權保護方面將要面臨嚴峻的挑戰。當前,已開發國家在世界範圍內進一步要將其技術的獨占優勢轉化為市場的壟斷優勢。在我國,外國企業,特別是大的跨國公司和企業集團正在以大量的發明專利申請作為搶占中國市場的前導。目前在生物工程領域,美國擁有世界專利總量已經達到59%,歐洲為19%,日本為17%,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只占5%;在藥物領域,美國擁有51%的專利,歐洲為33%,日本為12%,其他國家僅為4%。在我國國內,到2000年12月,我國信息通訊、航空航天、醫藥製造等高技術領域,國外發明專利申請的比例均占60%~90%左右。這種局面將使國家高技術產業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越來越受到已開發國家的專利制約,並且在技術進口方面付出過高的代價。實施專利戰略,就是要從根本上扭轉這一局面。企業、院所和大學首先要強化專利意識,了解專利的戰略價值,學會必要的專利管理技能,在競爭當中提高運用專利戰略的才幹。為此,財政部、科技部共同頒發了檔案,就國家支持的科技項目所獲得的專利所有權問題做了明確的規定,用以鼓勵從事研究的研究院所和企業在使用這些專利,並且獲得經濟利益方面所擁有的權利,當然也包括發明人應當享有的權利。這將會對中國的智慧財產權保護產生重大的影響。3.著眼於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和民族利益,實施標準戰略。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下,已開發國家以安全標準為理由,以專利技術為盾牌,進而藉助技術壁壘來削弱開發中國家的成本優勢,完成了由簡單的關稅壁壘向複雜的技術壁壘轉變的過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技術壁壘將成為貿易出口的重要障礙。在出口方面,由於國家的許多技術標準達不到已開發國家的標準,從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成為擴大出口的障礙。在進口方面,由於我國的技術標準不夠完善統一,手段落後,很難起到合理、有效保護民族產業的目的。根據測算,技術壁壘對我國出口直接和潛在的影響,每年超過450億美元。所以建立既符合世貿組織規則,又能夠有效、合理地保護我國產業以及經濟安全的技術性貿易措施體系已經是當務之急。因此儘快地建立完整的技術標準體系已經是刻不容緩,特別是在高技術領域。三、強化企業參與力度,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無縫連線”,使專項成為機制創新的“試驗田”。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必須在機制上進行創新,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促進產學研結合,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和投入模式。十二個重大專項強調機制建設和創新,強化成果產業化,並制定了相應的措施,鼓勵企業參與,突出了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帶動企業的投入。與產業化相關的專項課題都明確了由產業化條件好的企業牽頭承擔,聯合有關科研單位,共同推進專項任務,並將扶持和培養一批企業,尤其是龍頭企業作為專項的實施目標之一。由企業牽頭實施的項目,充分發揮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技術支撐作用,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和高校為技術支撐”的組織形式,使科研攻關與產業化開發兩個實質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如“農產品深加工”專項14個課題專門面向企業招標,由企業牽頭聯合有關科研院所和高校參加投標,共同承擔專項的任務,推進企業的技術創新以及相關產業的形成;“電動汽車”專項通過組建產權清晰的股份制公司承擔專項的研究開發任務,實現多企業聯合享有智慧財產權,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片”專項明確提出要培育3個以上、年銷售額超過5000萬元的生物晶片龍頭企業。四、突出集成,上下聯動,形成共同推進重大專項的新局面科技部已經制定政策和要求,所有國家科技計畫工作都要向重大專項傾斜,加強集成,加大投入,優先支持專項的實施。在十二個重大專項已落實的中央財政經費投入中,863計畫投入47.4億元,攻關計畫投入14.8億元,分別占兩個計畫“十五”總投入的32%和27%。針對“農產品深加工”專項的實施,863計畫、科技攻關計畫、星火計畫、農業成果轉化資金專項等圍繞專項總體目標共同支持,合理分工,最佳化配置科技資源,進一步加強了計畫間的集成。在專項的組織實施過程中,加強了與相關部門、地方、企業、科研機構、專家的溝通、交流和合作。鼓勵部門、地方牽頭組織專項的實施,並投入專項配套資金。十二個重大專項的實施共涉及19個部門和22個地方,帶動配套投入近40億元,形成了上下合力、共同推進的新局面。總投入的近200億元中,其中中央財政投入60億元,部門和地方投入40億元,企業投入100億元。各地結合本地實際也制定了若干地方重大科技專項。如,上海市實施中藥現代化、納米科技、光科技、積體電路4個重大專項,各投資1億元,實施以來已帶動社會投資10倍以上。廣東省實施若干影響面廣、產業帶動強的重大專項,並以專項帶動為主線,加強科技計畫的整合,通過火炬、星火等計畫帶動食品安全基地、中藥現代化基地的建設。新疆自治區積極實施節水農業專項,開發與示範推廣噴、滴、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其中噴灌面積達到98.13萬畝,滴灌面積達到178.5萬畝,軟管灌面積達到160多萬畝。瀋陽市實施裝備製造企業信息化等12個重大專項,給予3260萬元資金支持。內蒙古自治區在生物技術等領域選擇17個項目,總投資2億元。在“九五”工作的基礎上,先期啟動實施的重大科技專項已取得一批階段性成果。如:“眾志”CPU系統開發取得重大突破,可望近期推出低價格、高性能、採用國產Linux作業系統、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一代網路計算機;永中公司推出了跨平台的集成辦公套件;功能基因組和生物晶片專項的實施,使我國在國際上率先完成水稻(秈稻亞種9311)基因組測序工作;電動汽車專項採用整車牽頭的系統開發布局,30千瓦和50千瓦新一代燃料電池發動機、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及控制、整車設計開發等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國家信息安全套用示範在上海已經取得關鍵技術突破;農產品深加工專項已完成年產3000噸濕法變性澱粉生產示範線,初步建立了肉製品、乳製品、濃縮蘋果汁等全程質量控制體系等。截至2002年10月,重大專項已申請專利155項,其中發明專利77項,實用新型103項。其中,磁浮列車軌道國產化技術取得突破,到去年底已獲得35項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成果,上海磁浮列車示範線已投入試運行。這一切都充分表明,科技界及全社會反映較大的原始性創新能力下滑的勢頭基本得以遏制並出現好轉,加強原始創新的各項措施已初見成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