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信息與電子學院

從建立伊始,學院就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在新中國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在各類學科知識競賽中,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曾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索尼杯”。 2010年在北京市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學院20個隊獲獎,17個隊獲一等獎,名列北京市第一名。

獻身國防 英才輩出
北京理工大學信息與電子學院的前身是北京工業學院電子工程系。1953年應當時國防建設急需建立了雷達設計與製造專業。1956年建立無線電工程系,1971年更名為電子工程系,2008年底重組為信息與電子學院。
這裡是我國首批建立的從事雷達、遙控遙測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單位之一,是蘇聯專家援建的重點單位。蘇聯援助的大型雷達中,有三部放在學院。這裡培養了新中國雷達專業的第一批地方院校畢業生,湧現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專家,毛二可院士、柯有安教授、王小謨院士和吳一戎院士是他們中的傑出代表。這裡參與論證了由張直中院士倡導的我國最早的相控陣雷達,團隊中誕生了張光義、賁德、毛二可等院士。
從建立伊始,學院就走在國內同行的前列,在新中國國防科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優異成績。
毛二可院士指導學生
院士領銜 精緻教學
說到教學工作,不能不提兩院院士、名譽校長王越,他是國家級教學名師,承擔過教育部“21世紀高層次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教改項目,擔任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組委會主任。王院士雖已78歲高齡,還堅守三尺講台,牽頭一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主講一門本科生課,每周2次,每次3小時站著上課。在老校長引領下,全院上下傾心教學,形成了名師薈萃、教學兩旺的局面。學院現有兩個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有羅偉雄、羅森林、韓力等北京市教學名師, 10門國家 (市) 級精品課程,多部國家 (市) 級精品教材。
在培養創新型拔尖人才上,學院更是銳意進取,改革先行。1994年建立信息類教改實驗班,1997年打破專業界限,按“信息工程”大專業招生,1998年建立“信息對抗技術”本科專業,2001年實施“本碩連讀”,2008年開設“電子科學技術”雙語班,2009年開始招收信息工程“本碩博連讀”班。王越院士積極倡導拓寬本科專業面、提倡加強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大力推進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和信息安全全國邀請賽等賽事,創建 “信息安全與對抗”學科,其成果獲得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2005年)、一等獎(2001年)和二等獎(2009年)。
王越院士與上課學生在一起
學院擁有首批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面向全校8000人次本科生,開設6門專業基礎理論課、20多門實驗課,實驗量約23萬人時/年。學院十分重視實踐創新,具有鮮明的特色。在各類學科知識競賽中,學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曾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索尼杯”。2010年在北京市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學院20個隊獲獎,17個隊獲一等獎,名列北京市第一名。
教學成果豐碩的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
尖端科研 引領未來
學院現有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一級學科,涵蓋八個二級學科,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電磁場與微波技術是北京市重點二級學科,有兩個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和一個教育部創新團隊。
毛二可院士是著名雷達專家,是雷達專業第一屆畢業生,醉心於雷達系統及其信號處理的研究,對我國動目標顯示、動目標檢測技術做出了重大貢獻,直到現在還在自主創新提出多種新體制雷達,帶出了一支有6名教授、8位博導、年均經費7000萬元、近50人的高水平科研團隊。他是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十七大代表,他帶領的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在2009年評估中排名第一,獲得“國防科技工業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和“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前任校長匡鏡明教授帶領現代通信實驗室瞄準國際前沿,積極建立國際合作關係。1992年他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簽訂了科研合作協定。1997年,瑞典首相佩爾松訪華期間,北京理工大學與愛立信公司的國際合作計畫被列入兩國政府合作備忘錄。1999年雙方又合作建立了“數字通信技術研究中心”,在寬頻移動通信、語音信號處理等方面取得大量成果。該項目是首次用我國的智慧財產權開展的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北京理工大學被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為國際數字語音編碼技術評測單位,是唯一的高等學校和唯一的中國單位。目前,這方面的合作研究已擴大到芬蘭和澳大利亞等地區。
北京理工大學與瑞典愛立信公司簽署合作協定
學院既有王越、毛二可、匡鏡明等老一輩知名學者,又有龍騰、陶然、盛新慶、吳嗣亮、呂昕、仲順安、安建平、劉志文等年富力強的中年教授,還有曾濤、孫厚軍等一大批青年才俊。院長龍騰從事新體制雷達與實時信息處理的研究,是國家安全重大基礎研究(973)項目技術首席, 863專家,教育部創新團隊帶頭人。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陶然從事分數階傅立葉變換理論及套用的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指導的博士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長江學者盛新慶從事計算電磁學及套用的研究,發表的多篇高水平論文被國內外著名學者廣泛引用。吳嗣亮教授14年如一日研製脫靶量測量系統,打破了西方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填補了國內空白,2009年獲得國防科技發明一等獎。
經過近60年的發展,學院學科方向從雷達技術發展到通信系統、信號處理、信息安全與對抗、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微電子技術、生命信息、電路與系統、複雜信息系統、電子對抗、衛星導航、航天遙感、空間遙測等學科及其套用領域,形成陸海空天、軍民兩用的新格局。過去,老一輩白手起家,開創雷達事業。現在,學院按照學校“強地、揚信、拓天”的發展戰略,秉承“創新、團隊、開放、爭先”的發展理念,教學科研並重,朝著高水平、國際化方向,激情進取、爭創一流,科學發展、再創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