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姜莊村[山東省萊蕪市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北姜莊村]

北姜莊村[山東省萊蕪市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北姜莊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姜莊行政村位於山東省臨清市老趙莊鎮東部,距鎮政府4公里,東與赤莊村為鄰,北與石槽村交界,西與楊千戶村接壤,南與沈莊村相連。該村地處魯西北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壤以沙壤土為主。東西最大距離0.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公里,境內有1條瀝青路與村內街道相連線,交通便利。龐丁渠流經本村,長度1.5公里,全村轄區總面積67公頃,村莊建成區面積5.3公頃,全村僅有姜一個姓氏[1]。

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北姜莊村

北姜莊村2002年7月5日建成北姜莊居委會,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鵬泉街道辦事處,位於萊城東6公里處。南與南姜莊,北與黃泥溝,東與地理溝居委會相鄰。村東是丘陵地帶,村南緊靠萊馬一級公路,蜿蜒曲折的孝義河從村西匯入汶河。村中兩條主大街貫穿南北,北姜莊居委會有80餘戶,301口人。
據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姜莊鄉·北姜莊”。據《劉氏譜》記載,明成化年間劉姓由茶峪村遷此;姜姓早居,以姓名村姜家莊,原與南姜莊為一村,後分為兩村,該村居北,稱北姜莊。
據《萊蕪市志》載,北姜莊清末屬萊蕪縣故事保;民國初年屬五區汶陽鄉;1941年萊蕪劃分為萊東、萊北和新甫三縣,北姜莊歸屬萊東縣鵬山區;1945年恢復萊蕪縣建制屬汶陽區;1950年屬礦山區;1958年屬孝義鄉;同年10月為孝義人民公社;1959年3月併入礦山人民公社;1982年改屬城關鎮;1984年改稱萊城辦事處;1985年11月屬北孝義鄉;2002年3月歸屬萊蕪經濟開發區。同年10月22日,鵬泉街道辦事處成立,北姜莊隸屬鵬泉街道辦事處至今。
自明成化以來,繼姜、劉之後,李姓等先民陸續遷來定居。他們和睦相處,男耕女織,治河修道,用勤勞的雙手開拓著這片熱土,世代繁衍生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先後有王、趙、劉姓遷來。近幾年又有高、燕、畢、張、陳、馮、謝等姓前來落戶註冊。

據老人口傳,在村東嶺建有一座“瞭望台”。當時東部山區一夥土匪、光棍經常進村搶劫,搞的村民人心恐慌,苦不堪言。為了抗禦匪患,村民李保平發動村民,有錢的捐錢,無錢的出力,修此高台。瞭望台由村民輪流把守,發現匪情,便點燃柴堆傳遞信號。村民則手提土炮、大刀、長矛,從四面八方趕來予以痛擊。抗戰時期,北姜莊村為敵占區,也是抗日武裝活動的重要地帶。1941年北姜莊成立了自衛團,李延篤任團長,積極配合區中隊拔據點、伏擊敵人。最早加入共產黨的李敬之,廣泛發動民眾,組織秘密武裝,站崗放哨,傳送情報。1944年春吳化文一部東犯,上級決定在北姜莊打一場伏擊戰。區中隊在該村秘密駐紮,待敵人完全進入我伏擊圈後,村民李善實打響了第一槍,切斷了敵人的後退之路。同時埋伏在地理溝、東部丘陵一帶的主力和地方武裝部隊進行了三面夾擊,戰鬥打得異常殘酷、激烈。由於敵我懸殊較大,只殲敵人一部。剩餘敵人喪心病狂,一把大火點燃,整個村莊成為一片火海。村民在我武裝部隊的掩護下,安全撤離。
解放戰爭期間,村民捐款捐物,踴躍參軍。李玉光、李海篤、李忠實隨軍南下。李剛篤、李善實犧牲在戰場上。陳毅、粟裕為支前模範李義實、李華篤頒發了嘉獎證書。1971年解放軍某部在北姜莊修建營房,村民與當年支前一樣,把子弟兵當作親人,給予大力支持,得到了部隊、縣委的大力表彰。
解放前,北姜莊人飽受天災人禍之苦。1932年鬧水災,山洪爆發,孝義河堤潰塌,洪水淹沒了大半個村莊,數十間房屋倒塌,沖走牲口無數,未及轉移的3名村民被洪水捲走,大片莊稼毀於一旦,村民饑寒交迫。
北姜莊人好學,重視教育,清末村中出了兩名“廩生”。民國時期劉念資就讀於南京金陵大學。解放後,北姜莊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於1952年建起了一所學校,周圍幾個村莊適齡學童前來就讀。1969年大隊帶領村民運石、打坯,重新選擇校址,蓋起了新教室、辦公室、伙房、打了水井,可容納百名學生就讀。1992年合併於南張家莊學校,原校舍辦起了育紅班。自恢復高考以來,已有十名學生考入大學,僅李恆實一家就有三人榜上有名,被人們頌為“秀才專業戶”。
北姜莊居委會重視農業發展。建國後組織互助組,1955年成立初級社,後轉入高級農業合作社;1958年改為生產大隊。度過三年自然災害困難時期後,深知發展農業的重要,大力改良土壤,興修水利。1979年購置一台拖拉機,1986年又添一台,併購置播種機、脫粒機各數台,實現了農業半機械化。
1966年初夏,北姜莊自力更生,就地取材,打出了第一口機井,購置了一台12馬力柴油機,從此拉開了興修水利的序幕。截至1990年全村共打大口井8眼,建水塔2座,三級揚水站1處,二級提水站1處,鋪修水渠3條,600餘米,地下管道400米。
1971年開始農業學大寨,經過8個冬春的奮戰,深翻修整梯田200餘畝,拓寬新修生產路兩條。整治澇窪地150畝,大部分土地變為穩產高產田。
北姜莊走出了一條多元化發家之路。李傳強如今已有轎車一輛,三層商品樓一座。李傳順靠拖拉機運輸致富,如今擁有商品樓一棟,購買了轎車、依維柯(客車)、大型挖掘機等。李永實一家擁有汽車修理廠2處,建築公司一家,李坤篤及李勝篤的建築公司也初具規模。
泰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在該村建廠後,又給北姜莊居委會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一個集飯店、生活日用品、蔬菜、水果等於一體的市場已初步形成,給剩餘勞力提供了就業機會。居委會與廠方商定運輸原材料,由村委統一結算,統一管理,大大方便了個體運輸戶。目前,從原來2台拖拉機擴展到12台,農用車5輛,大型自卸車3部。建築業發展到三處,從事鋼筋製作二處,以李傳會為首的鋁合金裝修,鋼木家具製作聯合體一個。如今可以說是人人有事做,戶戶有項目。
北姜莊居委會大力發展經濟與改善居民的生活條件同步進行。1973年辦起了合作醫療;1975年家家戶戶用上了照明電;1984年發展成為電視村;1995年戶戶用上了自來水;2001年又成為電話村。1984年被評為萊蕪市文明村,屬北孝義鄉期間年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雙文明單位。居委會注重法制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解放後至今沒出現一例刑事案件,無一例計畫外生育,年年獲得表彰。
伴隨著萊蕪經濟開發區的飛速發展,北姜莊301名居民正以昂揚向上的精神,描繪更加美好的藍圖。一個富裕、美麗的花園式社區將展現在人們面前。

人文自然

北姜莊村周圍沒有高山峻岭和名勝古蹟。在漫長的歲月里,先人們立“村碑”鋪街修路,植樹造林,修挖河道,做各種公益事業。村中有三盤大石碾,分別安在村東北、西北、西南三個角。村東北角的石碾旁有一棵需二人方能合抱的古槐,夏天,人們聚集樹下說古論今,縫補納涼。西南角石碾旁兩棵古槐,中間長出了一棵幼槐樹,人們稱為“夫妻樹”。1944年一場大火把兩株老槐燒焦半邊,80年代完全枯死,子樹如今枝繁葉茂,生機盎然。村西有一座“關帝廟”,廟碑已毀。關帝廟南不遠有一灣,名日“飲馬灣”。沿飲馬灣西行,便又有一大灣名叫“麻灣”,四周河泊交錯,紅柳簇簇,美景天然。兩灣都是人工開挖,麻灣周圍開漕,大小不等。漕溝插稻,田埂種植大豆、高粱,大有“江南小橋流水、魚米之鄉風韻”。不遠處的孝義河中有一狹窄地段,人稱河洲,河洲之上楊柳蘆葦,鳥語花香。

人物事件

一、烈士英名錄
李剛篤 1938年參加八路軍,在莒南戰役中英勇犧牲,時任連長
李善實 1947年在南麻戰役中光榮犧牲,時任班長
二、歷任村支書
1944年-1947年  李昌實
1947年-1955年  李敬之
1955年-1957年  李貴實
1957年-1964年  李敬之
1964年-1988年  李江篤
1988年-  李傳河
三、歷任村主任
1940年-1944年  李俊來
1944年-1947年  李培篤
1947年-1977年  李恕實
1977年-1988年  李傳河
1988年-1996年  李生實
1996年-2001年  李傳厚
2001年-  李傳河
四、副縣級及其以上幹部
李宇光  原名李瑞實,曾任浙江省政府辦公廳人事科長、十里坪勞改農場黨委書記等職,享受副廳級待遇
李海篤  曾任天津一機局處長(地級)
五、清末兩名廩生
其一李瓊勝,出身於平民之家,靠著自己發奮學習獲取廩生功名就職於衙門,書寫狀紙,常為四鄰八鄉書寫字畫,繪影壁牆。其二李道生,兄弟四人排行老大,出身貧寒,在辛莊教書。據老人講,去濟南府應試,騎著高頭大馬,披紅戴花回家,鄉里鄉親,敲鑼打鼓相迎。當時人們流傳著一句民謠:“秀才補了廩、紗帽頭上滾”,廩生就有可能做官。清末廢除科舉制度,中舉失望,日漸消沉,最後染病而逝。在辛莊一帶提起李道生美名,至今健在的老人,還難以忘懷,讚嘆。
六、劉念資
早期革命知識分子,南京金陵大學畢業,1937年7月加入共產黨,抗戰時期參加抗大學習,在淄博作為中方代表參加接受日本投降的談判,之後一直從事於教育工作。

特產展台

北姜莊人具有良好的經濟意識,早在解放前就有“數家織機響,戶戶紡線忙”的說法。1978年春建起了一座村辦大型粉皮、粉條加工廠,當年建設,當年投產,當年出效益。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種各樣的經營戶如雨後春筍,僅長期販銷粉皮、粉條的就有幾十戶。現在又新上4家粉皮加工戶,每當銷售旺季,經營者多達幾十人,萊城周邊市場粉皮、粉條者十有七八是北姜莊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