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龍騰雜技團

北京龍騰雜技團

在北京民俗文化的搖籃中,曲藝、雜技稱得上是一枝奇妙的藝術奇葩,一直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宋秀蘭劇照宋秀蘭劇照
近年來,活躍在祖國大江南北、獻技於世界各地的北京龍騰雜技藝術團,以中幡、舞獅、文場和傳統雜技、氣功、魔術等節目為主,既能在廣場上表演又能在舞台上亮相,既能走街串鄉又能登大雅之堂,有著濃厚的北方鄉土風韻,更是受到全國各地及外國朋友的喜愛和熱烈歡迎。這支民間藝術表演團體就來自北京房山區閻村鎮,這個藝術團的優秀演員兼團長就是房山區政協委員宋秀蘭同志。
我國雜技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時代,已有精彩的力技表演;漢代形成了一種比較完整的表演形式,當時稱為“百戲”。南北朝以後,又稱為“散樂”,其規模更大,節目花樣更多。自宋朝以後,民間雜技的繁榮代替了宮廷雜技。元代初期馬端臨《文獻通考》記載了漢代以來百戲節目及其發展經過。
雜技是我國民間傳統技藝性表演藝術的總稱。主要有蹬技、手技、頂技、口技、車技、武術、爬竿、走索、中幡以及民間各種雜耍等,一般把戲法、魔術、馬戲、訓獸等也包括在內。我國雜技有優美健康、輕鬆活潑、動作靈巧迅速等特點。建國後形成了具有民族風格的表演藝術,並多次在國際性比賽中獲獎。
宋秀蘭帶領的北京龍騰雜技藝術團 ,雖然是土生土長在北京郊區一支民間藝術團體,但它是由名人真傳絕技,其基礎紮實,功夫過硬,在北京乃至全國都小有名氣的雜技藝術團。宋秀蘭被雜技稱為女子中幡第一人,她與兩個哥哥表演的三人中幡,也是中幡表演有史以來之首創。宋秀蘭的雜技表演較為全面,不但能夠熟練地耍中幡,還能熟練地表演武術、蹬技、魔術等,是一名深受觀眾歡迎的優秀演員。
說起宋秀蘭的表演藝術和她的北京龍騰雜技藝術團的成立與發展歷程,使人不能不聯想起那蹉跎歲月,不能不回憶起那苦辣酸甜。這個藝術團體發起於上個世紀 70年代,地點就在閻村鎮二合莊村
1966年,全國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被稱做“文化大革命”的運動。這場運動極其深入,所有的幹部民眾都被捲入這場政治風波之中。從中央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從工廠到田間,風起雲湧,形勢突變。工人不做工,農民不種田,學生不上課,幹部靠邊站。一時間,全國上下呈現出一場翻天覆地、是非顛倒 、史無前例、靈魂扭曲的局面。在這場浩劫當中,那些自幼練功,掌握高超技藝的表演藝術家也不能幸免於難。1970年,北京著名氣功大師朱國全先生下放來到閻村鎮(當時為大紫草塢鄉)二合莊村,接受所謂的“貧下中農再教育”和“勞動改造”。
演出劇照演出劇照
朱國全先生為人厚道,非常隨和,當時已年近花甲,上身穿一件大棉襖,下身穿一件馬褲,腰間卻繫著一根繩子,身著樸素,但樸素中又不同一般,看上去很有個性。由於老先生人緣很好,待人和善,不久,便和村民們混熟了。然而,在哪個特殊的年代裡,對於這樣一位素不相識並且是從京城裡下放來的人物,誰敢輕易接近?後來,人們發現,朱先生不會做飯,右手還有殘疾,一天三頓總是啃乾饅頭,這些饅頭是老伴送來的。老伴在豐臺工作,隔幾日送一次,每次帶來十斤,吃到最後饅頭都拉黏。看到這種情景,一向老實巴交的宋振海實在不忍心,便不顧那些激進分子的流言蜚語,把老先生請到家中吃飯。那時候,宋家的生活也十分困難,但這份熱情及粗茶淡飯足以使朱先生無比激動。後來經聊天得知,朱先生是北京天橋著名的雜技表演藝術家,主要表演武術、拉硬弓和氣功等。宋振海雖說是農民,但自幼習武會武術,二人情投意合,越談越投機,之後,朱先生成了宋家的常客,而且推心置腹,無話不講。
藝術家的不幸遭遇的確是一場災難。然而,他的到來卻給這個祖祖輩輩都在種地的村民帶來了希望和生機,也為宋氏一家及後來的北京龍騰雜技藝術團的組建發展奠定了基礎和鋪平了道路。朱先生感激宋家,總覺得沒的報答,因此萌生了教孩子玩意兒的想法。
宋振海一家六口人,三子一女。兒子宋良、宋勇、宋林,女兒宋秀蘭。由於家庭生活困難,孩子每天放學回來都要打草打柴。一天,朱先生對宋振海說:“你們家的草堆成山也有個燒完的時候,還是讓孩子練點功夫吧,練好功夫可是長久的。”宋振海聽了點頭同意。於是,讓孩子拜朱先生為師學起雜技基本功和硬氣功。村裡的孩子見了都感興趣,也都紛紛參加進來,全村練功的很快達到三四十人。
這年,宋秀蘭 6歲,她非常喜歡雜技藝術,自從拜朱先生學藝以後,刻苦勤學,十分用功,一招一式,絕不馬虎。真正是冬練三九,下練三伏,寒暑秋冬,毫不懈怠。練三張桌子翻提需要摞起三張桌做道具,家中沒有,就挖溝墊土,藉助土坎當道具,練功條件之艱苦可想而知。朱國全先生對宋秀蘭小小年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毅力表示十分滿意。後來,他把自己發小的好朋友、著名的滿族雜技表演藝術家成連寶和經常來此看望他的如侯寶林先生等帶到二合莊村,請他們進行多方面的指導。朱先生擅長拉功、刀功、神鞭、武術和硬氣功;成先生最擅長於頂功和腰功,能拿40多個大頂。此外,他在六分鐘內能夠連貫完成174個小武術動作。他是成氏五兄妹之長兄,他們表演的節目很多,尤以小武術最負盛名。二位大師在中國雜技界很有名望,他們身懷絕技,親自指導,對宋氏三兄妹的成長及後來的藝術發揮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宋秀蘭演出劇照宋秀蘭演出劇照
宋秀蘭生於 1962 年 10 月 4 日,“文化大革命”興起時她才 6 歲。在眾多同齡兒童還在母親懷抱中撒臆怔撒賤的時候,幼小的秀蘭便開始拜師學藝了。她天資聰穎,很有悟性。師父講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要領,她都牢牢記在心中。年紀雖小,但有遠大理想和志向,決心長大後要當一名優秀的雜技演員。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支含苞欲放的花朵,在園丁的精心培育下正茁壯成長。小姑娘不怕吃苦,毅力很強,一天要練三遍功。她早晨 4 點鐘起床,練完功去上學,有時一路翻著斤斗去上學。中午和晚上放學後繼續練。白天在自掘的土坑上練翻滾,晚上在院子氣功,連做夢都在想著練功。父親看了又高興,有心疼,有時練不好還要打。師父看了心裡喜歡,嘴上誇獎。成連寶先生認為自己遇見了一棵好苗子,收她為徒,真傳絕技,使她很快又熟練地掌握了長頂功和腰腿功。幼小的宋秀蘭迷上了雜技功夫,以至後來在學校受到校長不點名的批評:“有的人,從小就想吃香的喝辣的,目的不純,這是資產階級思想在作怪。”宋秀蘭雖然在思想上受到壓抑,但她就是不服輸,從此更加努力、爭強叫勁,直至取得成功。經過二十多年的苦練,終於成為雜技藝壇中的佼佼者。
1979年,國內政治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下放勞動改造十年的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朱國全先生終於得到落實政策,他回到北京,不久就在崇文區組建了燕京雜技團並任團長。這年,朱先生把自己親手培養的高徒招進了雜技團。宋秀蘭和兩個叔伯妹妹宋秀清、宋秀玲先進雜技團,一個月後,哥哥宋良和宋福也來到該雜技團,剩下的學員在村中邊務農邊演出。五人跟隨恩師在全國各地巡迴演出,國慶節後到哈爾濱、大慶等地。1980年去廣州、汕頭,轉而又赴新疆、寧夏等地,一走就半年。在大慶一去就是一個月,一演就是幾十場。期間,每天至少演出一場,觀眾場場爆滿。如在哈爾濱、在銀川等地演出,觀眾從凌晨4點就去排隊買票,不到半小時就銷售一空。一時間,雜技團的精彩演出在全國引起轟動。
自 1979 年開始,宋氏兄妹隨北京燕京氣功雜技團演出。三年後該團精簡解散,宋氏兄妹只得回鄉。 1982 年,在房山區文化部門的支持下,正式成立了燕山藝術團,。之後,在著名雜技表演藝術家朱國全的帶領下,先後赴湖南、湖北、東北及周邊地區巡迴演出。 1983 年,因朱先生年事已高不便繼續隨團演出以及該團內部出現分歧,上級主管部門將演出許可證收回,演出暫時停止。
為了不放棄自幼潛心且深愛的雜技事業,宋秀蘭一邊刻苦練功,一邊爭得文化部門的同意批准,於 1985 年 3 月再次領取演出許可證,名稱為北京燕山藝術團,由宋秀蘭任團長,演員有宋良、宋永、王維、田鳳銀,同北京青年曲藝團的包慧申、馬聚會、多多、陳平、劉兵,還有天橋著名藝人杜三寶、沙廣森、及市屬專業院團的演員,共同合作,分別赴全國各省市巡迴演出。 1986 年下半年,宋秀蘭因有身孕暫時停止外出演出。
1988 年初,應文化部勇金評劇團之邀,宋秀蘭率領原燕山藝術團的主要演員參加了勇進評劇團演出,當時非常紅火。此時,著名滿族雜技表演藝術家成連寶建議成立滿族雜技團,得到勇進評劇團團長的支持,於是,經過近一年的籌建,一個滿族形式的雜技團實體形成並被外商看中。後該團體因種種原因而擱淺,宋秀蘭也因此回到房山。
1990 年春節期間,代表房山區參加北京市首屆農民藝術節比賽,宋秀蘭兄妹的中幡、獅子舞雙雙獲獎,其中獅子舞節目獲得一等獎,中幡節目獲得二等獎,宋秀蘭獲個人表演獎。這時,酷愛雜技藝術的宋秀蘭再次向主管部門申請成立房山自己的藝術團,培養本地區的雜技藝術人才。經過多方努力並求得各個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在竇店鎮望楚村(宋秀蘭婆家)的資助下,北京市文化局批准註冊,於 1990 年 4 月,正式成立京郊第一家民間專業的雜技表演團體——北京市房山龍鄉雜技藝術團,隸屬於房山區文化局。該團團長該團由宋秀蘭任團長,演員為宋良、宋永、田鳳銀和望楚村 5 名國中畢業生,還聘請了貴陽市雜技團老演員王維任藝術指導,北京市演出公司副經理吳伯華為藝術顧問。經過一段培訓,於 1991 年開始獨立組團演出並獲獎。 1992 年應邀赴瀋陽參加國際婦女節演出,受到觀眾熱烈歡迎和好評。 1995 年,北京市房山龍鄉雜技藝術團變更為北京龍騰雜技團。中幡和獅子舞是宋氏兄妹表演的主要節目,這些節目具有高難動作,每次均獲獎。
演出劇照演出劇照
雜技中的中幡是一項古老的深受觀眾喜歡的表演節目,其精湛的技藝、滑稽的表演成為老北京民俗文化的代表項目之一。據史料記載,中幡歷史悠久,古代稱百戲中的“尋撞”,最早起源於晉代皇家表演項目,歷經於唐宋時期,繁盛於明清,唐宋時稱“戴竿”,清代稱“太平中幡”,清末民初傳到民間,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幡分為大、中、小三種。大者,稱為“大制式幡”(簡稱為大幡),高可達 20米,由一人撐幡桿,四角各有一人拉住晃繩,以保持幡桿的穩定。這種大幡無法耍練,只是為了壯場面氣氛而已。小幡,高4米有餘,耍起來靈巧,多用於“走會”時沿途的表演,因其便於通過城們或街頭牌樓時表演不中斷。唯有中幡是正式在場子中表現的。表演中幡的道具只要是一根碗口粗、高達10米的大竹竿,上頂有傘蓋、旗、大小竿等,最主要的是由上而下懸掛著的一幅長約5米、寬約0.6質地為紗或布制的長幅——幡。大多是在其上面繪畫或刺繡著神像或文字的“彩幡”,也有不帶任何內容的“淨幡”,但很少。不管幡頂有或多或少的裝飾物,都一定會掛一些小鈴鐺。整箇中幡重量約在40斤上下。耍起來時,幡幅飄動,鈴鐺作響,再加上一些驚心動魄的表演動作,緊張、刺激、樂目、悅耳,很吸引人。
中幡是民間十三檔花會之頭檔,歷來都是由男子表演。而女子耍中幡,宋秀蘭為京城第一人,開全國之先河。她功底紮實,技藝精益,能將百斤重,數丈高的長幡。尤其是將優秀的民間花會融進時代精神,傳承民族傳統,大膽改革創新,創作出了一批深受觀眾喜愛的節目。
宋秀蘭容貌秀麗端莊,身段勻稱,表演起來身輕如燕,動作嫻熟。她能以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表演英姿颯爽的引獅女郎;能以氣貫山河的武生姿態表演高難動作的中幡絕技;上百種神奇的小魔術,變幻莫測;靈活熟練的輕功、氣功,造型優美,別具一格;武術、鑽圈、翻滾、提拉,均有新意。
耍中幡可以一個人單獨表演,也可以幾個人同時耍一根幡。單人耍要看個人的技巧、功底;多人耍主要看配合,看送幡與接幡的功夫。耍中幡的,有兩類,一種是屬於民間花會,為一些紀念性的活動或應人之邀,邊走邊耍,或走到某處停下集中表演,屬於助興表演;另一種是牟利性質的,是職業演出,多在天橋或舊京的幾大廟會。
三人中幡為宋師兄妹之首創,堪稱一絕。二男一女同台表演,由小妹宋秀蘭單綱主演,有繼承有發展,推陳出新,創作出了“封侯掛印”、 “喜鵲登枝”、“抱翻坐腳”、“左右蹁馬”、“臥看巧雲”、“站肩與烏龍絞柱”等豐富多彩的表演節目。傳統的中幡表演大多是單個動作,而創新後的三人中幡,則將小武術動作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三人跑動,變換動作,協調配合,表演起來快而不慌、慢而不拖、驚而不險,賞心悅目,給人以新、活、驚、美的感受。
近幾年來,以宋秀蘭為團長的北京龍騰雜技藝術團經常應邀出國演出,現在表演的節目除中幡、獅子舞、蹬技以外,還演魔術,如變臉等。他們精湛的技藝,紮實的功夫,贏得了眾多觀眾的好評,所到地區有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俄羅斯、科威特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受到全體觀眾的熱烈歡迎和稱讚,為國家為民族展現了風采,替房山人民爭得了榮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