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校慶晚會

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校慶晚會

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校慶晚會是北京電影學院舉辦的一場校慶晚會。

基本信息

為紀念中國電影110周年,新中國電影教育65周年,北京電影學院65周年,我校於10月17日晚上18:30在北京電影學院運動場舉行校慶紀念晚會。櫛風釃雨,守護弦歌不輟;薪火相傳,迎來春華秋實。今天的紀念活動,是全世界所有電影人的盛會,更是所有電影教育工作者的節日。紀念大會在放映校慶專題片《電影人的光榮和夢想》之後開場,首先由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致辭,侯書記說指出,在電影已經成為人類共同語言的今天,電影院校在推動世界各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如今,走過65年光輝歷程的北京電影學院正站在建設高水平世界一流電影學院新的發展起點上,相信此次紀念大會必將成為學校發展歷程中新的里程碑。 隨後,張會軍校長上台致辭,他回首了北京電影學院在過去65年來對中國電影事業的貢獻,對學校教育事業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總結,並闡述了對電影學院未來教育目標的新期望,他指出,65年的厚重回味,意味著我們要有更大的擔當,學校的電影專業教育將始終與新中國電影一起成長壯大。晚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宋明昌,原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副局長張丕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分黨組書記、副局長毛羽,北京市委副秘書長郭廣生,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雪,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長范海林,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王海平,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北京市各區縣和江西上饒市的有關領導悉數到場。張雪副書記在致辭中指出,在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影教育之路上,北京電影學院可謂桃李芬芳、碩果纍纍,為中國電影教育事業和電影文化產業的發展都做出了卓越貢獻。她希望在今後的發展中,北京電影學院能夠再接再厲、抓住機遇,心懷電影強國夢、教育強國夢,為國家和首都經濟文化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她表示北京市教工委和市教委將會加大力度繼續支持北京電影學院的發展和建設,助力北京電影學院快步邁向世界一流大學。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劉立濱也向北京電影學院的全體師生和廣大校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說中央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是同庚兄弟,都是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國家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和熱切關懷下,同年建校、攜手成長起來的。新時期,兩所學校將進一步在全面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征程上同舟共濟、奮力前行!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主席、巴西聖保羅大學的Maria·Dora(瑪利亞·多拉)女士代表國際兄弟院校發表致辭,她說,北京電影學院是一所在中國乃至國際上享譽盛名的電影院校,它是世界電影人才的搖籃,北京電影學院所培育出的無數電影人才為世界電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張藝謀導演作為傑出畢業生代表在晚會上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並祝願母校人才輩出、一代更比一代強。教師代表徐浩峰迴顧了自己在北京電影學院求學、從教的經歷,並祝願母校繼續發揚傳統,續寫新的輝煌。學生代表孫蘭秀梅也上台獻詞,祝願母校65歲華誕。在由北京電影學院表演學院同學表演的《戰鼓》中,晚會演出正式開始。鼓聲震天、光影流動的舞台效果預示著年輕而富有活力的新一代電影人昂揚的鬥志,而大螢幕在此時播放著中外電影的混剪,讓人在視覺與聽覺上感受到雙重的衝擊,表現了中國電影人在面對國外大片的衝擊下,表現出的無畏的勇氣和拼搏的精神。緊接著是詩朗誦《讓我如何愛你》,在朗誦者時而慷慨激昂、時而豪情萬丈的語調中,我們聽到了屬於中國電影人的堅持。大螢幕上每一個鏡頭都給觀眾們展現了在中國電影人記錄下的共和國畫面,他們弘揚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和那些始終堅守著信仰的人民公僕與英雄人物的精神。在朗誦聲緩緩淡去時,主持人上台宣布將由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北京電影學院校長張會軍頒發特殊貢獻獎,張會響、王程帆、姜英傑、黃志剛、王福戰、郝強國、任燕群、張藝謀、楊建輝、張軍、徐方方等人獲此殊榮,展現了對中國電影史上有卓越貢獻的功臣們的肯定。

一曲過後,一張張從青澀到滄桑的面孔如流光般閃現在大銀幕上,一位位來自電影學院各院系的老師,他們是電影學院的根基,也是電影學院的驕傲。他們付出著為人師表的艱辛,分享著傳道授業的樂趣,將電影學院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建校歷程娓娓道來。為了回報和表彰這些一直無怨無悔、默默奉獻的老師們,由各院系優秀畢業生為王迪、謝飛、李苒苒、穆德遠、黃英俠、霍廷霄、王承廉、曹小卉、張益福、李念蘆、王志敏、扈強、陳山等老師頒發了電影教育無私奉獻獎,弘揚了我校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傳統。

小小一個四方鏡頭,記錄著人生百態,反應的是樸實無華,電影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銀幕上放映的優秀畢業生作品,正是電影學院的學子在用心體味生活時積累的經驗,再加上無限創造力共同凝聚而成的精華。為了強調創作對電影從業者的重要性,各系優秀在校生為曹保平、王小帥、張嘉譯、顧長衛、王丹榮、尹力、吳宏亮、嚴定憲、杜海濱、張亘、趙俊凱、黃渤、包貝爾等人頒發了電影創作貢獻獎,體現了在北京電影學院這個自由開闊的電影創作環境薰陶下的一線電影工作者為中國電影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晚會接近尾聲,大螢幕上呼應開場,播出了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北京電影學院校長張會軍的採訪,都共同闡述了電影學院的教學理念和電影學院未來的發展藍圖。隨後黃曉明、趙薇等優秀畢業生共同上台朗誦贈給母校的詩篇,表達了對母校最真摯的愛戀和最誠摯的祝願。在熱烈動感的舞蹈《斗舞》中,舞者揮灑自如的舞姿展現了中國電影人開放包容、獨立自主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精神,至此,晚會落下了帷幕。出席此次盛會的嘉賓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世界生產力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學院院士李京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蔡美峰,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秘書長崔偉宏,中國科協副主席馮長根等。

影視界同行有: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喇培康,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力,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饒曙光,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王瑤,中國攝影家協會顧問朱憲民等。

兄弟院校領導有:遠道而來的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的院長Elizabeth M.Daley(伊莉莎白·戴利)、美國電影學院的院長Jan Schuette(珍·舒特)等30多位國際兄弟院校領導;以及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吳付來,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李和章,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張維維,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孫健,中央戲劇學院黨委書記劉立濱,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高洪,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閆拓時,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龔裕,北京物資學院黨委書記李石柱,解放軍藝術學院常務副院長董斌,中國傳媒大學黨委副書記劉守訓,首都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繆勁翔,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朱佩芬,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清華美院黨委書記李功強,北大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等20多位國內兄弟院校領導。

北京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工業大學、首都醫科大學、解放軍藝術學院、北京舞蹈學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和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紐約電影學院等80餘所國內外兄弟院校紛紛發來賀信、賀電、賀禮,海內外校友也捐款捐物熱情參與和支持了紀念活動。

到場嘉賓

京華時報訊(記者張曉鴿)昨天是北京電影學院65周年校慶的日子。現場星光熠熠,明星多得令人眼花繚亂。張藝謀、趙薇、黃曉明、姚晨、黃渤、劉亦菲、王珞丹、賈乃亮等都從四面八方趕來為母校慶生。

今年恰逢中國電影誕生110周年,也是新中國電影教育65周年,因此此次北電校慶備受關注。1950年,北京電影學院正式成立。據統計,65年來,電影學院師生參與拍攝的影片超過全國電影生產總數的64%。其中,不少學子成為中國電影的中流砥柱。

為了表達對於中國電影110周年的致敬,昨天的校慶現場,特意安排了“從這裡出發”的紅毯環節。紅毯長度也設定為110米,環繞校園設立,被稱為“史上最長紅毯”。現場走紅毯的嘉賓囊括了從1950年表演幹部進修班到2012級北電各個院系的校友,著名的“78班”和“96表演班”也在其中。

走紅毯環節下午4點開始,但嚴定憲、謝飛、唐國強、黃渤、黃曉明、趙薇等北電明星校友不到3點就來到了母校,北電黨委書記侯光明和校長張會軍為他們這些優秀畢業生代表頒發了紀念品。

走紅毯開始後,北電的校園裡尖叫聲和歡呼聲此起彼伏。雖然主題是校慶,但這么多明星同時出現,對於現場的冬粉們來說也是一大福利。記者注意到,不少北電的學子早早守候在紅毯兩側,向老師和師兄師姐們致敬,甚至還有人早早準備了紙筆,讓偶像們在走紅毯那么短的間隙內為自己簽名。

除了現場活動,北電還在網上開闢了互動區,讓北電學子票選“最牛師哥師姐”,得票最高的將在“打板”前用自拍桿和現場的學生一起合影。黃曉明、趙薇、黃渤、劉亦菲、姚晨、賈乃亮、王珞丹等當紅明星都在此列。趙薇和黃曉明同時入場。黃曉明對在場學子說,自己當初在電影學院時就是非常普通的一員,沒想到一步一步就把夢想實現了,他告訴在場的師弟師妹們:“你們現在有很好的機會,一定要珍惜,只要肯努力,我們的今天就是你們的明天,你們還會比我們更優秀。大家加油!”

今年電影學院的校慶活動不光集中在昨天,前期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此前,北電與“中影股份”合作成立了中國電影衍生產業研究院,而且發布了《致青春——北京電影學院78班回憶錄》一書。書中大量篇幅披露了當年張藝謀破格上大學的往事。

北京電影學院“78班”是對中國電影影響深遠的一個群體。這些人中有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顧長衛、張豐毅、張鐵林、胡玫、李少紅等一大批如今活躍在中國影視界的人物。

紅毯活動結束後,北電校慶紀念晚會也如期舉行。

出席活動

2015年10月17日訊,北京,北京電影學院迎來65周年校慶紀念日,群星雲集。著名的表演96班班花班草趙薇、黃曉明聯袂主持校慶晚會。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管虎,張豐毅、王志文、宋春麗、張嘉譯、黃渤、趙薇、姚晨、黃曉明、陳坤、祖峰、王珞丹等人都走上了母校的紅地毯。

學校領導暢談65周年校慶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 (記者蔣波)為紀念中國電影110周年,新中國電影教育65周年,北京電影學院迎來 了建校65周年校慶。櫛風釃雨,守護弦歌不輟;薪火相傳,迎來春華秋實。紀念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是中國電影人的盛會,更是所有電影教育工作者的節日。10月19日下午,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副校長俞劍紅、校友導演陳大明做客人民網娛樂頻道“明星面對面”,暢談北京電影學院建校65周年校慶盛況,向老一輩電影人致敬的同時,也暢想了中國電影產業的未來發展之路。

北影65周年校慶 謝飛張藝謀獲頒特殊貢獻獎

主持人:我們剛剛說到10月17號,大家通過媒體的報導也知道當天盛況,來了很多的校友,尤其是一些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能叫出名字的校友。我們首先還是請三位跟我們分享一下當天的情況,你們的一些感受。

侯光明:當天晚上,大家關心到的實際上是我們中國電影110周年以及新中國電影教育65周年的紀念大會。在計畫經濟條件下,是新中國唯一的一所電影教育院校,當然現在的統計,開展電影教育專業的有700多所,因為社會需求大,影視產業發展好。

我們的設計是小規模、高水平,能夠有實效、促發展。現在看來,基本達到這個目標。之所以所謂的盛況空前,大家比較關注,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首先是中國近十幾年來,我們影視產業大發展,去年10月15號習總書記作了重要的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又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發展形勢很好。再加上今年又是這樣隆重的紀念日子,校友們,還有有關部門和上級領導都非常支持。回來的校友不分高低貴賤,都是校友,有些在社會上知名度更高一些,有些不那么高。這一次我們突出是進行了一個梳理,比如新中國以來一萬兩千多部電影,大概九千多部電影是電影學院的師生或者我們的校友主創的。

我們這次增加了一個表彰晚會,表彰的對象不是明星,而是表彰默默無聞的,比如說歷史上核子彈爆炸的時候記錄現場的攝影師等等,有些都已經白髮蒼蒼,有些需要拄著拐棍才能到來的時候,我們以最高禮節表彰這些校友,無名英雄。對國家有那么大貢獻的人,老淚橫流在台上,就是這樣的感覺,是很打動人心的。當然更多的校友,好多年不見,這樣的聚會難得,一個班一個班地走紅地毯,讓我們也非常感慨,也是一種對大家的激勵,也是讓我們更加有文化的自信。

北京電影學院尊師重道 在這裡明星只是學生

主持人:侯書記從總體上給我們介紹了那一天的盛況,包括取得的一些成績。俞校長您的感受和侯書記是不是有一些不同?

俞劍紅:電影學院確實是我們國家電影人才培養的搖籃,無論是導、表、攝等各個行業,專業化的人才,我們學校有一批非常優秀的師資隊伍,我們培養了比如說大家耳熟能詳的比如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比如第四代像謝飛等,第五代像張藝謀、陳凱歌、顧長衛,第六代的王小帥、婁燁、賈樟柯,大明其實也是第六代。還有新生代有一批,像後面的寧浩、滕華濤,一批的,確實是他們扛起中國電影創作,他們是脊樑,也扛起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這是導演的角度。

表演系、表演學院也培養了一批表演藝術家,早的像李揚、陳強,後來到唐國強、宋春麗,現在的黃曉明、趙薇、楊冪,確實有一批,這些人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還有一些比如說著名的攝影師、著名的錄音師、美術師。還有電影也從事業到產業,產業這一塊,其實包括電影學院管理系,也成立了管理學院,培養了像博納的於冬等一批電影的企業家、製片人、出品人。電影學院尊師重道、薪火相傳的傳統,每一個學生對於母校的感情都非常深。這就是為什麼17號真是星光燦爛、星光熠熠,整個娛樂圈的半壁江山都到電影學院來了。

主持人:剛剛大明導演把自己劃為海歸派,這次歸來之後有什麼感覺?

陳大明:我的感受和兩位領導是不一樣的,我是電影學院畢業後留校當老師,後來出國留學。這次我是提前,實際上我本來是去布拉格看景拍電影,為了校慶推遲了時間,我覺得這么重大的活動必須得參加。一是能見到眾多的同學和老師,很多老教師拄著拐杖出現,我看到真是要掉淚。現在看我的老師的老師,我學生的老師的老師,好幾代人出現在那么重大的慶典上。而且趙薇、黃曉明這些明星全出現了,但是到了電影學院,他們不是明星,是學生。大家在這個氣氛當中特別融洽,你感覺到搖籃是什麼,我們所有電影的知識,都在電影學院成長起來的。我覺得非常自豪。

侯光明教授:北京電影學院培養人才的奧秘

主持人:北京電影學院65年培養了幾萬名電影工作者,獲得了中外多個獎項,這個裡面培養人才的奧秘在什麼地方呢?

侯光明:實際上電影學院的成立是1950年,但是在它成立之前,我們國家的電影誕生之後,就陸陸續續開始開展電影教育了。1978年以後,78班應運而生,在當時改革開放,改革發展時期,我們開始向西方學習,有更廣闊的視野。特別是十八大,也可以說是十七屆六中全會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後,我們這幾年又邁出新的步伐,適應新的需要。

如果說有什麼經驗?第一條,因為國家重視,人民寄予厚望。第二,我們形成了自己的傳統和風格,在向蘇聯學習,後來改革開放以後向海外學習的同時,逐漸開始有自己的風格,自己的辦學模式。現在我們提要有中國氣派,中國模式。

這個過程中,第一條我認為我們有八大優勢,第一個大的優勢就是教研創三位一體,我們這個大學和其他大學有所不同,我們是教學、研究、創作不分家的。我們的老師基本都有創作,讓他去創作片子,很多知名導演實際上是學校的老師,我們的學生在校期間都要拍作業,畢業的時候要拿自己的片子,我們叫聯合作業,各個專業的學生在一起做。這很重要,每年我們有幾十部,研究生畢業現在也有長片,教研創三位一體是我們一個重要特色。

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文化的特色。我們一個學生到學校來學習,是學知識的,是學經驗的,但是,還不僅是知識和經驗,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師生的師承關係,前輩、後輩、同學,各系之間的交往、交流,就使得他可能按照自己的夢想就走得進程更快,使得他在外面可能去學習要若干年,甚至於一生才能學到東西,在這兒可能有幾年就能悟到。

引領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方向 文化自覺一點一滴做起

主持人:65周年對北京電影學院可能是一個新的起點,現在中國電影五年之內的發展非常快,而且有其他的很多高校也在奮起直追,我們有沒有需要變化的地方呢?

侯光明:電影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一個動態的,它本身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有很多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調整模式。所以學校提出來“5+1”的戰略,“5+1”戰略,第一條就是學科拓展與質量提升,特別是現在我們提倡藝術和技術的融合,這是我們要努力做的一件事。所以我們把聲音,把錄音系改成了聲音學院,內涵豐富了,增加了電影音樂,不光是錄音。

一部片子,你要一個理由,給人一個在電視上和在網路上感受不到的震撼,這個震撼就是視聽的震撼。再一個,電影產業它的前端是文創,後端是市場,管理非常重要,所以,我們這兩年,搞了商學院計畫,和復旦大學簽協定,共辦影視EMBA,培養製片人。這是一個融合,我們注重技術與藝術的融合,在管理上,技術與管理融合,單科指向的多科性大學。

第二個很重要的方向,我們要國際資源、國內資源的結合。我們的本科生其中有10%左右的學生爭取能在四年期間到國外學習半年到一年的機會,剛才說到了,我們最近在做中國小電影節,為什麼要做?我們這次辦的有評論中國小的微電影,有中國小最喜愛的,學生最喜愛的,三億人口。這樣的任務,一個是素質教育,他們將來不一定乾電影。第二個是觀眾培養,現在我們的電影之所以有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實際上不光是電影人,電影人的創作水平要提高,觀眾的欣賞水平也要提高。

我們電影學院提出辦學方針是“兩領、雙為”。“兩領”是引領中國電影教育的發展方向,引領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方向。“雙為”是為人民民眾日益提高的優秀作品的需求做貢獻,還有一個就是為觀眾提高觀賞水平。這是我們的文化自覺,我們努力做,一點一滴做起。

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學院派作品也是一個標桿

主持人:說到青年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是北京電影學院一個重要的影片生產機構,俞教授能不能給我們簡單做一個介紹。

俞劍紅:剛才侯書記說到電影學院是中國電影人才培養的搖籃,但是另一方面北京電影學院還有青年電影製片廠,青年電影製片廠是我們國家學院派電影創作的主流陣地,學院派典型的青年電影製片廠,以前是16家故事片廠,生產了100多部電影,以紀實唯美的創作 風格,以現實主義的創作情懷,拍了下從《鄰居》、《本命年》、《青春記》、《秋菊打官司》等一百多部作品,我們國家的電影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學院派作品也是一個標桿。實際上它奠定了中國電影獨特的地位,還兼有培養新人,就是扶持新人的責任。

主持人:也是電影學院的一些師生創作實踐的主要陣地。電影製片廠怎么發揮它的教育優勢?

俞劍紅:我們的發展思路叫做育大師、著大作、拍大片,蓋大樓、養打戲。其中拍大片是青影廠的主要責任和使命。

我們電影學院的作品,以前比較注重藝術品質,這個是眾所周知,但是我們現在說,我們的作品要融思想性、文化性、藝術性和商業性一體的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說的是要拍有溫度有力量的作品。所以,我們青影廠的發展思路是整合資源、創新機制、打造團隊、服務教學、做好做強。我們現在首先第一個整合校內的資源,校內有很多優秀的老師,也是電影行業創作的主力軍、生力軍,文學系比如曹小平、徐小路、黃丹、林峰,攝影系有王靜、呂偉,表演系有徐靜蕾、張慧。

第二我們打造資本,對學校來說,資本這一塊原來是薄弱環節,但是我們現在也是要進入基金的時代,很多資本想和學校合作,我們和深創投和中廣文藝成立幾個億的創作基金,來支撐青影廠的創作。打開一個技術高地。我們現在注重和好萊塢的合作,還有我們打造運營空間,這種建設實際上是圍繞拓展青影廠實現可持續的快速發展,真正能夠拍出觀眾喜歡的新學院派的文化大片。

還有一個,我們可能要拍文化名人,比如老舍,我們想拍文化名人系列,這是中國精神的體現。習主席文藝座談會上講的東西,創作要體現出來。我們的目標實際上是電影學院要有這種責任和使命感,我們的創作保證藝術品質的前提下,要為弘揚當下的中國的改革開放的發展,以及當下的中國文化,傳統中國文化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用影像真正用電影,不是說純粹是概念化的宣傳,讓他們在感動中,關心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了這種家族人生觀的升華、提煉,這是我們電影學院的責任,也是電影學院製片人的責任。

侯光明教授: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主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座談會中有一句話,要使我國好的作品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侯書記您是怎么理解的?

侯光明:評論文藝作品或者電影作品,是有若干個標準的。大家說的價值標準,比如思想性的問題,藝術標準,還有一個商業標準,當然現在提出發展那么快,還有一個技術標準。各個標準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標準都評分很高,這是對導演,對編劇,對整個劇組的一個考驗。

客觀上,電影與生俱來就有一個教化的作用,電影工作者一定要有一個心靈的堅守,要為社會提供正能量。就需要剛才我們講到的,這是電影人的一個需求,像習主席說的那樣,不能盲目崇拜市場,不能光市場好了就好。

確實現在我們冬粉電影有一些存在著電影本身結構不嚴謹、不夠專業等等,所以,得到了很多文藝批評家的詬病。怎么辦呢?剛才我講到了,我們需要從教育的角度來講,慢慢提升。我相信將來都會發展變好。我們講,打造新學院派電影,這方面做起來還是有難度的,但是我們力求咬緊牙關,打造既叫好又叫座的電影,這是我們的歷史責任。

主持人:剛剛侯書記講這個叫新學院派,俞廠長您對這個新學院派電影創作有著什麼樣的理解呢?

俞劍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當下特別是要拍出無愧於時代的精品力作,人民是我們需要創作的一個方向,中國精神是重視文藝的靈魂。

說的通俗一點,要有愛國主義、英雄主義,就是這種情結、情懷。再通俗一點叫叫好又叫座,再通俗一點好故事好電影。中國電影的市場越來越成熟,還是要懂電影、了解電影、知道電影創作規律的人,主宰或者主導這個電影創作,最後要回到這樣一個基本面上來,所以我們說新學派的作品。這也是電影學院重要的使命和責任,我們不可能人云亦云,我們不可能完全是諷刺電影。我們要提升觀眾的觀影品質的水平,這就是我們的一個責任。我們也很有決心,中國電影快速發展,中國電影實現從大國到強國進程中,我們肯定能夠打造出新學院派的燦爛的明天。

陳大明導演:中美電影區別會變小、教育產業優勢分析

主持人:接下來請問大明導演,您在美國十多年的事業的鋪墊,現在又回到國內在做一些電影的製作,這中間中美的電影教育上面,您自己有什麼樣的體會?

陳大明:中國的電影學院和美國的電影學院最大的不同,我覺得中國電影學院培養的要偏重於人文和美學的培養,美國電影學院偏向於技術上的培養,就是教你寫劇本,怎么樣寫,三場戲怎么寫,導演怎么了解鏡頭,學表演,相對來說技術上多一點。我覺得這也是很多電影學院的特色,它注重於人文和美學的培養,電影學院老師當年教美學的非常多,很多的老師是教美學的,藝術這種修養的培養,畢竟我們還是在這方面,相對來說美國學電影的年紀偏大一點,中國人偏年輕一點,直接從高中就到了電影學院,電影學院頭兩年更多的重視,尤其頭一年更重視美學。這一點是不同的。他們主要是你來學就學純技術,我給你設備,你去拍電影,老師給你去具體地教你怎么樣去拍,你學這個製片的,要了解怎么樣融資,怎么樣去買劇本,什麼樣的題材是好的,分得比較細。

主持人:從國際化的角度來看,怎么看待您的母校這么多年發展的狀況?

陳大明:現在電影學院和過去不太一樣,過去偏向於理論比較多一點,現在更多的是偏向市場,因為你必須得了解市場,電影是給市場拍的,給觀眾拍的,這兩者實際上是一個結合,商業、藝術、文學各方面之間的結合,剛才說到青影廠,我為什麼要為青影廠拍電影,就是走的這個路線,學院派,為什麼叫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你就要有一些藝術的氣質在裡面,你的電影就要有一個藝術的心。當然我們的外表是商業的電影,這裡面包括美國的獨立電影,奧斯卡的獨立電影都具備這種特性。就是我這個商業電影,我是給觀眾看的,但是我有一顆藝術的心,有一個藝術的氣質在裡面。

主持人:中美電影之間的區別是挺大的。

陳大明:我覺得這個區別會越來越小,因為電影是世界共有的,美國電影很難說它是美國電影還是什麼電影。很多的東歐的導演、鬥爭導演都去美國發展,包括美國的黑色電影,早期的黑色電影,實際上是從德國表現主義裡面誕生出來的,都是一些歐洲的導演,二戰期間逃到了美國,在美國拍的電影,很難說美國就是好萊塢,中國的東西好他就拿走,像《功夫熊貓》,這個編劇的妻子是中國人,他就有很多的中國的元素,而且我們電影學院畢業的。

主持人:我們看到現在市場上有一種現象,一些票房黑馬它的電影製作談不上叫精良,但是它可能有一些吸引觀眾噱頭,包括大量的冬粉的擁堵,您怎樣評價這個現象?

陳大明:因為電影是給觀眾看的,替觀眾拍的。中國的商業電影是近幾年才開始發展。這是必然要走的一條路。肯定會有一些濫竽充數的電影充斥在裡面。但是我覺得這個情況會改變,最近的一些片子,包括一些賺錢的片子,至少回歸到商業電影的類型裡面了,

而且最近的電影,包括口碑不錯的電影,超越了那些口碑不怎么好的電影,這說明什麼?說明觀眾逐漸在成長,原來中國的市場,要考慮一下中國電影都是拍藝術片為主的,拿了獎,大多數導演不在乎觀眾,在乎的是能否得獎,現在這些導演,大家更在乎的是如何在中國市場上取得好的成績,所以,現在這個電影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隨著二三線城市的開放,尤其90後他們的成長,影響了我們今後的票房。我覺得現在90後偏向於獨立思考的比較多一點,現在的年輕人相對來說有挑剔性比較強一點,他有自己追求的電影。不管冬粉電影還是什麼樣的電影,都是這種電影的經歷的一個過程,但是我相信,以後的電影,我就希望觀眾比較挑剔一點,欣賞的水平高一點,有自己的獨立的判斷能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