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金初沿襲遼制。
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金都會寧府建號上京,本地改稱北京臨潢府,置北京路都轉運司於此。
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尋罷。從此本地免去京號。
金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建中都於燕京,為置陪都,以大定府(即遼之中京)為北京,並置北京路。
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
元至元七年(1270年),興中府降為州,改北京路為大寧路,治大定縣,屬遼陽行省。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大寧路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改置大寧衛。
行政區劃
金代北京路
金代北京路領府四:大定府、廣寧府、興中府、臨潢府。府轄州十:利州、義州、錦州、瑞州、懿州、建州、全州、慶州、興州、泰州。府轄縣四十二。
轄區概況
北京路,府四,領節鎮七,刺郡三,縣四十二,鎮七,寨一。
大定府,中,北京留守司,遼中京。統和二十五年建為中京,國初因稱之。海陵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運司、警巡院。產紘鼠、螺杯、茱萸梳、玳瑁鞍、酥乳餅、五味子。戶六萬四千四十七。縣十一、鎮二:
大定,倚,遼縣舊名。在土河、七金山、陰涼河。鎮一恩化。
長興,有塗河。
富庶,有心河。鎮一文安。
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舊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後復。有陰涼河、落馬河。
神山,遼澤州神山縣,遼太祖俘蔚州之民置。章宗承安二年嘗置惠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以隸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
惠和,皇統三年以遼惠州惠和縣置。
金源,唐青山縣,遼開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有駱駝山。
和眾,遼榆州和眾縣,皇統三年罷州來屬。
武平,遼築城杏堝,初名新州,統和間更為武安州。皇統三年降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復來屬。
靜封,承安二年以胡設務置,隸全州,三年隸高州,泰和四年來屬。
三韓,遼伐高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高州。太祖天輔七年以高州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升為高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靜封三縣隸焉。泰和四年廢。有落馬河,塗河。
利州,下,刺史。遼統和十六年置。戶二萬一千二百九十六。縣二、鎮一、寨一:
阜俗,遼統和四年置,金因之。
龍山,遼故潭州廣潤軍縣故名,熙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有榆河。寨一蘭州。鎮一漆河。
義州,下,崇義軍節使。遼宜州,天德三年更州名。戶三萬二百三十三。縣三、鎮一:
弘政,有凌河。
開義,遼海北州廣化軍縣故名,熙宗皇統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饒慶。
同昌,遼成州興府軍縣故名,國初隸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隸懿州,承安二年復隸川州,泰和四年來屬。
錦州,下,臨海軍節度使。舊隸興中府,後來屬。戶三萬九千一百二十三。縣三:
永樂,本慕容皝之西樂縣地。
安昌
神水,遼開泰二年置,皇統三年廢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有土河。
瑞州,下,歸德軍節使。本來州,天德三年更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諱,謂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三。縣三、鎮一:
瑞安,舊名來賓,唐來遠縣民。明昌六年更為宗安,泰和六年復更今名。
海陽,遼潤州海陽軍故縣,皇統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遷民。
海濱,本慕容皝集寧縣地,遼隰州海平軍故縣,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廣寧府,散,下,鎮寧軍節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漢望平縣地,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度。天會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德二年隸鹹平,後廢軍隸東京。泰和元年七月來屬。戶四萬三千一百六十一。縣三、舊有奉玄縣,天會八年改為鍾秀縣。鎮六、寨四。鎮二歡城、遼西。
廣寧,舊名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遼世宗顯陵。寨二閭城、兔兒窩。
望平,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漁務置。鎮二梁漁務、山西店。
閭陽,遼乾州廣德軍,以乾陵故名奉陵縣。天會八年廢州更名來屬。有凌河。有遼景宗乾陵。鎮二閭陽、衡家。寨二大斧山、北川。
懿州,下,寧昌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金因之,先隸鹹平府,泰和末來屬。戶四萬二千三百五十一。縣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隸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隸興中,同昌隸義州。
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本唐營州城,遼太祖遷漢民以實之,曰霸州彰武軍,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戶四萬九百二十七。縣四、鎮三:
興中,本漢柳城地。南有凌河。鎮一黔城。
永德,遼安德州化平軍安德縣,世宗大定七年更今名。北有凌河。鎮一阜安。
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故名,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有桃花島。
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祿五年去“白”字,國初因之,與同昌縣皆隸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隸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求屬。鎮一鹹康,遼縣也,國初廢為鎮。
建州,下,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戶一萬一千四百三十九。縣一:
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下,盤安軍節度使。承安二年置,改胡設務為靜封縣,黑河鋪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烈虎等五猛安以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於平州。戶九千三百一十九。縣一:
安豐,承安元年十月改豐州鋪為安豐縣,隸臨潢府,二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有黃河、黑河。
臨潢府,下,總管府。地名西樓,遼為上京。國初因稱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天德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天德三年罷。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後,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貞祐二年四月嘗僑置於平州。有天平山、好水川,行宮地也,大定二十五年命名。有撒里乃地。熙宗皇帝統九年嘗避暑於此。有陷泉,國言曰落孛魯。有合裊追古思阿不漠合沙地。戶六萬七千九百七。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後增。
臨潢,倚。有金粟河。
長泰,有立列只山,其北千餘里有龍駒河,國言曰喝必剌。有撒里葛睹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黑河鋪升,隸全州,後復來屬。有潢河。
寧塞,泰和元年五月置。有滑河。
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故名,太祖天輔七年嘗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朔平,有榷場務。
興州,寧朔軍節度使。本遼北安州興化軍,皇統三年降軍置興化縣,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梅堅河徒門必罕、寧江、速馬剌三猛安隸焉。貞祐二年四月僑置於密雲縣。戶一萬五千九百七十。縣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
興化,倚。遼舊縣,皇統三年降興化軍置,隸大定府,承安五千建興州於縣,為倚郭。舊有白檀鎮。
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升為縣來屬。
泰州,德昌軍節度使。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德昌軍,隸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承安三年復置於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隸焉。北至邊四百里,南至懿州八百里,不至肇州三百五十里。戶三千五百四。縣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堡十九:
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天德二年降為縣,隸肇州,承安三年來屬。有撻魯古河、鴨子河。有別里不泉。
邊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東北如討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臨潢路舊設二十四堡障參差不齊,遣大理司直蒲察張家奴等往視其處置。於是東北自達裡帶石堡子至鶴五河地分,臨潢路自鶴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
元代北京路
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並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