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安山

化安山在餘姚城區東南二十里的四明山北麓剡湖岱(十五岱),這一帶三面青山環抱,景色宜人。因其可與嵊縣剡溪媲美,宋史稱之為:“剡中”,而且留有眾多的人文史跡。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黃梨洲曾隱居於此,從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梨洲的足跡,一草一木都載入了他的詩篇。

化安山 化安山

因其可與嵊縣剡溪媲美,宋史稱之為:“剡中”,而且留有眾多的人文史跡。清初,偉大的思想家、史學家黃梨洲曾隱居於此,從事著述。化安山的一山一水都留下了梨洲的足跡,一草一木都載入了他的詩篇。

黃梨洲參加抗清鬥爭失敗後,遭清廷追捕,於順治三年(1646)徒居化安山丙舍。據《黃梨洲年譜》記載:“四明北麓有化安山,故宋所謂剡中也,東峰狀類虎,西峰狀類龍,公(梨洲)丙舍適當其間,因名曰龍虎山堂(又名為龍虎草堂)”。草堂是非常樸素、簡陋的,據梨洲自己說,為“辛辛苦苦一茅堂”,“三間矮屋蓋蘆花”。在這裡,他面對抗清無望的嚴酷現實,潛心著述,一住就是三年。這三年的處境,正如他在《答何令見訊》詩中所描述的:“五十棲遲一老生,殘書破硯日縱橫。深山雪合無人跡,終夜風來只虎聲”。

化安山 化安山

雖然身居深山,處境窘迫,但他仍在草堂發奮撰寫千古名篇《明夷待訪錄》、《易學象數論》,編輯了卷迭浩繁的《明文海》。他還在這裡接待了甬上名士萬世禎、萬季野、劉勺等學子的來訪問學,使這裡成為浙東學子的嚮往之地。但不幸的是,龍虎草堂於清康熙元年(1662)遭火災。據他的小兒子黃百家回憶,當時“出書於烈焰之中,零落而散失者又不知凡幾”。五月,他在黃竹浦的故居又遭火災。梨洲雖遭“半生濱十死,兩火際一年”的坎坷不幸,但仍把眼前的災禍置之度外,堅持著述。1995年,為了紀念梨洲逝世三百周年,餘姚市在原址重建了龍虎草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