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直立或攀援灌木。高2~3米。小枝幼時有短柔毛,具扁平皮刺。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9枚,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3~5(~7)厘米,寬1.5~2厘米,頂端漸尖,基部圓形,邊緣有尖銳缺刻狀重鋸齒,兩面疏生柔毛並有黃色腺點;葉柄長2~3厘米,與葉輪均有柔毛,腺點和疏生小皮刺。花白色,1~2朵頂生或腋生,花梗長2-3.5厘米,散生小皮刺,有時被腺毛。漿果狀聚合果卵球形或長圓狀卵圓形,熟時紅色,有光澤。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地雜木林內陰處或草坡上。
分布範圍
產於廣西寧明、邕寧、忻城、凌雲、金秀等縣市;分布於福建、廣東、湖南、貴州等省份。
主要價值
採集加工:根夏季采,鮮用或曬乾備用;葉,隨采鮮用;果實夏秋季來,鮮用。
性味:根,味苦、澀,性涼。
功效:清熱,收斂,止咳,止血,祛風濕。葉,消炎,接骨。
傳統套用:治肺熱咳嗽、肺結核咯血、盜汗、牙痛、痢疾、積滯脫肛、倒經、筋骨疼痛、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慢性骨髓炎、膿皰瘡、燒燙傷。
用法用量:根15~30克,水煎或浸酒服,果實適量,生食;外用葉適量搗敷或搗汁塗。
方例:1.皮膚感染化膿 勤勾(空心泡)葉適量,搗爛外敷患處。 2.砂槍傷鐵砂人肉不出 勤勾(空心泡)葉、中亮(棕櫚)心各90克,鮮黃牛屎適量,搗爛敷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