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川仡佬族婚俗

務川仡佬族婚俗

貴州遵義務川仡佬族婚俗是一項程式繁雜、禮制規範的民間禮儀活動。

基本信息

早期婚姻

現場 現場

仡佬族早期婚姻是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勞動生活中通過接觸,互相了解,愛慕生情。民歌“新編背篼篾條黃,一打豬草二望郎,快把豬草打滿背,大樹底下擺家常。”“新打鋤頭口口薄,薅草猶如剃腦殼,只要妹妹心合意,薅草薅到豆子角。”唱的便是仡佬族姑娘與情人相會於野,以天地為證,以大樹為媒的自由戀愛。

發展

封建社會,吸納了漢文化的婚俗禮儀後,婚姻受到限制,講究“門當戶對”、“三媒六證”,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逐步形成媒證婚姻。即男方如果看上誰家姑娘,必要通過媒婆(人)去撮合,在徵得女方同意的情況下雙方才協商婚嫁的具體事情。男方不可向女方直接提婚,女方更不會主動向男方提親,即或與男方有一定的關係,女方也只能將信息巧妙透露給男方,再由男方請媒人提親,不能請“倒媒”(自己請媒人談自己的姑娘)。仡佬族婚姻按男方程式分為提親、發茶、裝香、開庚、報期和迎娶、回門。女方相應為放話、盤媒、備嫁、哭嫁、出嫁。

聘禮

媒人穿針引線後,如果女方沒有其他意見,就開始送聘禮(俗稱“拿人情”,人情分為“一道人情”、“二道人情”、“三道人情”),第一道人情(頭道人情)比較簡單,稱素人情,為白糖、土酒、麵條、雞蛋等。務川《南園記事》所說“婚禮不移聘幣,初通媒投紅東,不書名,以致意,謂之頭媒……”,此時,只涉及到女方父母,直系親屬。二道人情就是葷人情,除配製糖酒外,還要配豬肉(俗稱“條換”),這要擴大到外公外婆、表叔、乾爹乾媽。第三道人情又叫“裝香”,就是在二道人情的基礎上還要給女方的姑娘配布匹(衣服)、鞋、襪,女方父母要砍(吃)豬腳桿(豬腿),這是十分重要的,人情要再次擴大,方要在香龕面前燒香、燒紙,要開年庚生月,生辰八字,確定婚期,便藉此遞送人情的機會通知親人吃酒(女方分姑娘的酒席),言外之意即要備禮。 吃了三道人情的姑娘,就是未過門的媳婦。男方可隨時到女方走動,特別是農忙時期,女方家大小事務更是義不容辭。三道人情之後,姑娘要給未來的丈夫縫製衣服、鞋子、鞋墊等。

婚嫁

婚期臨近,女方家長就要選上好的木材,請最好的木匠忙於辦(打)嫁妝,嫁妝有桌子、板凳、柜子、衣櫃、火盆架、洗臉架等生活中用品,有時是雙套的。有錢人家還要打發耕牛、田地、契約甚至陪女。20世紀80年代以後,木材稀有,電器普及,嫁妝隨時代變化和市場流行生活用品而改變。

過程

哭嫁

哭嫁 哭嫁

婚期的前三天晚上,姑娘開聲哭嫁,寨子裡的親朋好友都站攏來。姑娘在哭嫁期間一般不吃飯,只吃些麻餅、酥食、茶果等。哭嫁的順序大體為父母、直系祖輩在世者、乾爹乾媽、直系長輩,平輩主親由長及幼,一般親朋以先後到來為序。平時三天,姑娘是歇著哭,也當訓練,正酒當日,姑娘要哭每一個前來吃酒的親朋,被哭者可陪哭,主要是至親長輩勸慰,也可贈給現金,謂之“眼睛水錢”,也即姑娘的私房錢。哭嫁的另一個重要儀程是哭頂禮和媒人,男方到來入座後,姑娘要出來哭男方前來迎娶的眾親和媒人,頂禮時哭帶禮先生,哭媒人和頂禮先生時姑娘便可藉機挖苦新郎及男方家庭、地理等,一哭一和或眾和,取笑滿堂。臨出門上轎前,要在堂屋神龕前專門哭逝去的祖先,謂之辭祖。 務川仡佬族哭嫁歌詞自成系列,有完整的套詞,姑娘哭嫁時,也可結合自身家世、處境,現編歌詞。

迎親

結婚 結婚

務川仡佬族嫁姑娘(也叫分姑娘、追姑娘),通常要坐轎子,也有步行的,20世紀90年代後,通車的地方都以車取代。女方要求坐轎,男方要提前將轎子裝扮好,並準備彩禮。在紅絲與鄰縣沿河一帶,男方女方的婚期是錯開的,女方頭一天,男方第二天,男方要準備專門的迎親隊伍,抬上轎子,於女方正席日午時左右到達,並在院外吹樂等候,男女方各有一人專門負責接待者,稱押禮先生。雙方押禮先生見面作揖供手,對四言八句,幾步一席,從院外到堂屋,才算通過。20世紀90年代以後,這一過程逐漸簡化,成為一種形式。

之後,便是擺盆,女方在堂屋置兩張方桌相連,男方將所帶彩禮一一擺上,由男方押禮先生主持,新郎在堂前作揖叩首,叩天地祖宗,再請女方親人到堂前受揖、喝酒、接彩禮。接著是男方接親隊伍分親疏論輩份落座,女方派專人陪客,按最高禮節“三麼台”接待。這期間,新娘要出來裝煙,哭媒人和客人,每位被哭者按禮都要遞上“眼睛水錢”,多少不論,新郎少則800元或1200元。宴席的吃法也是有講究的,先茶後酒,然後是飯,且要在茶、酒、飯、菜(蹄膀)第一次上來時,遞上相應禮書(紅紙封,內包禮錢)。宴席結束後,男方接親的隊伍可稍事自由活動,然後留下來坐夜。(主要是男方內親與嗩吶隊伍,不得睡覺,只能在堂屋玩)夜裡,女方有專人負責炭火取暖和夜霄,嗩吶則要一趟一趟地吹,新娘也要間歇性出來招呼(哭)幾回,每哭一次,被哭者照例要拿“眼睛水錢”。

婚俗 婚俗

天要亮時,新娘洗臉梳頭,裝扮齊備,將所要帶走物品收拾好。天亮後,男方接親隊伍開始捆挷家具,分工搬運,新娘則辭別(哭)父母和親人,由專人帶著出閣,到堂前辭祖,出大門時要踩過一個篩子(表示“天羅地網”,“鎮一切邪魔”),篩子上擺著點燃有七根燈草的桐油燈(表示“七仙女”,有七仙女那樣的心靈手巧,有照亮心扉之意)。篩子上擺有12個或24個銅錢(每年十二個月),謂之大吉大利。有的“開光”要用雞,要燒紙、燒長錢,“先生”念些咒語之後將雞甩過轎頂,以預卜姑娘婚後運氣、福氣。然後新娘從新郎手中接過一丈二尺紅布,拴在轎子裡面的四周(起固定,防顛簸,暈轎之用),戴上銅鏡(避邪),在有福之人(生有多個男孩、孝順父母,賢慧的女人)的牽扶下走進轎子,轎子“起身”。新郎則要在堂屋香火下燒紙,作揖叩首,拜別女方祖宗才離開。姑娘到了婆家,再由有福之人牽出來。這時男方堂屋、香龕早已布置得紅紅朗朗,燒了紙錢,點燃了兩根雕刻有龍鳳的大喜燭,新郎新娘向男方祖宗、父母磕頭,禮事者則遞上酒和早己準備好的禮物(多為衣服或鞋之類),男方父母便雙雙牽起跪在地上的一雙新人,“封贈”幾句大吉大利的話。接下來便是“喊禮”。喊禮人站在大門上喊:“某某伯伯、叔叔、保爺、保娘堂前受禮!”被喊到的親人,一一到堂前受新娘、新郎叩頭,拿(錢)。“禮”行結束,新郎新娘拜堂,送入新房。新娘入房後,男方家小弟弟(或小妹妹)要給過門的嫂嫂打洗手水。嫂嫂要給小弟弟(小叔子)發“紅錢”。如果沒有小弟妹,也要在直系親屬中依次找。

送親

姑娘出嫁時,女方家要組織專門的送親隊伍。一般8至12人,也有更多者。送親的隊伍有男有女,男的主要是為確保姑娘不受轎夫們的嬉戲和轎子的平穩,謂之隨轎。送親隊伍將姑娘送到男方家後,男方要盛情接待(按“三麼台”禮),然後由新郎禮送返回。

鬧洞房

新娘進入新房後,男女老少擠在洞房內,向新娘索要其從娘家帶去的糖果、葵花、花生等,家境殷實的女方家庭還要放些硬幣在糖果葵花花生里。仡佬族風俗,鬧洞房“三天不分老少,不論輩分,不論年齡,也不問結過婚否”。

回門

三天后,新婚的新郎領著新媳婦,帶上好酒、好煙、好吃的東西到岳父岳母家看望,謂之“回門”。

其他

舊時,仡佬族其他婚俗還有:娃娃親、指腹為親等。娃娃親指娃娃還背在背上(幼年),雙方的父母就把他們許配成親,待成年後再辦婚事,有的十一二歲就辦婚事。指腹為親指雙方父母對尚懷在肚子裡的孩子指腹為親,如果生下是同性,則結為兄弟、姐妹,是異性則確定親事,雙方開始禮尚往業,待成年後結為夫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