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骨魚

劍骨魚

學名斑鱯(Mystus guttatus),鱨科鱯屬的一個物種。個體大,一般常見個體為1-2公斤,個體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者可達15公斤。 在桂林地區俗稱劍骨魚,此魚刺兒少無鱗,肉質肥嫩,口感極佳,是做灕江啤酒魚的上等魚類。

基本信息

簡介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頭平扁,吻寬而圓鈍,略似犁頭狀。口寬大,下位,弧形。上、下頜齒帶弧形,齶骨齒帶略呈半環形,齒絨毛狀。唇厚,下唇中間不連續。兩鼻孔略近,前鼻孔管狀,後鼻孔前緣有鼻須。須4對:上頜須最大,末端達腹鰭基;鼻須較短;頤須2對,外側1對較長,可達鰓孔。眼中等大,眼瞼游離。背鰭短,硬刺細短,後緣具細弱鋸齒;胸鰭刺扁長,前緣鋸齒細弱,埋於皮下,後緣鋸齒粗大;腹鰭與臀鰭均短,無硬刺。脂鰭高,特別長,起點接近背鰭,末端靠近尾鰭,但不與尾鰭相連,後緣游離,圓形;尾鰭分叉,上葉略長。體呈棕色,腹部黃色;體側具大小不等、排列不規則的圓形藍色斑點(幼魚無斑)。背鰭、脂鰭及尾鰭灰黑色,有褐色小斑點;胸鰭、腹鰭及臀鰭色淡,很少有斑點。

食性

劍骨魚(斑鱯)的食譜較廣,攝取的食物包括甲殼類、昆蟲類、魚類、軟體動物、環節動物、枝角類、橈足類、輪蟲、原生動物、藻類、菜葉及水生植物等,是以攝食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兼食其他一些動植物性食物的底層溫和肉食性魚類。

生長

劍骨魚(斑鱯)生長快,的個體較大, 2齡魚可長到600~700g,常見1~2kg,最大10kg。適宜生長水溫為18~30℃,最適生長水溫為20~28℃。在廣西桂江、西江及右江水體中均有分布。斑鱯生長速度從慢到快再轉慢。生長旺盛期主要在1 ~3齡幼魚階段。體長、體重的相對增長率、生長比速均較大。進入成魚階段後,體長、體重的相對增長率下降。生長拐點年齡為9.2齡,最大年齡t.=24.5齡,0.3齡為體重生長的旺盛階段。生長加速度曲線上升至3齡時達到最高。當t=9.2齡以下時,體重生長速度曲線上升,速度卻逐漸下降,當年齡為t=9.2齡時,體重的生長速度曲線達到極大點,生長速度達到最大。加速度遞增階段結束,這是斑鱯生長過程的轉折。當t>9.2齡時.其體重生長速度曲線下降,體重生長速度處於遞減階段。當t=15齡以後,生長速度的遞減速度下降。

繁殖

劍骨魚(斑鱯)的第一次性成熟為6~8齡,每年的繁殖季節為4 ~ 8月份。雌魚性腺成熟係數從3月起上升,到6月達最高值,8月又下降,9月急劇下降。l2月份最小。雄魚的成熟係數則沒有明顯的起落變動。性成熟的雌魚體色稍呈深褐色,腹部明顯比雄魚膨大而豐滿,手感鬆弛柔軟,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和泌尿孔外突稍展開.周圍呈紫紅色,範圍比雄魚大。雄魚外觀體色淡自,腹部較膨大,生殖孑L前方有黑色素斑,泄殖孔周圍呈微紅色,精巢呈扁圓柱狀,多分枝。在生殖季節.成熟的雌魚喜在岩洞中或岩石叢中產卵(為粘性卵),雄魚同時排精,精卵在水中受精,並在親魚的保護下孵化。

盛產地區

分布於中國錢塘江、九龍江、韓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和南亞地區的湄公河流域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內陸河流。

在桂林、陽朔等地很是很流行吃“劍骨魚”,野生魚味道會更加鮮美,價錢也比一般的鯰魚和塘角魚要貴。野生的劍骨魚一般是生活在灕江邊峭壁下的岩洞裡,漁家需要提前去下網,每晚便可網到幾條,而現在陽朔、桂林等地的啤酒魚檔,都聲稱自己的劍骨魚是灕江野生,漁民所捕,其實大部分是人工養殖為主,因灕江漁業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其龐大需求,所以劍骨魚的養殖不但滿足了食客們的需求,而且還間接避免了灕江里野生劍骨魚因濫捕導致滅絕的危險。

經濟價值

肉質細嫩,味鮮美,現數量稀少,曾為產區的重要經濟魚類。尤其在西江,被視為西江的名貴魚類之一,亟待保護。 是性情較為溫和的大型肉食性經濟魚類,全身無鱗,肉質細嫩,味美,營養價值高,享有“淡水之王”的美譽,被譽為珠江“四大名魚”之一。

用劍骨魚做啤酒魚的好處

這種魚的肉韌性夠,煮久不爛,這正適合啤酒魚需要煮很久的做法,只有那樣,才能讓配料的豐富味道完全深入魚肉里,而且出鍋後還能保持滑嫩細膩,入口香甜,實則天賜灕江之佳品。

劍骨魚做的啤酒魚 劍骨魚做的啤酒魚

啤酒劍骨魚做法:

跟用其它魚做的啤酒魚味道不同,因為魚的肉質不同。

材料:劍骨魚一條,啤酒一罐,蕃茄2個,尖椒、菜椒各兩個,芹菜,蔥,姜,蒜、豆瓣醬、鹽油適量

做法:

1、魚洗淨切段,用慢火煎至兩面金黃

2、姜拍扁,和蔥段,蒜粒一起用油爆香,加尖椒塊一起炒一下,加入一罐啤酒

3、鍋內材料燒開後放入煎過的魚一起滾幾分鐘,最後放入西紅柿,芹菜段,加鹽,糖,豆瓣、生抽,一點點麻油調味,蓋上鍋蓋煮一會,等西紅柿軟了汁收至余濃汁程度即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