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閣圖[清代羅聘創作紙本設色畫]

劍閣圖[清代羅聘創作紙本設色畫]
劍閣圖[清代羅聘創作紙本設色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劍閣圖》是清代畫家羅聘創作的一幅紙本畫,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面近處一行商賈緩緩走向水畔山岩下的歇腳茅店,店後山岡重疊,曲徑盤環,碧樹成蔭。飛架溪岸的木橋上,三五旅人策蹇而過。雄關居於巍聳的群山之中,更顯崔嵬氣勢。

圖中布局緊密,山石多是由乾墨皴擦而成,墨色凝重,筆法蒼逸。雄峰之上輕敷淡赭,間以青翠古木,既豐富了畫面層次,又為蜀道奇險之景增添了些許秀色。 此圖以雄健奔放的筆調,豐富的想像,誇張的手法,不僅表現了蜀道的艱險,而且喻示了人生之艱難。險與難是此圖的主題。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劍閣圖[清代羅聘創作紙本設色畫] 劍閣圖[清代羅聘創作紙本設色畫]

此圖畫山下端臨水處為巨大的山岩,岩石起伏不平,在山石下設有一旅店,座落著數間屋宇房舍,為山下的客店:危岩下,架一板橋,十數旅人或策馬而過,行於山徑板橋,或歇腳小酌茅店。過了橋,為山崖壁立,崖上古木參天,蒼松垂掛,山間飛瀑直瀉,崖腰棧道蜿蜒曲折,盤旋而上。山上奇峰絕澗,崖頂雲炯滾動,伸手可觸。兩座山峰並峙鼎立,直捕雲霄,山崖間棧道迂迴,兩澗有一空隙,隙間架一板橋,橋下深不可測,這便是一人守關、萬夫難過的劍門關。山腰白雲繚繞,飛瀑如練,松柏並茂,雜木叢生,山巔雄關城樓。  

幅上右端自題:“水屋先生將入蜀赴簡州任,索子作劍閣圖,噫!子何從而得睹劍閣之狀哉。因展太白蜀道難一篇讀之,戲成此紙,然亦不過予意中之劍閣耳。先生詩畫雄於北地,從此歷險蹬、經奇崖,不妨遇於目而會於心,作一巨幅以寄我,使我神遊於捲軸間,見劍閣見先生也,兩峰弟羅聘。”鈐朱文“避夫”一印。  

本幅左上端有翁方綱詩跋,裱邊有吳錫麟、張問陶、趙懷玉、邵晉涵、孫星衍、宋葆淳、江健等人的題跋。  

創作背景

劍門蜀道是指金牛道上始自陝西漢中,終於四川綿陽的這段古蜀道。它以劍閣為中心,連線廣元、綿陽等川北重鎮。自古以來,這段古道為兵家必爭之地。劍閣位於四川西北邊陲,是金牛古道上的一座重要古城。大小劍山,群峰倚天似劍;關隘所設之處,兩峰對峙,其形狀如門,故稱“劍門關”。又因三國時姜維守劍門關,在關樓下的溝谷中,造三十里閣道,設尉把守,故又稱“劍閣”。

《劍閣圖》是羅聘應友人之約而創作。在此畫的右上端,有作者自題說明其作《劍閣圖》的緣由:羅聘的友人水屋先生,將要到四川簡州做知府,臨行前,向羅聘索要一張劍閣圖。然而,羅聘從來沒到過劍閣,他在畫之前熟讀了李太白的名篇《蜀道難》,根據詩中所描繪的景象,憑藉豐富的想像力,用誇張的手法和雄健的筆調,畫出了這幅《劍閣圖》。  

張道渥入蜀時為乾隆五十五年(1794年),由眾人題跋推斷,此圖作於當年八月,時羅聘62歲。  

藝術鑑賞

主題

《劍閣圖》局部 《劍閣圖》局部

此畫不僅表現了蜀道之艱險,而且喻示了人生之艱辛。   所謂:“蜀道難”,在於“險”、“難”雙重,因此“險”、“難”兩字即是作者描成圖的主題。由於作者沒有到過蜀地,為了突出主題,他慘澹經營、苦心孤詣,確實下了一番功夫。此畫筆簡意深,有力突出主題,這是作者獨到巧思安排。以畫告訴人們,道路再艱險,還待有人去攀登。  

構圖

在構圖上採用五代、北宋畫家慣用的全景式構圖,將景物組合在一個狹長的條幅里,讓觀眾遙攝到一個雄偉壯觀的畫面。畫面越往上,這裡的人數越來越少,以此來烘托道路一段比一段險峻艱難。  

名家點評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黃廷海:為了烘托氣氛,收到奇險、壯麗的畫面效果,作者在筆墨上亦有獨到的思考。其山石,多用峭硬的短筆條,作雨點,豆瓣皴,積染深厚表現出石骨暴露風化的石質感。雲煙用遊絲般的中峰線條,勾出滾動的雲層,它既增強了山的險勢,又增加了山的層次,並利用其產生的動勢,打破畫面嚴實靜穆,產生靈動的氣機。特別引人注意的是,作者在畫面的下、中、上三段,各安排了結伴而行的旅人,而道路卻一次比一次險峻,人數一次比一次少,筆簡意深,有力地襯託了主題。  

重要展覽

2015年4月30日至6月29日,“故宮藏曆代書畫展”(第一期)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開幕,展期兩個月,《劍閣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羅聘(1733—1799),清代畫家。字逐夫,號兩峰、花之寺僧,甘泉(今江蘇揚州)人,自題所居為“朱草詩林”,金農弟子。畫人物、佛像、花果、梅竹、山水,自成風格。作《鬼趣圖》,藉以諷刺當世,袁枚、姚鼐、錢大聽、翁方綱等為之題詠。為“揚州八怪”之一。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