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讓賢

劉讓賢

劉讓賢,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什巴國小校長,1941年6月生,1985年10月入黨。他紮根山高坡陡的乾旱山區——什巴,一乾就是25年,用一顆誠摯的心為繁榮民族教育做出了很高的貢獻。

劉讓賢簡介

2009年9月22日,“時代領跑者——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具影響的勞動模範”評選活動揭曉,60位當選者的閃亮登場,奏響了“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豪邁樂章。

劉讓賢
劉讓賢就是其中的一位,全國師德標兵,堅守高寒山鄉的“孺子牛”。劉讓賢用他的大半輩子,倔強地做了一件事——站在山鄉的講台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教書。
有人粗略地算過,近30年的時間裡,這位執著的教師用他那輛“永久牌”腳踏車和他的雙腳,“丈量”出7萬多里崎嶇的山路。
他被人們發現並廣泛記起,一直要到他執教20多年之後。他先後榮獲全省十大傑出校長、全國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原國家教委創設的首屆“柏寧頓孺子牛金球獎”傑出獎名單上,就有他的名字。

從教經歷

什巴國小,始終是讓劉讓賢牽掛的地方。這座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鄉國小,坐落在溝壑縱橫、交通閉塞的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 1976年,35歲的劉讓賢被調到這裡任校長。此前的1956年,年僅15歲的劉讓賢隨母親“支援邊疆”,舉家遷至青海。3年後,母親帶著姊妹回了天津,他卻留了下來。18歲那年,他走上了東山鄉什巴國小的土講台,成為土鄉國小的忠實守望者。

高尚師德

這個新校長面對的學校——破舊的校舍僅有5間,教師僅有4名,學生僅有幾十個,“一年級的學生不會數數,不會說漢語,連‘老師’也不會叫。” 他面臨的首要難題,是如何說服土族老鄉送學齡兒童上學。為此,他翻山越嶺,挨家挨戶遍訪周邊9個自然村,光布鞋磨破了好幾雙。據說,他曾11次登門拜訪一戶人家,家長最終感動,答應送孩子上學。 高寒大山裡的清貧與艱苦,常人難以想像。從山外的家到山裡的學校,必經一條叫沙塘川的小河,河上沒有橋。趟水過河,是唯一的通行辦法。常年下來,他落下了嚴重的風濕病,“年輕時在冰冷的河水裡趟來趟去十幾年,老天爺能不給你留點兒紀念嗎?”這個臉上皺紋密布的老頭兒,有時候也會開玩笑。 妻子周秀蘭至今記得,1979年的一個冬夜,丈夫“狼狽”地回家,門牙竟掉了兩顆。原來,這天劉讓賢到鄉教委開會,在山間小路上遭遇大風,塵土迷了眼,腳踏車摔倒了,人仰馬翻。 事實上,每次丈夫出門進山,周秀蘭都要提心弔膽。她曾是劉讓賢的學生,後經人撮合嫁給了老師。

一心為學生為學校

身為教師,劉讓賢幾乎是全能教師,什麼課都能帶。身為校長,劉讓賢總喜歡“折騰”,他從自己的工資中擠出錢,買來圖書、文體器材,創辦活動室…… 條件簡

劉讓賢
陋並未阻止這位校長“折騰”的熱情。他想方設法努力為閉塞的山鄉孩子們打開一扇窗。1983年,在“什巴國小”,青海省第一份少先隊油印隊報《土鄉紅領巾》問世。儘管這張小報怎么看都有點兒“土頭土臉”,蠟紙刻印得也很粗糙,但孩子們卻歡欣雀躍。劉讓賢將這張透著稚嫩的小報寄往全國各地上百所學校,讓青海高原上的“什巴國小”與上海、山東等地的學校建起“手拉手”的友誼。 妻子眼中,劉讓賢對自己很“摳門”,節儉了,再節儉。縣城60多平方米的家裡,房子自打入住就沒有裝修過。如今,牆皮已經有點傾頹。環顧四周,家具陳設陳舊,“時尚的東西基本沒有”。 周秀蘭心疼身患糖尿病的丈夫,希望他吃得好點兒。去菜市場買條魚,劉讓賢都嫌“太貴”。但他對學生們很慷慨。剛退休那會兒,腿腳還靈便,他便隔三差五地要跑回學校看看。後來,走不動了,每到“六一”,他都要買上些文具,送給家庭貧困的學生,表彰學習模範生。

退休後仍不停歇

七年前,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山鄉大山深處的什巴國小,堅持鄉村國小講台近半個世紀的老教師、老校長劉讓賢退休了。如今,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依然奉獻著餘力,盡己所能為什巴國小義務種菜,辦石展,參與編寫國小素質教育紀實叢書,用行動踐行著一位老教育工作者永不停歇的生命承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