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劉華明(1940年7月—2010年10月),生於江蘇常州。當代著名畫家、雕塑家、陶藝家。從小酷愛繪畫與音樂。做過工任過教,歷盡生活的磨難。坎坷的人生,釀就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與淡泊名利的品格。在半個多世紀的從藝生涯里,他忘我於“多元藝術“的探索與創新,在抽象繪畫、石雕、陶藝等領域均有藝術探索與創新,取得了豐碩的藝術成果,受到國內外藝術界的廣泛矚目。
藝術年表
1985年,出版著作《 》。
1990年,撰寫論文《繪畫·元素·力》。
1990年,在台灣金農藝術中心舉辦個人作品展。
1992年,出版著作《現代變形裝飾》。
1992年,電視藝術片《自然·藝術·人》在海內外多家電視台播放。
1993年,陶藝與油畫作品參加了“台灣第二屆藝術國際博覽會”。
1981-1993年,論文《固有色的假設論》《色彩的感情象徵》《裝飾色彩與工藝製作》《寫生色彩與裝飾色彩》等10餘篇關於色彩研究的論文在海內外刊物發表。
2000年,石雕藝術作品參加了“美國世界藝術博覽會”。
2005年,論文《抽象繪畫——靈魂深處的音樂》發表於《東方周末》。2006年9月,花釉紫砂胎陶盤《和諧》被定為首屆華人運動會國禮。
2008年3月,石雕《融》被江蘇淮安周恩來紀念館收藏。
2008年8月,花釉紫砂胎陶盤《和諧》被北京·29屆奧組委收藏。
2009年12月,花釉紫砂胎陶盤《和諧》被江蘇省政府收藏。
2010年4月,石雕作品《時代最強音》《大地之母》《律動系列之一》入選上海藝博苑。
2010年5月,花釉紫砂胎陶盤《和諧》入選上海世博會參展作品。
2010年5月,劉華明、薛林納(澳大利亞)“生命·大愛”藝術作品展舉行。
藝術成就
繪畫
劉華明早年的繪畫作品以具象畫為主,先後嘗試過水彩、水粉、油畫棒、油畫、丙烯·油彩、壁畫、不鏽鋼裝飾畫等多種繪畫藝術表現形式。早年劉華明曾赴陽朔、湘西等地寫生,留下了大批珍貴的藝術作品,讓昔年的人間勝境在藝術中宛然永生。
藝術生涯後期,劉華明的繪畫創作風格由具象轉為抽象,專注於丙烯·油彩抽象繪畫的創作、探索與研究。劉華明把抽象繪畫比作“靈魂深處的音樂”,在他看來,繪畫是畫家與鑑賞者的一次跨越時空的心靈與情感交流,在自由揮灑的深邃的思維空間裡,之於鑑賞者的哪怕一絲情感觸動,亦能賦予作品卓而不群的藝術生命力。
劉華明關於抽象繪畫的藝術觀受到了來自法國的女畫家貝娜的高度認同,二人合作的抽象油畫創作過程,可稱之為“跨越國界的藝術對話”,縱然語言不通,卻用始於內心的藝術之聲毫無障礙地完成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二人合作的抽象油畫作品在法國畫廊展出,受到了當地藝術界與藝術愛好者的喜愛與讚譽。
2008年,劉華明創作了一批以“生態SOS”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包含丙烯油畫及石雕等多種藝術形式,呼籲人們愛惜地球,體現了藝術家強烈的藝術自覺與人性光輝。
雕塑
劉華明醉心於石雕藝術數年,採用的石材主要有金絲石、彩玉石、血管石等。劉華明把對自然的飽滿而深邃的情感注入雕塑創作之中,並在藝術形式上多有創新。
除了傳統的具象與抽象石雕藝術作品以外,劉華明創造性地採用了“原生態”與“多置相”兩種石雕藝術創作形式,並獲得成功。其中多置相雕塑打破了以往固化的石雕擺放模式,一尊石雕可“坐”、“立”、“臥”,不同的放置方式帶來完全不同的藝術觸覺,使作品煥發出富於想像空間的巨大生命力。而原生態作品則最大幅度地尊重石材本身的自然大美,加以靈工再造,使之既保留原始的天然與純粹,也富於渾厚而綿醇的藝術力量。
在傳統雕塑的藝術創作過程中,劉華明先生亦多有創新。其中《節節高》創造性地用一整塊金絲石完成了“打散構成”的藝術表達,而《道》則將藝術家關於生命的悉心體悟融入了藝術作品之中。
陶藝
劉華明早年曾赴江蘇宜興悉心鑽研陶藝,其中最能體現其藝術成就的當屬花釉紫砂胎陶盤《和諧》(曾用名《火的藝術》)。突破紫砂陶盤的燒制壁壘,《和諧》陶盤創紀錄地達到了直徑126cm,加之其歌頌人類原始天性的超然了悟,其藝術生命力亘古常新。
而劉華明早年的《獻哈達》《大地之母》等作品,獨特而富於強烈的美感,其風格在藝術界獨樹一幟。
學術成就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劉華明執著於繪畫色彩研究,並著有《繪畫色彩研究》學術專著,是建國後第一部關於色彩理論研究的專著,由著名畫家、教育家顏文梁作序。著作中提出了“極色”、“同性色”等新概念,對建立繪畫色彩體系作出了貢獻。
論文《繪畫·元素·力》,1990年台灣《藝術家》雜誌進行了連載,並評價其“在康定斯基的點線面理論基礎上邁出了一步”。
著作《現代變形裝飾》(1992年北京美術出版社出版),由我國著名藝術評論家柯文輝作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