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恩[中國半自動步槍第一人]

劉慶恩[中國半自動步槍第一人]

劉慶恩(1869~1929年),字國臣,原籍廣東潮州客家人 ,寄籍四川德陽。 後跟隨賽師(回族)在成都經商,不久因事同回武漢。賽師膝下無兒女,所以視劉慶恩如已出,宛如家人。成年後,他順利完成廣東水陸師學堂學業,並相繼在益珠、虎門、江陰等炮台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895年隨“黑旗將軍”劉永福參與了甲午戰後保衛台灣的台南之戰,在與日軍的交戰中腿部受傷,返回後方。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進入湖北槍炮廠(漢陽兵工廠)擔任技工。

1901年被保送日本東京成城學校學習。後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吳玉章、郭敬宇同班。

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考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攻機械與槍炮製作,畢業後復回漢陽兵工廠。

1909年,受孫中山指派往柏林考察,併到克虜伯兵工廠學習兵器製作。

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劉慶恩受孫中山委任,出任漢陽兵工廠第一任總辦(廠長) 。

1914年,劉試製成功中國第一支五彈連發自動步槍和第一尊遠程大炮。

1915年,授少將銜,同年晉升中將。

1917年兼任鋼藥廠總辦、工務處處長。 於北京督軍團會議時, 結識閻錫山。 閻參觀國產武器試射比賽, 見漢陽兵工廠所造槍炮十分精密, 邀請劉對山西修械所給於指導。 兩人偕返太原, 陪同參觀修械所工作。

劉取出隨身量具, 仔細考察, 指出缺點。閻錫山十分讚佩, 要求派學生前往漢陽兵工藝工學校學習。

劉慶恩據說個性高傲, 常常下工廠自己動手研究, 管理甚嚴。 連漢陽兵工廠的主管都很怕他。1917年他與餘慶鰲、鄧定浩等人,研製成功白朗寧1917式機槍, 後於1921年10月10日開始量產, 稱之為“三十節重機槍”。

1918年,劉慶恩決定自行開發火炮,因北洋政府無款可撥,他將個人儲蓄傾囊投入,並向親友借貸。試炮時火力、精確度均高,時人稱之為“慶恩炮”,但終未投產。劉慶恩以他的卓越貢獻, 奠定了中國近現代兵工學先驅的歷史地位。被國民政府授勳五位,並獲二等文虎勳章和二等嘉禾勳章。

1920年該校遷往南京,成為中國第一所兵工專科學校。同年8月27日,劉在陸軍部開會時,受軍閥曹錕,吳佩孚等人的排擠,因爭辯激烈,導致腦溢血半身不遂而稱病辭去職務,乃作一絕自嘆:“病床難忘救國志,十年沉疴願未酬。老天使我身復健,轟淨國賊始方休。”

劉於1912~1920年任漢陽兵工廠總辦期間,在廠內開設兵工學校,分預科、本科,培養兵器技士,8名首屆本科4年制兵工學員是中國最早的兵器製造業骨幹。

劉氏半自動步槍 劉氏半自動步槍

1929年4月卒於上海,享年六十歲。吳玉章為其治喪,葬於上海江灣。

人物考證

1913年11月15日,他上書陸軍總長函:慶恩自承乏鄂廠以來, 無日不絞腦血而思求至當之法。 現廠中規模已粗具端倪, 惟經費一節則毫無的款。 月僅由鄂量為撥給, 俾散放薪工及雜用而已。 此外與各洋行所訂物料價款, 積欠五十餘萬。 慶恩此次來京, 專為擴充廠務及請指定常年經費, 並各洋行五十餘萬欠款起見。 此中情形, 非面竭直陳, 不克道其一二。 今旅居旬余, 尚未望見顏色。 日復一日, 如坐針氈。 轉瞬年關逼人, 實難回鄂。 自愧學識不足, 又長此虛糜光陰, 誠恐有負我總長之委任。 竊思慶恩留學德日十年有餘, 於炮工大學獨未竟其業, 今年已四十, 若不趁此續學, 則老之將至, 徒喚奈何。 我總長夙具培植人才之苦心, 是以呈請派赴續學二, 三年, 庶幾為山九仞, 不至功虛一簣。

由此信看來, 可推測劉慶恩大約是1873年左右出生, 他曾留學德日兩國, 遊學十年以上, 並專攻兵工事業相關學科。 在擔任總辦第一年所遇到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經費,上京又見不到老闆, 憤而寫信說老*土沒臉回湖北, 不幹了。 當時軍閥戰敗, 都是出國考察。 我出國讀書去罷。

由可見的資料看來, 他後來見到了陸軍總長, 問題得到了解決, 並沒有出國留學。 1914年3月20日他的信中說, 前奉總長當面命令, 往南京勘察礦源, 以前一直因廠務繁忙, 3月14日才終於成行, 在南京城外24里雞罩山找到了礦區, 以鐵礦最豐, 比大冶的品質還好。

1915年時, 發生了鄂造步槍在實彈射擊時, 常有炸壞槍的事件。 事後懲處負責人員, 漢陽兵工廠會辦敖廷銓(與劉慶恩同時上任, 1923年病故於任上)受到記大過一次, 減薪為七成的處分, 可是沒有提到總辦劉慶恩, 想來他神通廣大, 逃過一劫。 (註:根據劉慶恩孫女提供的資料, 劉當時人在美國, 督造生產車床, 因此並未受累, 他人如果在國內, 此事可能也不會發生。)

1916年9月8日, 陸軍部軍械司在南苑試放劉慶恩所製造的新槍,名為自裝槍。 該槍採用槍口集汽式自動作業系統, 口徑7.9mm, 槍管長703.1mm, 初速780m/s, 連刺刀重5kg, 彈重10g(尖彈), 射速50發/分, 裝彈6發, 使用內裝彈倉。

劉慶恩自裝槍——中國第一把自製半自動步槍

劉氏半自動步槍 劉氏半自動步槍

本槍是1918年提供美國測試中的一把目前收藏在Springfield Armory Museum,槍口集汽式是自動作業系統發展早期很流行的一種方式,白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 1855-1926)曾在溫撤斯特(Winchester)貢桿作業槍槍口加上一個集汽裝置, 將它改裝成半自動步槍, 後來發展出了1895海軍機關槍, 美軍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綽號挖馬鈴薯機(Potato Diggers), 格蘭(John Cantius Garand, 1888-1974)的M1原型槍也曾採用此種方式,但那是在此十多年之後的事了。

陸軍部軍械司對試射情形所提出的報告說:

槍口集汽作業方式的示意圖 槍口集汽作業方式的示意圖

此次試放者, 系總辦劉慶恩在美所造自裝槍, 及漢廠造射擊飛機機關槍(系仿丹麥的Madsen)二種。 其自裝槍之構造約分四大部份。

一. 槍口束汽筒。

二. 槍管及槍機室。

三. 槍機。

四. 發條及彈簧。

全槍重量較尋常步槍約重一斤余,大小機件94件, 其自裝作用之大概,系利用彈藥瓦斯餘力;當子彈將出時, 其槍口束汽筒上有小孔三, 受彈藥瓦斯力,使該筒向前略伸,因之帶同發條使槍機活動;當子彈出口後, 尚餘一部份彈藥瓦斯力, 乃將槍機完全退後;發條後部份之彈簧因之伸長,同時將彈殼退出,托彈板升彈一枚;及彈藥瓦斯力完全消滅後, 發條後部份之彈簧收縮復原, 帶同槍機自行關閉。

自裝槍槍口和刺刀 自裝槍槍口和刺刀

本槍在2000年中South Carolina拍賣會中出現

子彈放完後, 槍機一行退開, 即不復關閉, 可以表示槍內已無子彈。 至欲將自裝放改變為尋常放時, 只須將槍口束汽筒鏇轉, 使三小孔向外, 彈藥瓦斯力不能通過, 則自裝之作用即可停止。

當試放時, 初用一枝系漢廠造成者, 惟一發後, 自裝機即運動不靈, 據劉總辦雲: 系彈簧之過, 因本廠機器不完備, 加以手工制.造, 故不能精細。 隨改用在美國造成者, 共放彈十餘排, 甚屬靈便。 計每次快放連續發彈六粒, 若彈藥不生障礙, 施放迅速。 平均計算每分鐘約可發彈四十粒, 但瞄準稍不易, 因槍彈出口時后座力固屬減小, 而槍口束汽筒之動作, 不免使槍口部微動, 加之全槍重量多賴左手支持也。

又試放時所用槍彈, 藥力似頗不一致, 快放時, 間有槍機不能完全退後, 致彈簧作用過快, 槍機關閉太速, 時有彈殼未及退出, 為槍機軋住者。

又槍機後身較尋常步槍約長10生的(cm), 初放時瞄準者稍不留意, 槍機罩後退過速, 往往易傷面部, 然此須在教育時注意, 並非槍之病。至改平常放, 除當前子殼退出時, 間有後二子一齊隨出, 致礙射擊外, 別無他病發現。 竊查我國槍械久無發明, 劉總辦於此項自動槍, 本諸學理, 證以實驗, 苦心孤詣一再求精, 茲已完全告成, 據報試放時成績甚優, 全體機件亦甚精密, 實屬難得, 且查此槍最利快放, 雖子彈不免多費, 然用於特別時機必能收偉大效力。

劉慶恩自裝槍分解圖 劉慶恩自裝槍分解圖

月13日, 軍械司會議的結論:

一. 槍重稍為超過一般步槍。 二. 鋼料必須外購。 三. 原料價值不超過尋常槍二元。 四. 槍口束汽孔塵沙是否會侵入, 轉動是否有無不便, 應俟軍隊實用時方能決定。 五. 多少發會改變口徑? 如用德國鋼, 大約五千發。 六. 槍身是否會過熱。 七. 槍機後部稍長, 是否影響瞄準?

議決由劉總辦將該槍帶至軍官學校, 作各種詳細實驗, 再將該槍照造若干枝, 連同說明書一併送部, 以便發交軍隊實地試用。

自裝槍槍機,徽記為“陸軍漢陽兵工廠制” 自裝槍槍機,徽記為“陸軍漢陽兵工廠制”

該槍所用鋼料, 應向德國或瑞典購買, 其子彈所用火藥, 亦以為鋼藥廠造成者難屬適用, 似亦須購買。 現在滬局本能煉鋼, 漢德兩廠亦能造藥。 雖程度容有不齊, 未始不可設法研究。

從此, 中文的資料中再沒有此步槍的訊息。 1918年劉慶恩將槍提供美國陸軍徵選,也沒有結果。

黑則少將(Julian S. Hatcher), 曾任美國兵工訓練總監, 在所著的Hatcher's Notebook (1947年初版)的雜記中, 提到了他與劉慶恩在1918年初碰面, 因兩人都能說法語, 因此以法語相談甚歡。 黑則少將說劉慶恩是極聰明的兵工專家, 他從劉處獲益甚多。 (p. 383) 黑則少將除了提到劉慶恩之外, 並列該頁的是強生半自動半槍的Mel Johnson, 路易士機槍的I. N. Lewis, 彼得生裝置的J. D. Pedersen。

該槍與丹麥在1912年設計的Bang步槍非常類似(Soren H. Bang所設計), 一般稱之為平氏原則(Bang Principle)。 後來仍有許多這一類設計的武器, 包括早期量產的M1 Garand和德國的G41(W)和G41(M)。

各項工業條件無法配合。 造槍的鋼料都要進口。彈簧都作不出來, 就算白朗寧再生在中國也沒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