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服務創新、社區發展和老年服務。
主持“社區老年服務創新平台建設及關鍵技術開發”、“服務創新實驗平台及在老年服務開發中的示範套用”、“基於物聯網的老年服務開發及Living Lab建設”、“生產性服務業升級的途徑與對策研究”、“北京科技服務業創新模式研究”等國家和省部級項目。
出版《服務業創新體系研究》、《高技術服務業創新:模式與案例》、《研發組織管理》、《服務的品質》、《全球積極養老與智慧養老創新報告》等專(譯)著,發表論文20餘篇。
研究成果
1、社區公共服務資源管理平台
採用雲服務架構形式,將三維實景地圖和二維地圖相結合,全面展示社區便民服務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詳細準確的社區便民服務資源信息,讓居民更方便套用社區服務資源,同時也幫助社區工作人員對社區內服務資源管理以及對社區內服務資源合理規劃。
2、社區老年服務實驗平台
在服務工程方法框架下,開發建設了包括服務設計與分析、虛擬現實測試、服務開發、技術可行性測試、社區現場測試、行為數據分析與挖掘和現場體驗行為分析等功能的面向社區服務和社區老年服務實驗平台。
3、社區碳排放測評系統
用於進行低碳社區的相關研究,收集社區、住戶的碳排放數據,對碳排放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而特意研發的一套信息化系統。該系統在實際套用中可作為社區碳核查體系的基礎條件。該平台是國內首個社區碳核查和測評系統,將在海淀區羊坊店街道進行試點。
4.老年服務工程方法
本成果在服務創新、老年學、服務科學管理與工程理論地基礎上,細緻入微地剖析了新服務開發的特點及老年人的特徵,套用服務工程方法和living lab的理論,形成了老年服務工程方法,系統地解決了老年服務設計、開發和測試中的難點問題。
5、老年服務體驗室
獲得北京市科委第一批科普項目資助,將老年服務體驗室的建設經驗與理論套用於社區。
成果轉化名稱:北京市門頭溝區大峪街道承澤苑社區科普體驗廳建設,經費30萬元。
6、居家養老服務與管理平台
獲得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優秀成果獎,並在月壇街道上線套用,街道購買了該平台的運維服務,搭建起了惠民便民的平台業務。同時,平台以科技成果轉化的形式落地到市科研院下屬“北京科力新技術發展總公司”,由該公司負責該成果的全面產業化推廣。
7、社區老年健康促進服務活動
成果在西城區、海淀區及門頭溝區的多個街道進行了推廣套用,受到社區管理人員和廣大老年人的一致好評,500餘老年人參加到相應的活動中;大峪街道承澤苑社區老年科普體驗廳、月壇街道無圍牆敬老院汽北社區站建設完成並啟用。
主要觀點
1、提出關於加快智慧養老的創新研究(觀點):智慧養老是多個領域跨界、融合創新的過程和結果,根本的驅動力是技術革命和養老理念的變革,本質是網際網路和智慧技術向產業及社會滲透引發的裂變和重構。在國內,智慧養老的概念來源於智慧城市概念的流行:在國外,則是以在地養老、環境輔助生活、數字養老、遠距離照護等概念出現。移動醫療、整合性服務、生活實驗室等項目也包括了智慧養老的內容。【人民網】
2、智慧養老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養老50人論壇”發起成員劉建兵博士表示,所謂的智慧養老是指利用先進的IT技術手段,開發面向居家老人、社區、機構的物聯網系統平台,提供實時、快捷、高效、物聯化、智慧型化的養老服務。智慧型化、科技化已經成為養老產業新的發展熱點,是目前中國養老產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向。劉建兵表示:“智慧養老與積極養老和健康養老結合是智慧養老能夠真正落地的根本途徑,也是未來養老服務的主導技術或服務模式的基本發展方向。智慧養老產業是根本性技術變革帶來的新興產業,有著重大的發展機遇”【搜狐】
3、關於智慧養老的發展: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城市運行與管理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建兵博士表示,目前智慧養老的套用主要還處在試點階段,還沒進入大規模套用階段。不過近幾年發展較快,已經有一些性能良好的產品出現,核心的問題是如何通過一個好的機制將這些相對較好產品整合起來,形成一套好的套用進行推廣,否則都去做平台,誰也做不起來。【新華網】
4、居家智慧養老——未來養老新模式:智慧養老不僅是技術革新,還是產業和社會革新。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社區研究部主任劉建兵認為,在養老領域推進“網際網路+”,不僅需要搭建信息開放平台、開發適宜老年人的可穿戴設備,還需對傳統業態養老服務進行改造升級,提供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產品。
我國的養老方式應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2015年,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促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的目標任務。此後,居家養老與智慧養老進一步結合,成為養老產業的重要選擇。【新華網】
5、未來城市建造——讓生活更智慧:智慧城市是開發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和技術,歐洲最大的套用技術研究組織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發起的“未來城市”計畫是其中代表。德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更多關注讓居民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和未來產業競爭優勢。
“未來城市”計畫強調以人為本,即城市和房屋是為了讓居民獲得更好的生活,而不全在於先進科技的套用。另外,“未來城市”計畫採用開放式組織模式,目前已經有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的11個研究所、24家企業和11個城市參加。德國的政府、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的聯動性很高,通過研發與產業、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緊密結合,實現產業鏈協同創新,提高研究成果的實用性。這是我們可以借鑑的地方。【人民網】
學術成果
【1】、基於工業化進程的視角看現代服務業的演進、內涵與分類,2012.10:219-228(核心期刊)
【2】、智慧城市的“智”與“慧”探討,2012.12:30-35(核心期刊)
【3】、移動支付創新失效影響因素分析,2013.1:68-73(核心期刊)
【4】、北京與台灣老齡化社會特徵比較分,2014.5第一作者:87-92(核心期刊)
【5】、養老服務智慧型化的現狀與對策研究,2014.1:7-11(核心期刊)
【6】、低碳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2014.1:86-94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7】、智慧養老:從概念到創新,2015.10:90-93第一作者(核心期刊)
【8】、智慧養老如何與積極養老結合,2016.10:81-83第一作者(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