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總面積54畝(其中:水田38畝,旱地16畝),人均耕地0.1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86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8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7畝,主要種植桃、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3畝,其中養殖面積20畝;荒山荒地470畝,其他面積230畝。有頁岩、粘土等資源。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1年底,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安裝路燈86盞,栽種行道樹384棵。全村189戶已通自來水、通有線電視,16戶擁有電腦,實現網際網路。擁有電視機農戶189戶(占農戶總數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89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89戶(占農戶總數的100%)。
該村到辦事處道路為水泥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村內主次幹道均為水泥硬化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1輛,機車62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10戶;建有小水窖0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8畝,有效灌溉率為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8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07 畝。
2011年底,已實現戶均有一套占地120平方米磚混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2011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690萬元,其中:資產性收入85萬元,占總收入的12.3%;畜牧業收入18萬元,占總收入的2.6%;第二、三產業收入196萬元,占總收入的28.4%;工資性收入291萬元,占總收入的42.2%。農民人均純收入7260元,農民收入以勞務收入和資產性收入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31人(占勞動力的67%),省內務工216人。
特色產業
隨著土地的逐年減少,該村的主要產業已從農業轉為以勞務為主。2011年,全村勞務收入24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該村目前正在積極引進市場,實施招商引資。目前,居組擁有企業1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0 個,其中,已登記註冊0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89戶,鄉村人口580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311人。其中農業人口580人,勞動力34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傣族3人,水族1人,彝族1人。
到2011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66 人,占人口總數的45.9%(人員名單附後);參加居民醫療保險220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0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醫療主要依靠社區衛生所,距離社區衛生所1公里。該村戶均建有衛生廁所,並建有公廁2個,建有垃圾處理池4個, 鋪設排污管道2.8公里,人畜混居農戶已全面消除。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麻黃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麒麟區第三中學。該村距離麻黃國小1公里,距離中學3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6人,其中小學生27人,中學生19人。
該村建有綜合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1年底,已簽定公益林管護契約18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54畝。已建立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59.1萬元,固定資產140.6萬元,年末集體收益-157.3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務、財務、政務。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支部1個,黨員總數11人,黨員中男黨員10人,女黨員1人。該村設團支部1個(團員15人)。
發展重點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一、招商引資問題:2011年,居民新區建設相繼竣工,新區道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逐一完成。目前,居民小組正在加大宣傳力度,實施招商引資。
二、失地、少地農民轉移就業問題:由於諸多因素,失地少地農民整體素質有待提升,勞動技能單一急需加強,就地就近解決失地、少地農民就業還需政府進一步統籌。
三、民眾文體生活單一:居民小組的文體設施落後,文體活動不夠豐富,民眾迫切希望融入和廣泛參與民眾性文體活動。
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
(一)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經濟總收入快速增長:經濟總收入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到2015年實現村經濟總收入達520萬元。
(二)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失地、少地農民文化技能培訓,提升其整體素質,讓更多失地、少地農民就地,就近轉移,不斷增長居民工資性收入。
(三)加快城鄉統籌步伐,加強基層陣地建設,積極發展基層文體事業,利用“共駐共建”,多渠道尋求支持,以解決居組文體設施落後,居民文體活動單一,讓居民快速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