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1980年,劉坤奉命接受了研究地膜播種機的任務,在此期間,他一心鑽研鋪膜機,他翻閱了大量的農機書籍,仔細計算每一個數據,經過多次技術攻關,一台鋪膜機誕生了。1983年由劉坤研製的2BMG——8型鋪膜機獲農牧漁部技術改革一等獎,1986年榮獲自治區科協農村科普先進科技個人稱號。他先後獲得過國家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造一等獎,兩次獲得自治區先進科技工作者稱號,曾獲得兵團勞動模範稱號,多次獲得農三師、四十三團各種榮譽。
人物事跡
1976年,被摘掉“右派”帽子的劉坤,來到四十三團機一連農機修理排擔任技術員,他生性耿直,書生氣十足,最大的嗜好就是看科技書籍。當時他的每月只有20多元的工資,除生活必要的開支外,多半都用於購買和訂閱科技讀物。簡陋的居室里,除了一張單人床和一些生活用品外,最顯眼、最有價值的就是較像樣的書櫃和那些擠滿書架的書籍,一眼望去,幾乎所有的書籍全帶有農機二字。不久,與劉坤一起工作的同事們明白了,他如果離開了農機,就等於消失了生命。工房裡,每一件農機具的維修、安裝,劉坤都一絲不苟地親自動手,每一項新機具的改造,劉坤都仔細琢磨,從繪圖、設計、施工、安裝,每個環節嚴格把關,從不馬虎,在他4年的修理排技術員生涯中,所有機車從沒有因技術失誤耽誤過農時。1980年,為推廣地膜植棉技術,提高棉花單產。劉坤奉命接受了研製地膜播種機的任務。在此期間,他一心鑽研鋪膜機,他翻閱了大量有關農機具的書籍,每晚在燈光下繪圖計算,仔細琢磨每一個數據,有時一乾就是一個通宵。他房間的牆上到處掛滿了鋪膜機圖紙,經過近一周的精描細繪,一台鋪膜機正式投入生產。
鎮壓展膜扶土滾筒、開溝器、穴播器、扶土圓片、四加桿等的刨、車、沖、鑽眼一次性成功,各種零件在劉坤的親自督促、施工下,一件件造出來了。他與攻關小組成員一起,奮戰幾個晝夜,將各部件經過鉗工、焊接安裝起來,一台鋪膜機的模型初具規模。就這樣,四十三團第一台鋪膜機開始進入試播。劉坤緊跟機後,仔細觀察每個環節的運作情況,他發現,這台鋪膜機還有許多地方需要改進,比如展膜還不夠平整、穴播器下種還不夠均勻、扶上圓片還需要調整,壓膜輪太小,土壓不緊等,他命令車手將鋪膜機開回工房。劉坤翻閱了所有農機書籍查找有關資料,但沒有找到可參考的依據,因為當時人們對鋪膜機的研究還比較淺薄。問題到底出在哪?劉坤茶飯不思,望著鋪膜機圖紙,一遍又一遍的仔細琢磨問題的根源。一連幾個晚上,他找來攻關小組成員仔細研究,經過反覆推敲計算,他認定膜展不平、扶土不好,是因為展膜滾筒和扶土圓片角度不對,下種不勻是配種器需要改造。找到原因說乾就乾,攻關組成員加班進行改裝,工房裡燈火通明,他們割下展膜滾筒和扶土圓片,調整好角度,重新進行焊接,更換了壓膜輪,改造了配種器。這台鋪膜機又進行了幾次試播,劉坤不放過鋪膜機的每一個環節,從中尋找不足之處,仔細研究進行改進,拆了裝,裝了拆,幾經反覆改造,最後達到最理想的地步。劉坤研製的鋪膜機終於成功了,得到了自治區、兵團、農三師的高度重視,經過自治區、兵團、喀什地區、農三師科技部門的鑑定,被命名為2BMG-8鋪膜機,並授予先進科技成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