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戀人

他們想要革命。 愛情,都是一樣。 他們想要革命。

《制服戀人》菲利普・加瑞爾所導演的電影,影片於2005年獲得義大利威尼斯最佳導演獎。
Les Amants réguliers/制服戀人/ 平凡情人/合格戀人/規則戀人(2005)
導演:Philippe Garrel (菲利普・加瑞爾)
榮譽:
2005年第62屆威尼斯電影節-
最佳導演獎(銀獅獎)、最佳技術貢獻獎(攝影)
2006年法國愷撒獎-最佳新晉演員獎
2006年法國盧米埃爾獎-最佳導演獎
2005年法國路易・德呂克大獎他們不工作。
他們寫詩,畫畫,跳舞,搖滾。
他們拒絕服兵役。
他們認為粉刷房子更有意義些。
他們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他們想要革命。一直想。那是理想。
法國巴黎。影片裡始終暗色調的街道上總有這么一群穿白色襯衣,套著黑色制服的年輕人,有著可以開始一切完成一切的青春。
178分鐘的電影,導演菲利普加瑞爾很自然的用了分段的手法講述他們的青春。換作別人或許會成就新的殘酷青春抑或是垮掉的一代什麼的,可在菲利普加瑞爾的鏡頭下,他們很普通,甚至平淡的沒了戲劇需要的衝突。
一. 希望之火。
年輕人總是認為,法律都是針對他們而存在的。
比如兵役,於是他們煩透了大街上步伐永遠一致的警察們。他們總是喜歡說“要是你們都怎么怎么,那會變成怎樣則樣?”這種話,讓多么讓人生厭。
自然的他們有了組織,有了集會,有了焚燒和扔石子。(有趣的這種習慣延續到現在的巴黎年輕人當中。從前學法國大革命那會就深有體會,巴黎人民頑強的可以。)
然而3個警察的催淚瓦斯就瓦解了他們的精心策劃,政府作出的稍微退讓年輕人們的“革命遊戲”落幕。滿臉的穢跡和纏著紗布的手帶來的只是短暫高潮後的巨大心裡跌落,如同做愛到高潮時對方突然想要上廁所那樣,是再也難以彌補的不滿足。
其實他們享受的只是那個過程���他們要讓那些站在不遠的對面的成年人,那些前半個腦袋禿掉的“資產階級”看著自己的車被燒毀卻無能為力。至於結果,燒毀多少輛車,占領多少個教堂,那並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他們的希望之火漸弱成清晨街角忽明忽暗的燈光,愈來愈小。
可他們仍可以認為自己沒有失敗。年輕的“革命者們”總是這樣。
他們的父親們��曾經的革命者,卻已經安於祈禱和玩些刀片與紙片的小把戲。
他們想:喔,革命什麼的太久遠了,到成功他們都不在了。
二. 悠著點,這很貴。
年輕的革命者們抽著大煙,火焰灼熱的煙霧彌散,那後面是模糊了的骷髏頭骨。
沒錯你別懷疑,這確實是電影裡他們的作為。
畢竟這是巴黎,不是中國。他們是英俊的年輕小伙子,不是毛澤東朱德。
悠著點,這很貴。可20多歲,青春也很貴。
三. 揮霍的希望。
開始有了愛情。電影也終於開始悠了背景音樂。
其實憤青們,小資們,哲人們,你們的愛情都一樣。
和搖滾一樣,先挑逗後安撫的固定程式,糾結於真假,懷疑,愛情。只是越自命不凡的人群越容易得到心理滿足。
搖滾,都是一樣。
戀愛也終究回歸到感官上的刺激,從小心的試探進而深入。
愛情,都是一樣。
誰也無法滿足用詩歌和僅限於精神交流的愛情,人們還是想要些更實在的什麼。
做愛。還有工作。
接著無論多么特別的人,都回和那些禿頂的男人,肥胖的主婦一樣,進入了生活。
不同的是,起初的一段時間,他們還會保持一會兒姿態。
低音鋼琴的配樂貫穿這一章節,讓人心生絕望。
愛情,和理想,怎么都是衝突的。
四. 非痛苦的宣洩。
革命者們全散夥兒了。
革命呢,依然會有人繼續著。失敗著。
五. 正義的睡眠。
毒品過量之後,他終於有了深長的睡眠,足夠給他帶來一個王子與公主的夢境。自給自足的生活以及在灌木叢中和愛人相擁睡去。
只能在夢境中醒來,身著王子服裝以革命者的姿態醒來,並意識到��犯了錯誤。
他們想要革命。一直想。那是理想。
他們放棄了理想,他們沒有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