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名稱】別離曲
【年代】現代
【作者】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魯勃佐夫
【譯者】飛白
【體裁】詩歌
作品原文
別離曲
我就要走了,離開這小村……/河水很快就要封凍,/到夜晚門自會吱啞作聲,/院裡的泥呀,會有這么深。
母親會來看你,悲傷地睡去……/在這被遺忘的灰暗之地,/那一夜裡,你守著樺皮搖籃,/將為我的負心而哀泣。
那么為什麼,在這荒涼的沼澤,/當初你要眯縫起你的睫毛,/用手心裡的漿果采餵我,/好象餵你心愛的小鳥?
別傷心!不要冒著嗖嗖寒風/在開春的碼頭上把輪船久等。/還不如飲此一懷別離酒,/紀念胸中短暫的溫情。
我和你是不同類的鳥啊,/何苦在此岸上久待?/也許我此去還會回來,/但是也許呀,永遠不再……
你哪兒知道,每當夜間,/不論我走到哪裡,總是聽見/不祥的腳步聲在我背後,/緊緊追逼,象一個夢魘……
不過我總有一天會記起漿果,/記起在暗土地上的愛之花,/於是我會給你們寄一個布娃娃——/作為我最後一個童話。讓小女兒哄娃娃睡熟,/讓她永遠不會感到孤獨。/“媽媽,媽媽呀!娃娃真好玩!/瞧她會眨眼睛,她還會哭……”
作品鑑賞
《別離曲》這首詩詠唱的是內心的永不寧靜。在詩中,抒情主人公早年安家在故鄉,身處寧靜之中卻無法與寧靜融為一體。那時在故鄉——這片被遺忘的灰暗之地,吱啞作響的門扇,骯髒泥濘的庭院,靜得讓人憂鬱,讓人寂寞。抒情主人公要離家遠走,當他想到自己走後妻子在搖籃邊為他的負情而哭泣,想到他與她之間短暫的愛情,愧對妻兒的懺悔之情油然而生。儘管如此,他還是要走,他勸解愛人不要傷心,也不要等待,他不能不走。因為“我和你是不同類的鳥啊,/何苦在此岸久待?”還因為他總是聽到不祥的腳步像夢魘般步步緊逼,這種出自內心的焦慮不安、苦悶疑惑驅使抒情主人公自我放逐,去追尋擺脫困擾的新路。但是,此去前景茫茫,也許還會回來,也許流落終主,不走痛苦,走也迷惘,別離的悲哀也就有增無減。詩的最後讓小女兒對布娃娃發出天真無邪的讚美,會哭的布娃娃與抒情主人公心中的哀歌正相呼應。魯勃佐夫不愧是“悄聲細語”派的代表詩人,那溫婉柔和的傾訴和抒情很能打動人。尤其在“大聲疾呼”派以他們的政治敏感、有力的節奏、洪亮的聲音響徹詩壇之後,作為對一種審美情趣的反撥,“悄聲細語”派的出現令人耳目一新,這也是很自然的了。誰也不能說這種情感不是人類共有的,也沒有誰能說這種兩難境地的困惑已在人間絕跡。詩人情真意切地表現了他的所思所感,那纏綿婉約的詩風也就贏得了讀者。曾有人認為魯勃佐夫的詩“感傷的情調有餘,健康的思想不足”,也有人批評他的詩“缺乏重大題材”,不過是“表現閒情逸緻的田園詩”。詩人反駁道:“你們是些什麼樣的詩人!你們寫了些什麼,又是怎樣寫的?你們發誓說熱愛這、熱愛那,可實際上是麻木不仁。對,麻木不仁。你們忘了農村,叉對城市冷漠無情,關於我,我有自己的題材,從來就有的,懂嗎?我寫自己的家鄉,就象菜蒙托夫那樣寫,別把‘閒情逸緻’的標籤貼到我的頭上。”從這兩首詩中讀者可以看到詩人將遊子對故鄉的眷戀,與故鄉難以截斷的生死聯繫表現得這樣誠摯,這樣感人;將身處寧靜又不安於寧靜,懷念寧靜又始終無法寧靜的心態表現得這樣含蓄,這樣真實。
作者簡介
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魯勃佐夫(1936—1971),蘇聯俄羅斯抒情詩人。1960年開始發表詩作,不久便成為“悄聲細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詩集有《抒情詩》(1965)、《田野之星》(1967),《心靈保留著》(1969)、《最後的輪船》(1973)、《車前草》(197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