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寨志

冷水寨志是經幾年收集,得到明、清時期黔東南珍貴文字材料,也可稱之為元明清黔東南大事記。

簡介

《冷水寨志》

冷水寨志,大事記(元朝到清朝)

貴州省天柱縣石洞鎮《冷水寨志》:

元朝

元朝太宗已丑年(1289年),冷水先人,由下寨(下銀)搬遷三華里到“能尼”。王氏開寨,居高旦 。

太宗庚寅年(1290年),王、龍、 譚、岑、楊、吳、熊、等姓家族,由中寨(中銀)、上寨(上銀)下寨(下銀)搬遷“能尼”冷水。

太宗辛卯、甲午年(1291—1294年),王、龍、譚、岑、楊、吳、熊等姓氏,分別將上銀、中銀、下銀寨的屋地基、菜園開墾成農田。

明朝

洪武三年(1370年),王、龍二姓家族,在登腳虎形墓地發生糾紛械鬥。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龍氏家族武力奪取登腳虎形墓地,七月,40戶王姓搬遷孟碑居住。

洪武十二年(1382年),冷水譚姓搬遷錦屏奎爺居住。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天柱所改建為天柱縣,首任縣令朱梓。縣府將“能尼”命名為冷水寨,冷水寨從此得名,有了具體的漢文字記載。冷水屬歸化鄉三圖(圖所在地,行政村)。轄區範圍冷水寨、漢寨、皮廈、黃橋等54個自然寨。

清朝

康熙八年(1669年),冷水制定寨款民約,明確岑瓊坡、蓮花山、長嶺坡、圭老坡等為冷水的四大公山。高雲霧為公共鬥牛場地。

乾隆三年(1738年),發生蓮花山邊界糾分械鬥,傷亡100餘人。

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1746—1748年),徵用譚家鯉魚形山地,集資捐錢,建冷水大興庵寺。

乾隆十八年(1753年),集資捐款修建塘美石橋,登腳石橋。

乾隆四十三年(1782年),龍喬來因盜竊耕牛,違反村規、寨款,於高岑塘美,被寨老等用火燒死。有“火烤喬來”的傳說。

嘉慶十年至十四年(1805—1809年),重修塘美石橋。修建銀漢坡腳石橋、高旦士塔、文筆塔。

嘉慶十八年(1808年),龍朝向等用計謀驅高旦大地主楊客家。楊客家移居錦屏縣平略。

鹹豐十一年( 1861 年),漢寨劉發保、冷水龍海寬、龍玉岩等在壩坪,以白蓮教名義,召集萬民,樹旗“復明反清”。1月14日,天柱調將官吳宏貴、宗發開及皮廈龍光錫等數千兵馬,向壩坪進勦。

3月18日,富隆阿(旗下人,任都司)統兵進勦冷水,放火燒寨。

4月3日,姜映芳、龍海寬率兵三萬進駐冷水,從高盤街轉戰羊峽,鄉兵頭目龍光錫(皮夏人)等被槍殺身亡。

4月10日,姜映芳督兵摧戰。清兵統領大章、剛慶淡於冷水敗退登敖。冷水、登敖死亡200多人,絕滅17戶。

4月23日,龍海寬、姜映芳率軍攻破天柱,謝昭笙縣令棄城逃亡。

4月24日,姜映芳、龍海寬從天柱轉漢寨,改號為“九龍山”,九龍山因而得名。在壩坪建造宮殿,分封將帥:

熊老旺為東伯侯{涼地寨人}。

龍景亮為南伯侯(謝寨人)

陳大祿為西伯侯

吳應春為北伯侯

龍海寬為元帥(分駐冷水,設上、中、下坉)

5月上旬,龍海寬率軍,兵分兩路,由岑腳,岑瓊坡,直殺黎平府參將楊清芬的官兵營內,楊清芬措手不及,兩千兵馬敗退擺洞。

5月下旬,龍海寬等義軍號令,各寨糧田,插排分種。

8月18日,楚軍趙□□都督、周□□總鎮,帶兵兩萬猛攻九龍山。姜映芳失守。

8月20日,龍海寬率軍在平秋摧戰,楊清芬官兵復敗。

8月22日,龍海寬由錦屏到黎平尚重時,被桃開蓋所擒。事後,將龍海寬政法於黎平,轉首天柱。

8月25日,清軍駐紮冷水高雲霧,意在剿滅冷水。冷水首士,賴道憲、陳運昌以“順賊保家”說情,解脫危難。

同治三年(1866年)5月,潘之本、陳大祿帶兵攻破天柱,方縣長被義軍殺於東門外。

同治四年(1867年)2月25日,義軍陳大祿屯兵皮廈,勒令各寨出糧,投誠。歐正茂等各寨首人集中冷水大興庵寺會議,照糧攤派,調動各寨壯丁2000人,推舉冷水龍玉普為鄉兵統率。

2月26日,凌晨時分,龍玉普率眾鄉兵,直奔皮廈寨,從旁挾攻打陳大祿軍,奪得戰馬三匹,生擒90多人。冷水首士岑勝祿,奮勇殺敵,不幸陣亡。

6月27日,陳大祿帶兵數萬,進軍冷水,冷水被燒成一片灰燼。

7月,冷水發生瘟疫病。

同治五年(1868年)8月13日,陳大祿部下,放火燒冷水。冷水壯丁,分兵四股,星夜殺敵,一股奔高赤,直下岩洞;一股跑堂服,下山崗;一股走庵背,趕下舊老;一股奔小坑,殺轉他方。收隊時,得首級1000多個。

8月21日到30日,擇布麻、高彎盪,扎屯圍牆。龍玉普帶領各戶壯丁挖戰壕,砌坨口,分別在一、二、三道牆中,安竹槍,坑三角針,釀水道。坉門口架吊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