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 華夏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5月1日) 外文書名: Theories of Public Organization 叢書名: 21世紀高校經典教材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系列 平裝: 183頁 正文語種: 中文 開本: 16 ISBN: 7508027647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公共組織理論教程(第2版)》內容簡介:對於羅伯特·丹哈特的這本新版的原創性著作來說,民主責任、效率和效能是極其重要的。《公共組織理論教程(第2版)》第二版除包含有關當前理論及其在各個方面與公共行政實踐相聯繫的最新材料外,還涵蓋了倫理道德和公民權利義務等極其廣泛的領域。編輯推薦
《公共組織理論教程(第2版)》:21世紀高校經典教材譯叢,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系列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羅伯特·丹哈特 譯者:項龍 劉俊生羅伯特·丹哈特,曾任美國公共行政學會(ASPA)會長,現在是美國行政學會的評議委員,同時還是佛羅里達大學奧蘭多分校公共行政系教授兼主任。丹哈特博士在美國許多大學兼課或兼任行政職務,最著名的是密蘇里-哥倫比亞大學的副校長。他曾經是密蘇里州州長的生產力諮詢委員會的前任主席,現在是美國許多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質量管理、戰略規劃和公共生產力等方面的諮詢顧問。
譯者簡介:
項龍,1952年出生。1982年3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1984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碩士。同年到新華社國際部工作。1987年到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任教。1991~1992年在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教育研究院學習,獲教育語言碩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外語系副教授。主要譯著有:《原始人的心智》,1989年,國際文化出版公司;《挑戰層峰》(合譯),1994年,台灣巨觀文化出版社;《瀕臨失衡的地球》(合譯),1995年,中央編譯出版社;《熱愛生命》,1996年,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世界百科全書》(主編,翻譯社會學卷和政治學卷),1997年,海南出版社;《機器的征途》,1998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第7版),2002年,華夏出版社。
目錄
前言1第1章 認識公共組織1
知識的獲取4
公共組織的正式理論8
公共組織理論的建構10
重新定義公共組織13
結論13
參考書目14
第2章 思想傳統:馬克思、韋伯和弗洛伊德15
卡爾·馬克思17
馬克斯·韋伯21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24
總結我們的收穫27
參考書目29
第3章 政治傳統:從威爾遜到沃爾多31
公共行政理論的發端34
政治一行政36
政治一行政之分的持續影響38
科學管理方式40
行政管理與組織結構43
效率:成功的主要準繩47
民主行政48
參考書目50
第4章 組織的理性模式53
人類行為科學55
行政的普遍規律56
行政諺語56
赫伯特·西蒙:理性行政模式58
決策與政策制定61
封閉體系對開放體系65
結論67
參考書目67
第5章 組織人本主義與新公共行政學69
組織人本主義的主要觀點72
個性與組織:克里斯·阿吉利斯的著作75
公共領域的組織發展:羅伯特·戈連別斯基77
新公共行政81
結論86
參考書目86
第6章 公共行政中的政策重心89
公共政策研究的發展92
公共政策的一致性93
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問題100
對政策實施的研究102
政策研究的方法105
文森特·奧斯特羅姆的“思想危機”108
參考書目112
第7章 超越理性行動115
對於理性模式的批評118
解釋的理論或行動理論123
哈蒙的主動的一社會的典範127
批判的社會理論:哈貝馬斯129
公共組織的批判分析132
公共行政理論的最新發展趨勢134
結論141
參考書目141
第8章 作為理論家的實踐者145
理論與理論建構148
公共組織理論的趨勢149
組織和個人學習151
理論家的新角色153
結論154
參考書目155
附錄行政日誌157
日誌的形式160
行政日誌的進行162
人名對照表167
專用術語對照表171
序言
自從這本《公共組織理論教程》第一版問世之後,沿著其原來所倡導的路線,公共行政理論這一領域歷經了許多重要的發展。在這一版中,我們不單嘗試加上最近的題材以使本書能跟得上新近的發展,同時我們希望能把這些題材置於適當的背景中。例如,一些關於倫理和公民權的新題材實質上反映了公共行政理論對這些主題的興趣持續增長。同樣,本書中新增加的對公共行政理論近來趨勢的分析也闡明了一些更為主觀主義者的觀點,而這正是我在第一版中所主張及預測的。這是一本關於理論的書,但是它同時也注重實踐。本書寫作的目的是為了把公共組織理論介紹給公共行政的學生以及一些在這領域外但獻身於促進公共目的之組織中的人們。然而,更重要的一點是,本書的目的是為了對公共行政理論的主流文獻進行批判,這種批判的基礎在於主流派無法聯結那些在公共組織中工作以及與其有關的人們的真實經驗。
近年來,公共行政領域中理論與實踐的傳統的分離愈來愈顯著,學術界與實踐者彼此總是抱著懷疑的眼光,如今,他們似乎瀕臨全然敵對的邊緣點。這是一種極為不幸的處境,它限制了我們對於公共組織的理解以及我們在公共組織中的行動。更清楚地理解這種理論與實踐的分離以及調和它們的差異——此乃本書的基本要旨。
為了達成這個目的,首先我檢視了過去這一領域中許多努力的成果,不只是對公共組織理論勾畫一個廣博的歷史回顧,而是去檢驗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著作。這些著作體現了各個不同團體和不同時期的信念與觀點。
文摘
這一論述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在當代公共行政的研討中,出現得更多的卻是恰恰相反的陳述,即理論和實踐是脫節的。行政實踐人員常抱怨上至創始者下至今日的學者.認為這些理論家終日在象牙塔中生活與研究,致使他們提出的原則和發表的觀點幾乎無法符合實際的生活。同時,學院派人士,即使是最關注行政研究適當性的學者,也抱怨公共機構中的實踐人員太過於關注行政的細枝末節,以致於缺乏理論綜合的能力。由此看來,理論與實踐間的鴻溝似乎無法彌補。這遠非只是學院派與實踐派之間的競爭問題。實際上,如我們將會讀到的那樣,理論一實踐問題是一個關係到我們以理解和同情的態度看待公共組織的核心問題。正因如此,本書的中心思想就是促進對公共組織的理解。使我們能夠將理論和實踐、思考和行動統一起來。為了這個目的,其後的章節將綜觀那些介紹與解釋公共組織行動的個人、組織或社會的理論,並詳盡地探求這些理論及爭議是如何使我們知曉理論建構的過程——即形成我們無言的公共行政理論的過程。在回顧這些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將嚴格地檢視理論及實踐的關係,最終將從個人行動的角度重建兩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