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解釋
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入冸”的入學儀式。《禮記·王制》記載:“學童首先換上學服,拜筆、入泮池、跨壁橋,然後上大成殿,拜孔子,行入學禮。”
介紹
周諸侯的學校前有半圓形的池,名泮水,學校即稱泮宮,見《詩·魯頌·泮水》。後代學宮沿襲其形制。明、清兩朝州縣考試新進生員須入學宮拜謁孔子,因稱入學為入泮或游泮。入學滿六十年稱“重遊泮水”,為曾充秀才而享高壽者的慶典。羅雅臣《清儒人袁雅堂(袁可立七世孫)墓表》:“而公之先君(袁占鰲)先伯,皆得英年入泮,不幸享年不永,良可嘆息。”
流程
“入泮禮”的大致流程如下:
第一個環節是“正衣冠”。古人有云:“先正衣冠,後明事理。”在這個環節里,學童們一一站立,由先生依次為學童們整理好衣冠。《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先正衣冠,再做學問,看來這是古人們的共識。
整理好衣冠,學生們排著整齊的隊伍集合於學堂前。恭立片刻後,在先生的帶領下,跨過一個半圓形的水池(泮池)之後,便會進行拜師禮。拜完孔子,再拜先生。而拜先生時,學生向先生贈送六禮束修,六禮包括: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蓮子,寓意為苦心教育;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寓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乾瘦肉條,是用以表達弟子心意。之後,便是學生間互相鞠躬,表示互愛互幫。
第四個環節,淨手。學生們將手放到水盆里,正反各洗一次,然後擦乾。洗手的寓意,在於淨手淨心,去雜存精,希望能在日後的學習中心無旁騖。
此外,還必須填寫“親供”,相當於新生入學登記表,寫下自己的“年齡、籍貫”。由於當時沒有照片,所以還必須在“親供”中註明“身中(即身高)、面白、或有須、或無須”,再由老師統一整理後送往各個學院。
“入泮禮”的各個步驟,都是根據《禮記》和《弟子規》而定。經歷了這樣的儀式之後,標誌著學生們正式成為了孔門弟子,從此便踏上了“路漫漫其修遠”的求學之路。
杭州
2010年8月28日,杭州萬松書院為50名即將入學的童子舉行“入泮”儀式,孩子們身著漢服,禮拜孔子,重現古代學童入學前的傳統禮儀,汲取尊師愛學的品行美德。據悉,萬松書院是明清時期浙江省的最高學府,而古時把學生入學稱為“入泮”,是開始接受學堂教育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