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光榮與夢想》編輯推薦:工業是一個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準之一,工業發展的速度也是國家發展速度的重要指標。我國工業從1949年建國之初的慘澹經營,到現在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在短短的60年的時間之內,就達成了世界級工業強國的夢想,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而在這短短的六十年之內,我國工業是如果異軍突起,衝破西方軍、政、工的包圍,快速發展起來的,這其中又有多少令國人奮進的大事?《光榮與夢想》就從中國工業這60年的發展歷程中,所出現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企業出發,將我國工業發展的歷史展現給讀者。
作者簡介
經濟觀察報是全國三大經濟類報紙之一,是一家以中國經濟動態為報導對象,充分表現新興的、行動能力強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的紙質媒體,其在推進中國與世界的融合,為中國和會主流階層提供更豐富的信息上面作出了卓越貢獻。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中國工業發展實例就是中國崛起的歷史縮影。中國工業歷史發展進程中,那些為中國工業發展所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和企業,他們的功績永遠記錄在歷史的天空之中,讓我們思古念今!
響石文化董事長劉世英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似的企業,就是它的“脊骨”。寶鋼、二汽、大亞灣核電站、聯想、華為……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
《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孟雷
名人推薦
中國工業發展實例,就是和總工崛起的歷史縮影。中國工業歷史發展進程中,那些為中國工業發展所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和企業,他們的功績永遠記錄在歷史的天空之中,讓我們思古念今。
——著名財經作家 劉世英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式的企業,就是他的脊骨。共和國的車輪、大亞灣核電站、萬里長江第一橋、聯想電腦、華為“智”造,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
——《經濟觀察報》首席評論員 孟雷
圖書目錄
前言/1
第一章回首崢嶸歲月/1
第一節奠基(1949—1958)/3
窮得見底兒/4
能者陳雲/5
夢回一五/6
連結:陳雲的“三大戰役”/9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14
第二節迷亂年代(1959—1968)/15
狂熱的時代/16
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17
三分天災,七分人禍/19
連結:蘇聯專家撤離中國/21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24
第三節備戰三線(1969—1978)/25
好人好馬上三線,備戰備荒為人民/26
從“先抓吃穿用”到“戰備為中心”/27
熱火朝天的“三線”建設/28
這不是打人民戰爭,而是打人民幣戰爭/29
做一次“洋奴”吧/31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32
第四節國門初開(1979—1988)/33
引資:水到渠成/33
寶鋼:橫空出世/35
胎動:三分天下/37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38
第五節三分天下(1989—1998)/40
“老大哥”變為“度假村”/41
“小老弟”異軍突起/43
500強的“狼來了”/44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46
第六節大飛機與強國夢(1999—2008)/48
坎坷三十年/49
告別“市場換技術”/51
大飛機拉動產業升級/52
連結:成敗榮辱大飛機//53
連結:國門外的十年/55
第二章工業地標/57
第一節日出東北/59
引子:中國第一爐/59
日寇的遺產,蘇聯戰利品/61
工業是怎樣煉成的/63
國企改革三十年/64
重振雄風,再起風雲/66
連結:東北企業/68
第二節“鋼鐵長子”的光榮與夢想/70
三顧茅廬也要看出鐵/71
千呼萬喚選廠址/72
全國共勉,同建武鋼/73
大型國企就是獨立城/74
鋼鐵,國之脊樑/76
連結:工業之子們/77
第三節克拉瑪依:戈壁油城/77
石油人才的黃埔軍校/78
安下心,紮下根,不出油,不死心/80
到邊疆一樣可以搞到對象/82
沙漠的美人/84
連結:油城地標/85
第四節萬里長江第一橋/86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87
五年籌備,總理掛帥/88
百年大計,無冕之王/90
造橋充當龍頭,工業整體升級/92
連結:共和國的大橋/93
第五節二汽:“三線”歲月/97
光陰荏苒四十年/98
艱難上馬,卻徒勞無功/98
磕磕絆絆,終迎艷陽天/100
棺材避雨,新婚住箱子/102
連結:中國的汽車公司/104
第六節三峽:世界最大的壩/106
千年江水泛濫,七十年論證等待/106
千億巨額投資,十七年修建之路/109
防洪發電航運,生態功過留後評/111
連結:中國的大壩/113
第七節寶鋼三十年/115
出爐:一部紀錄片引發的改變/116
爭議:幾經起死回生必有後福/117
談判:與日本沒有硝煙的戰場/119
重組: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121
連結:標誌性工業/123
第八節風起大亞灣/124
緣起:殺出一條血路/125
爭論:是不是虧大了/126
波折:車諾比警鐘/128
學費:土八路兵敗洋鬼子/130
運行:十年磨一劍/131
連結:中國核電方陣/132
第三章工業人/135
第一節大飛機追夢人/137
未圓之夢,昌盛起航/138
悲情運十,國產率96%/140
起落之間,幡然醒悟/142
永不放棄,願贈國家/143
連結:中國飛機人/144
第二節地質工業之光:李四光/146
孫中山的期許/147
不甘貧油國/148
攻下松遼平原/149
春蠶到死絲方盡/151
連結:石油身影/153
第三節黃河萬里流,諫者黃萬里/155
從海歸到大右派/156
伽利略被捕,地球依然繞著太陽轉/158
非關傲世玩才智,總是挈情憂國淚/159
連結:中國水利人/161
第四節呂忠達的大橋人生/163
搞工程的必須扎在工地/164
譜寫多曲天下第一/166
橋樑精神的下一戰場/168
連結:橋樑工程家/169
第五節第一代汽車人的口述史/171
為造紅旗:連續96個小時沒合眼/172
初次訪日:啟動現代化換型/174
中汽公司:吃螃蟹的改革者/175
連結:昔日汽車人/178
第六節書福“弄”車/179
衝壓:英雄不怕出身草莽/180
焊裝:汽車就是四個輪子的沙發!/182
塗裝: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183
總裝:大汽車公司的雛形/185
連結:當代汽車人/186
第七節華為“教父”任正非/188
“七國八制”引發的決心/189
“床墊”和“狼”的標籤/191
痴人說夢和國際化管理/192
充滿矛盾的元素和成熟/194
連結:教父級企業家們/195
第八節柳傳志,聯想的“王”/196
從“養牛”讀出務實/197
產研結合的十年典範/199
正面出擊戰勝國際巨頭/200
聯想就是他的命/202
連結:中國電腦的巨星們/203
第四章企業未來之道/207
第一節道路之爭:重工業走來/209
吳敬璉與厲以寧之爭/210
吳敬璉與樊綱之爭/212
吳敬璉的孤軍奮戰/214
一場沒有完成的爭論/216
第二節民企重型化:夢想與悲歌/218
羊絨衫商人的“煤電矽鐵”夢/219
看這一長串民企巨頭名單/221
當愷撒遭遇巨觀調控/224
連結:民企轉型之路坎坷難言/227
第三節新型工業化:何為中國引擎/228
不得不走的新型化道路/229
工業化和信息化的1+1/231
或許需要新的經濟原理/233
連結:新型工業化道路成各地經濟成長焦點/234
第四節中國創造:艱難的跨越/235
起因: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236
方式:消化吸收再創新/237
瓶頸:體制突破迫在眉睫/240
連結:中國製造業,“低成本時代”從此不再/242
第五節智慧型工業:領跑者的足跡/242
智慧型電網的價值/244
汽車工業的革命/246
用自己的產品生產產品/248
首都機場的工程奇蹟/249
探尋20%的中國元素/249
人類距離夢想有多遠/251
連結:智慧型工業將是未來主導產業/252
第六節能源開採:中國“科威特”轉型/253
大漠煤城與陝北首富/254
暴富之後的天上人間/255
能源新都的希望和困境/257
連結:能源之殤——亟待調整的能源結構/258
第五章開啟綠色經濟之門/261
第一節推動世界復甦的引擎/263
世界瞄準同一命脈/263
中國能打翻身仗嗎/266
未來與當下的矛盾/267
這是生活方式的改變/279
連結:“低碳”我們做得能夠更多/270
第二節低碳經濟:迷茫的當下和不得不行的未來/271
建築:王石的住宅產業化/272
汽車:王傳福的明日帝國/274
發電:中國要做“賣炭翁”/276
博弈:大國遊戲必爭之地/277
連結:哥本哈根上空的硝煙/278
第三節時髦的綠色工業財富/280
不是簡單的廢品回收/281
新型工業化的必然選擇/282
新名詞“生態工業園”/284
蓬勃發展的變廢為寶/286
連結:綠色工業的領跑者/287
第四節循環改造:張家港這八年/288
把循環利用發揮到家/289
首個《循環經濟總體規劃》/291
發展經濟與環保並舉/293
連結:中國的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295
第五節垃圾和泡沫:新能源之困/296
財富效應和推波助瀾/296
解決市場再解決工廠/298
過剩是否偽命題?/399
新能源等於垃圾電?/300
新產業也需巨觀調控?/301
連結:產能過剩——中國的風電產業/303
結語/305
序言
歷史回首,擦拭塵埃
1954年,中國的製造業是什麼水平?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麵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AS、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戰爭年代,強國意味著軍事實力,是飛機、大炮、戰艦和核子彈。
在和平時期,一個國家值得尊敬,往往是因為它有推動社會發展、為全世界提供優質服務的企業。正如我們對美國的認識,離不開微軟、通用、麥當勞、好萊塢;一提到歐洲先想到的是賓士、寶馬、西門子、皮爾卡丹、萬寶龍、歐米伽;而在世界人民面前支撐中國形象、塑造中國性格的,也一定是具有標誌性的企業。
如果說中國是一條正在騰飛的巨龍,那么一個個裡程碑似的企業,就是它的“脊骨”。寶鋼、二汽、大亞灣核電站、聯想、華為……只有了解這些標誌性企業,才能了解整個民族的奮鬥史;只有了解他們的來龍去脈.才能明白我們的民族經受過怎樣的困惑和迷茫,追求著怎樣的光榮與夢想1
1955年12月的政協會議期間,中央宴請各界參會的知名人士。工商聯代表張敬禮恰與毛澤東、周恩來同坐一桌。張敬禮是近代中國工業的奠基者之一、“狀元公”張謇的侄子。提到張謇,人們總會不禁想起那時中國的工業四人:講到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講到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講到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講到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
如今我們回想當年,這四句考語不僅是對張謇等幾人歷史地位的肯定,也恰如其分地說出了中國工業所面臨的現狀——從清末洋務運動籌辦工業到新政權定鼎北京,近一個世紀間,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中國工業的發展更是乏善可陳。直到此時,就工業而“數英雄人物”,仍不過兩張、范、盧等寥寥數人而已。爬梳史料,到1950年前後,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只有50美元,工業產值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O%左右,農業勞動力占總勞動力的比重超過了85%。
工業化是任何一個謀求發展的國家都不能逾越的階段,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畫”起,中國正式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化歷程。數十年間,這波瀾壯闊的工業化浪潮,取得了巨大成就。按2009年3月1日中國《工業化藍皮書》發布的結果稱,“中國現在的基本經濟國情,已經從以前的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工業產業的比重已接近50%。預計在2040年前後.中國將基本實現工業現代化。”
數十年的成績斐然,但也經歷了深刻教訓:
比如曾長期存在的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問題;
比如為著重發展工業而導致的工農業“剪刀差”問題;
比如工業技術相當程度上仍依賴國外,研發投入嚴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的問題;
比如仍然集中在各門類工業領域的強大的國有資本壟斷問題;
這些重要的問題和矛盾,有的解決了,有的部分解決了,有的尚待解決。對那些歷史教訓的深入檢視與反思,將是促進中國工業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基石;正視並解決現實中的種種制約,更多地為工業發展“鬆綁”,則尤是中國工業在未來能夠一路向前的活力所在。
數十年彈指一揮,如今說來輕鬆,實則在這工業大時代中濤飛浪涌、驚心動魄,多少浩大的工程、不盡的雄心、黯然的背影、流淌的血汗,這一切不應隨時光遠去而消逝。記住這個時代,為使那些智慧與無知、夢想與徒勞、榮耀與沒落、艱辛與寂寞,以及那些幸運與不幸的人們能夠進入歷史,並在其中得到平靜和安寧,經濟觀察報社從中國企業實例入手推出本書,循著中國工業數十年的道路,陸續為它們和他們發掘歷史,擦拭塵埃.以讓後來者依其足跡,繼其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