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漢語漢字]

俞[漢語漢字]
俞[漢語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俞,有三個讀音:yú、yù和shù。讀作yú時是文言嘆詞,表示允許;有安的意思,是中國姓氏讀音。讀作yù時古同“愈”,更加的意思。讀作shù時同“腧”。

釋義

1. 獨木舟,見《說文》:“俞,空中木為舟也。從亼,從舟,從巜。巜,水也。”。因引申為運輸工具,為輸的字源。

2. 通假,“娛”之高興意思。 “古聖人不以感私傷神,~然而以待耳”。沒有直接的意思。

俞[漢語漢字] 俞[漢語漢字]

3. 姓。

詳細字義

〈動〉

俞允(原指帝王直接允許臣下的請求,後在一般書信中用作請對方直接允許的敬辭)。

俞音(帝王之安好之音,表示允可的詔令);

俞納(高興地接受);

俞旨(同意的聖旨);明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袁可立題敘毛文龍奇捷疏》:“行巡按御史覆勘,再為議序以侯俞旨施行。”

俞咈(贊成和反對)。

〈形〉

愉快 [pleasant]。如:俞俞,俞然(和樂愉快的樣子)

通假字義

1. 古同“愈”,更加。《國語·越語下》:“辭俞卑,禮俞尊。”

2. 通“愈(愈)”。病癒。《荀子·解蔽》:“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3 同“腧”。 shù。見“腧穴”。

⑴俞,腧穴也。腧,古作俞,音恕shu。乃古今字,即俞→腧。古字在先,今字在後;古字簡,今字繁。

段玉裁註:“《淮南·范論訓》:‘古者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高曰:‘窬,空也。方,並也。舟相連為航也。’按:窬同俞。”本義是挖空樹木做的小船,音yu於,引申為中空之義。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需部》:“《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膽募俞。’王冰註:‘背脊曰俞。’按:皆中空之義。”俞,後來寫作腧,腧穴也。

⑵腧,古作俞,亦作輸,乃通假字。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俞,《太素卷第三·陰陽》作“輸”,楊上善註:“輸者,各繫於藏。”日人·森立之《素問考注》:“案:‘俞’即輸字省文,《素問》作‘俞’者,《太素》皆作‘輸’。《靈樞》有本輸篇,《醫心方》引《黃帝明堂經》、《扁鵲針灸經》共作‘輸’,並可以徵矣。《醫心方》又引華他(佗)《針灸經》作‘窬’。‘窬’即輸之去車從穴者,而經穴所注之處,故從穴。與‘窬門’字,字源自別。其音宜從《玉篇》‘式朱反。’皇國古來為音俞,非是。蓋以俞穴字,分輸泄字也。《醫心方》卷二·諸家取背輸法第二傍書雲‘乙俞’,即‘音俞’之略假字。是古來為音俞之徵也。……[眉]《玉篇》:‘腧,式注切。五藏腧也。’本篇音釋:‘俞,音庶。’”

《靈樞·背俞》:“願聞五臟之俞出於背者。”俞,楊上善《太素卷第十一·輸穴·氣穴》作“輸”,蕭延平云:“平按:輸,《靈樞》作‘腧’,《素問》作‘俞’,上下均同。”

《靈樞·本輸》馬蒔注云:“輸、俞、腧三字,古通用。輸者,以其脈氣之轉輸也。俞者,從省。腧,從肉。本篇‘輸’字,是言推本各經之有腧穴也。”孫國中按:“‘腧’,古文作‘輸’,乃通假字。”

⑶縱觀《內經》全書,其“俞”字,音恕shu,或俞、或腧、或輸而有四義:

①指腧穴、穴道、穴位

如《素問·生氣通天論》:“俞氣化薄。”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各經皆由俞穴。此非井、滎、俞、原、經、合之俞,凡一身之穴,皆可曰俞。”及水俞、熱俞等。

指背部的背腧穴,即五臟、六腑之背腧穴

如《靈樞·背俞篇》:“願聞五臟之俞出於背者。”

馬蒔《素問注證發微》:“五臟之腧,皆在於背。”

張介賓《類經七卷·經絡類十一》注云:“五藏居於腹中,其脈氣俱出於背之足太陽經,是為五藏之腧……腧音恕。本經腧、輸、俞,三字俱通用。……背俞,即五藏之俞,以其在足太陽之經而出於背,故總稱為背俞。”

《素問·血氣形志篇》:“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是謂五藏之俞。”吳昆《素問吳注》:“此取五臟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為一家者也。”《類經七卷·經絡類十一》注云:“按:肝俞、脾俞、腎俞,以此法折量,乃與前《背俞》篇及《甲乙經》、《銅人》等書皆不相合,其中未必無誤,或古時亦有此別一家法也。仍當以前《背俞》篇及《甲乙經》等書者為是。”

《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膽募俞。”王冰註:“背脊曰俞。”《類經十六卷·疾病類六十一》:“膽俞在背,足太陽之穴也。”

③指肘膝以下的五輸穴 -- 井(木)、滎(火)、輸(土)、(原)、經(金)、合(水)穴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馬蒔《靈樞注證發微》:“五藏者,心、肝、脾、肺、腎也,每藏有井、滎、腧、經、合之五腧,則五五二十五腧也。六府者,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也,每府有井、滎、腧、原、經、合之六腧,則六六三十六腧。……言五腧而不言‘原’穴者,以陰經有‘腧’而無‘原’,而陽經之‘原’以‘腧’並之也。”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四》注云:“五腧,即各經井滎腧經合穴,皆謂之腧。六府復多一原穴,故各有六腧。”

又如《靈樞·五輸》:“五輸之所留。”馬蒔《靈樞注證發微》:“五輸者,即每經之井、滎、輸、經、合也。……凡經脈之所出者為井,所流者為滎,所注者為輸,所行者為經,所入者為合。”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六》注云:“如下文井、滎、腧、經、合,各有所留止也。”

再如《素問·氣穴論》:“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王冰注云:“藏,謂五藏,肝心脾肺腎,非兼四形藏也。俞,謂井、滎、俞、經、合,非背俞也……五藏之俞,藏各五穴,則二十五俞,以左右脈俱言之,則五十穴。……府,謂六府,非兼九形府也。俞,亦謂井、滎、俞、原、經、合,非背俞也。”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此與《靈樞·本輸篇》大同。此言五臟經、滎、俞、經、合之穴,左右共有五十穴。……此言六府井、滎、俞、原、經、合之穴,左右共有七十二穴。”張介賓《類經七卷·經絡類七》注云:“府俞七十二穴。府,六府也。藏俞惟五,府俞有六,曰井、滎、俞、原、經、合也。六府之俞,六六三十六穴,左右合之,共七十二穴。”

④指五輸穴中的輸(土)穴 -- 特十二經脈自指端數第三個穴位

如《靈樞·九針十二原》:“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馬蒔《素問注證發微》:“從此而注,則為腧穴。腧者,注此而運輸之也,如肺經太淵之類。”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十四》注云:“注,灌注也。腧,輸運也。脈注於此而輸於彼,其氣漸盛也。”

出處

俞在《說文》、《靈樞·九針十二原》、《素問·血氣形志篇》等作品中都有記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俞 ·康熙筆畫:9 ·部外筆畫:7

俗兪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