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學派

供應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的著重從供給方面考察經濟現狀和尋求對策的經濟學理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長時間裡,美國一直按照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來指導經濟實踐,以致在70年代造成了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並存的“滯脹”局面。供給學派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的。

20世紀70年代興起於美國的一個資產階級經濟學流派的稅收理論與政策主張。該學派因強調“供給創造需求”而得名,又稱供應學派。它認為一個國家國民生產增長率主要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主要生產要素的供給及其有效使用;企業和個人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利潤和報酬,取得實際收入。主張充分發揮自由市場對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的調節作用;政府的稅收應該成為刺激供應、增加生產和實際收入的工具。

對於通貨膨脹的治理,“供應學派”認為,過去的反通貨膨脹政策過分注重需求而忽略供給,即忽略了運用刺激生產力的方法來同時解決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在供應方面抑制通貨膨脹主要有以下兩種措施。

(1)減稅

使企業和個人的稅後淨收入增加,以刺激企業和個人投資的積極性,從而使生產力提高和供給增加,這樣就可抑制以至消除供給不足所造成的通貨膨脹。

(2)削減社會福利開支

一方面可削減政府財政赤字,以消除通貨膨脹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杜絕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心理,促使人們更多地工作,從而使失業減少。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