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德森轉換裝置

佩德森轉換裝置

佩德森轉換裝置由美國槍械設計師約翰·道格拉斯·佩德森(John DouglasPedersen,1881-1951)設計,可以裝入取下槍機後的斯普林菲爾德M1903步槍機匣後部,以半自動的方式發射一種威力較小的特製.30-06口徑手槍彈,以此來解決M1903步槍射速低的問題。這種方式不需要對原槍進行實質性改動,取下裝置並將槍機裝回後,還能繼續發射.30-06步槍彈。這種設計獨闢蹊徑,也是其他設計師所沒有想到的。因此這一裝置得以用發明者的名字命名,後來一直被稱為佩德森轉換裝置( Pedersen Device)。

發展沿革

使用安裝了佩德森裝置的M1903步槍射擊。 使用安裝了佩德森裝置的M1903步槍射擊。

時間上溯到19世紀最後十年,當時的美國還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力量仍處於世界二流水平,被英、法、德、俄等歐洲傳統強國排斥在列強俱樂部的門外。而這一時期又是常規武器發展突飛猛進的十年。雖然美國曾誕生過諸如轉輪手槍和槓桿步槍等連發武器的優秀先驅,但此時軍用步槍的發展卻已遠遠落後於歐洲。當後者開始普遍裝備以毛瑟步槍為代表的發射無煙藥槍彈的彈倉式拴動連發步槍時,美國陸軍還在使用陳舊的黑火藥槍彈單發步槍。特別是美國軍方的思維遠遠落伍于軍用步槍的發展潮流,仍死抱著射擊精度不放,1892年最終選擇了丹麥的克拉克步槍,據此改進並裝備了30-40 M1898步槍。雖然該槍做工和精度都不錯,但裝彈較慢,導致實際戰鬥射速很低。

1898年美西戰爭中的桑·朱安山一役,在使用新式7毫米毛瑟步槍的700名西班牙守軍面前,裝備M1898步槍的1.5萬名美軍在傷亡1400人後無功而返。這次失利終於讓美軍認識到,在實際戰鬥中高射速遠比射擊精度來得更有用。此後,美國人直接參照毛瑟步槍研製出斯普林菲爾德M1903拴動步槍,並開發出新型的.30-06系列步槍彈。該槍的精度和威力都相當出色,但戰鬥射速仍然偏低,在進攻或抵禦敵人持續衝鋒時火力明顯不足。當美國決定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最早赴歐參戰的美軍士兵還不得不使用從英、法等國購買的機槍作為支援火力。而作為對手的德國、義大利等國除各種機槍外,還列裝了早期的衝鋒鎗。這種發射手槍彈的手持連發武器在塹壕戰環境中,無論是射速還是火力密度,甚至在輕便性上,都遠遠超過常規的拴動步槍。佩德森轉換裝置就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作為一種應急武器應運而生的。

佩德森裝置 佩德森裝置

當一戰爆發時,仍在雷明頓公司工作的佩德森已經敏銳地認識到,步兵手中需要一種更先進的新式武器,其射速要高於各種拴動步槍,同時又不能象機槍那樣笨重而不便攜行。擁有這種新式武器,可以讓步兵在戰場上獲得更好的火力優勢,使穿越雙方戰壕之間的無人地帶成為可能。於是,佩德林開始潛心研究半自動原理在步槍上的套用。不過,他深知僅憑當時美國的國力根本無力開發和裝備全新的半自動武器,其力所能及的只是開足馬力生產更多的M1903步槍,以便武裝規模正在成倍擴大的美國陸軍。為了補充M1903的不足,美軍同時還在向雷明頓、溫徹斯特等公司訂購大批M1917步槍,以及從加拿大進口羅斯步槍來承擔訓練任務。鑒於這種情況,佩德森最終著手設計的並非是一種全新的槍械,而是一套用於改裝的專門機構,從而將手動的M1903步槍變成半自動卡賓槍。佩德森的構想是步兵可以在衝鋒時加上此裝置,以密集的半自動火力壓制敵人,然後在占領塹壕以後拆掉它,恢復成普通步槍精確射擊。

技術特點

這種裝置全重約0.45kg,自由槍機式原理,本身沒有扳機組件,而是借用“寄生”的M1903的扳機。它有一根短短的“槍管”可以裝入取下槍機後的M1903步槍機匣後部,供彈裝置是朝槍的右上方伸出的40發直形彈匣,以半自動的方式發射一種威力較小的特製.30-06口徑手槍彈,以此來解決M1903步槍射速低的問題。這種方式不需要對原槍進行實質性改動,取下裝置並將槍機裝回後,還能繼續發射.30-06步槍彈。這種設計獨闢蹊徑,也是其他設計師所沒有想到的。因此,這一裝置得以用發明者的名字命名,後來一直被稱為佩德森轉換裝置( Pedersen Device)。服役事件

總體評價

全套裝置 全套裝置

由於佩德森槍彈威力過低,且與M1903系列步槍使用的.30-06槍彈不通用,士兵需要攜帶兩種槍彈,加上過度的保密考慮,最終未能大量生產裝備,大部分佩德森裝置在一戰結束後被回收銷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