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

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

《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是2011年8月1日企業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建棟。

編輯推薦

《佛法求財》,是一本講述怎樣從佛教的角度來認識財富的智慧之書。作者李建棟居士積學有年,曾經在國外留學,回國之後教授財經,致力於經濟行為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好的業績,撰寫了多本學術專著。
在書中,作者專門收集佛關於財富的開示,以一種系統的方式講解佛法中關於求財富的原理與見解,可算作“佛說求財手冊”。

《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述而不作,是基於佛經中對財富的開示進行的總結。因為看到書店沒有一本詳細的於佛教布施的書,才決定寫作這本書。因為個人缺乏證量,且知識有限,當中若有斷章取義、望文生義、以偏蓋全之類的錯誤,懇求大德指正批評。另外,《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雖然努力追求符合正法,但終究不是佛經,佛經才是“天人師”說的話。如果你籍此書開始讀原汁原昧的佛經,向出家法師請益,體味純正佛法,在下合什歡喜。《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希望對所有希冀善擁財富、善待財富的人起幫助指導作用。
一誠長老欣然為《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佛法求財》題字“利益世間”,以示嘉許。一誠長老:1949年出家。1957年,在虛雲法師的主持下,得溈仰、臨濟法脈。1985年,榮膺江西雲居山真如禪寺方丈,重興祖庭。2002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學院院長。2010年當選為中國佛教協會名譽會長。

內容簡介

《佛法求財》介紹佛法中的財富智慧,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佛法如何解釋人有貧富差別;二是佛法告訴我們如何實現財富增益;三是佛法中關於財富的智慧見解。佛是二千六百多年前古印度的喬達摩·悉達多王子,在菩提樹下悟道後,後人對他的尊稱。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法即是佛之教導。佛具“一切種智”,了知這個世界的所有因緣。除了求證無上菩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求長壽、求財富、求美貌、求平安,也都可以在佛法中找到方法道路。這對於佛弟子無須多言。可是佛說法四十九年,佛經浩繁,常人在工作之餘很難全面了解佛之教化。《佛法求財》專門收集佛關於財富的開示,以一種系統的方式講解佛法中關於求財富的原理與見解,可算作“佛說求財手冊”。

作者簡介

李建棟:1993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學士學位,1996年獲清華大學工學碩士學位。2002年獲美國印弟安那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2007年獲美國德雷克塞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金融學博士學位。2007年加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發展研究院工作至今。研究領域為金融數據的時間序列分析、經濟計量建模分析和預測、行為金融學等。著有《認識價值論》、《股指期貨:從入門到精通》等書。

圖書目錄

寫給尚未接觸佛法的人們/1
第一部分 擁有財富的原因是曾行布施/1
財富是什麼/1
財富的分布/2
有財富的原因是布施/3
布施的定義:施不望報/5
財富的助緣:勤勞、知識、社會關係/6
慳貪為貧窮的根本原因/10
偷盜是無財富的第二原因/13
什麼是偷盜/15
布施得富、慳吝盜竊得貧的道理/18
第二部分 為了求財開始懺悔/25
求財為什麼要懺悔?/25
懺悔的原理/28
懺悔的注意事項/29
第三部分 用布施的行動獲得財富/33
布施的結果:施一得萬/33
布施之前:信心、歡喜、安樂/34
布施對象:普通人與修道人/34
布施什麼:財、法、無畏/38
何時布施:不逆乞者、雪中送炭/44
布施多少? /4s
布施態度:歡喜與、恭敬與、平等與/47
布施之後:回向發願/49
校量布施功德/51
什麼不是布施/54
現世報/59
財富到來的途徑/63
非法求財:淨財與不淨財/68
第四部分 不同人的布施/71
窮人的布施/71
隨喜之福,與報同等/74
工作生活中的布施:認真負責、彬彬有禮/77
布施在分分秒秒:善意/78
特殊的布施一:對動物、鬼道眾生的布施/81
特殊的布施二:慈善點擊/83
富人的布施/83
窮富及不同布施行為的原因/86
福不嫌多/87
正確地認識財富/89
保持財富,遠離六法/96
五福臨門,財富只是其一/99
第五部分 修行與布施/103
財富的意義:毒蛇與資糧/103
常念知足,生死事大/105
佛教的財富:法財/113
修行者的布施:無相布施/118
悟後起修:成道非由施錢/121
循序漸進:身布施/123
修福與修慧/126
第六部分 佛門中的方便/131
至心與相應/135
持咒念佛之訣竅/135
藥師佛/137
觀音菩薩/141
如意輪觀音/144
準提菩薩/145
地藏菩薩/150
虛空藏菩薩/156
其他陀羅尼法/158
天界神靈/162
財神法/172
放生/173
第七部分 生活中有關財富的話題/177
如何在商業與生產中實現財富/177
己欲立而立人/182
股票等金融市場/183
潛規則/191
假乞丐/197
寺廟收門票/201
參考文獻/205
後記/207

文摘

著作權頁:
財富是什麼
財富就是滿足生活所需、願望的物品的總稱。由於後來交換的發達,表現為貨幣等價物,也就是貝殼、金銀之類。再後來出現了信用貨幣,人們接受了政府印製的紙幣。於是說一個人擁有財富,過去的時候就說“百萬富翁”,現在說“上億身價”。財富就表現出一個數字來。一說他很富裕就是他有多少多少錢。可是我們每人都想追求財富,可曾想過財富是什麼?我們只是想追求一個數字嗎?
認真地想,每一個人生活所需並不一樣,願望也不盡相同,比如歐洲人喜歡吃乳酪,對許多中國人來講,乳酪實在不是生活必需。而中國人愛吃的豆腐,西方人也覺得不可思議。有一次美國一個電視台播放一個節目,內容是吃最噁心的東西,如蛆、蚯蚓之類。讓我吃驚的是松花蛋也在其中。美國人吃松花蛋的樣子確實和吃蛆、蚯蚓的時候表情一樣痛苦。財富是自己認為的財富,而不是別人眼中的財富。你想用於交換出去的不是財富,而你想交換來的才是財富。換句話講,在不同人的眼中,相同的東西是具有不同的價值的。
當然,同為人類,相同的東西要比相異的東西更多。有所差異的地方只是微小的地方。告子說“食色,性也”。這簡單的概括流傳至今,說明它揭示了人之本性。而且,隨著“交換”、“市場”的進步,幾乎可以交換任何物品。所以我們這裡不去探究財富的本質,而探討的主要就是大家都認可的這樣一種數字或錢:100元、1萬元、1億元……中國傳統的《書經·洪範篇》有“五福”之說。五福者,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壽者長壽,富者富有,康寧者健康平安,修好德者做善事。既壽且富,耄耋之年,壽終正寢,就是考終命。本書主要關心的只是五福之第二福,又稱“財富”。
在本書的後面,我們討論錢所不能交換的東西。比如佛法中最大的財富是“般若”、是“慈悲”、是“涅槃”,那就是用到了“財富”這個概念的實質。舉例來講,達摩祖師(印度禪宗第二十八代祖、中國禪宗初祖)未出家時本來系皇宮第三位王子。有一次,二十七代祖來到皇宮,首先問第一王子:“你認為世界上什麼最寶貴?”第一王子回答:“我覺得金銀財寶最可貴,因為有了金銀財寶,便能享受一切榮華富貴。”接著二十七代祖再問第二王子,結果第二王子,所答的也是和第一王子一樣,認為金銀財寶最可貴。直到最後問及第三王子,第三王子回答:“我覺得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人的智慧。”二十七代祖追問:“為什麼呢?”第三王子說:“因為有了智慧,才能鑑定金銀財寶的價值,以及建立萬法”。
財富的分布
招商銀行和全球諮詢公司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09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08年我國內地個人持有可投資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約30萬人,超過1億元人民幣資產的接近1萬人。可投資資產(個人的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產)在800萬元.1000萬元,這是各大中資私人銀行的準入門檻,也是我們理解的富人。
就私人財富規模而言,2008年中國內地千萬富翁共持有達8.8萬億元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這相當於我國200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30萬億元的29%。,而在這些富翁之中,超高淨值人群(過億元)個人財富總量達到1.4萬億元人民幣,在高淨值人群內部財富占比達到16%。
從地域上來看,廣東、上海、北京、江蘇、浙江五個省市的千萬富翁人數超過2萬人,還有6個省市的高淨值人士數量處於1萬-2萬人之間,分別為山東、遼寧、河北、福建、四川、河南;其餘省市的高淨值人士數量少於1.=萬人。廣東省的富翁人數最多,2008年末為4.6萬人,占全國15%的份額,上海市、北京市分列二、三位。
這次調查涉及17個省的近30個主要城市,收集約700份有效調研樣本,被訪者包括行業專家,銀行客戶經理、私人銀行客戶或潛在客戶。
財富的分布總是像金字塔。富人總是少數,處於金字塔頂端;而窮人是金字塔底,占大多數。這些已成為共識,雖然人人想成為富翁,但結局總是多數人不能成功,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這道理都一樣。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貧困?
有財富的原因是布施
如果你有機會採訪這些千萬富翁、億元富翁,向他們詢問獲得財富的原因,十之八九你會聽到“國家的開放政策好”、“我辛勤勞動”、“我捕捉到了機會”之類。
佛法認為,“財富是命裡帶來的”,“命里要有終須有”。可是命運是多方面的,有主健康長壽的,有主家庭和睦的,有主功名愛情的,具體到財富上,命運是如何運作的呢?佛法認為,如果過去曾經“布施”,那么此生就有了財富的基礎。若無此基礎,命里也就暫且合該無財。
與富裕相對,世俗對貧窮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有懶惰之說,有受教育少之說,有智力低之說,有人口多之說……喜歡觀察社會現象的朋友,會輕而易舉地找到以上說法的反例,你可以發現一個很勤勞的貧困人,也可以看到知識淵博的貧困人。佛法認為,貧困的真正成因是“貪吝與偷盜”。
關於“布施”與“偷盜”,後文詳細解說。這裡先舉一個佛經中“布施”的例子。據《雜寶藏經》記載:在古印度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波斯匿王,他有一位漂亮而又聰明伶俐的女兒,名叫善光。皇宮裡每一個人都非常敬愛她。
有一天,波斯匿王問善光公主:“是不是因為你有我這個當國王的爸爸,才有美好的享受,才博得全王宮人的敬愛?”善光公主回答說:“這是我自己的業力,而不是因為父王你的力量”。波斯匿王連續問她三次,善光都做出了同樣的回答。波斯匿王很生氣,於是把善光嫁給一個窮人,並且告訴她:“你可以試試自己的業力了!”
善光嫁給窮人後,卻意外地在丈夫家的舊宅院中挖掘到大批的寶藏。從此之後,很快變成大富之家,並蓋好了莊嚴的宮殿樓閣,僱傭了很多奴婢。
波斯匿王知道後很吃驚,就去請教佛陀。佛陀說:“過去迦葉佛時,有一位婦女想用美味的食物來供養迦葉佛,她的丈夫加以阻止。婦女說:‘我已經發願了,請你不要使我退心!’丈夫見她決心堅定,只好勉強答應。於是婦女因而能順利地供養迦葉佛。那時的婦女就是現在的善光公主,婦女的丈夫就是現在善光的丈夫!善光的丈夫因曾阻撓妻子的善念,所以多世以來常受貧困之苦。然而,因為後來還是同意妻子供養聖者,所以今世才會因妻子而獲得富貴。”

後記

2009年末的時候,我遇到雲居山李志鋒居士。他稱讚我佛法知識全面,使我大慚愧,乃發心精進。雖然我皈依三寶已有十多年了,但十多年中也是造業無數,並沒有完全遵循佛的教導。從此乃重新開始悔過自新,讀經修持。
由於自己工作在教育行業,教的又是“投資”“金融”之類,所以對於財富的本質、獲取財富的途徑等有較多的思考。並且由著幾次講解佛法與財富的關係,而觸動了寫作此書的動機。法是佛所教導,包括眾位善知識(包括網上的無名善知識)不斷諄諄教化。我細心從佛經原文中解說佛教給我們的財富法門。
我喜歡書店,發現尚沒有這樣一本全面的佛說財富文章。和一些佛弟子交流,發現眾人的理解也都不全面。這算是本書的一點貢獻。希望它能夠給讀者兩個收益:
找到獲取世間財富的辦法!
明白佛法是真正的財富!
在這裡,我特別感謝在成書過程中給予我幫助與鼓勵的釋一誠、釋純一、釋印順、釋純聞、釋悟一、釋耀偉、釋法緣等法師,也特別感謝此書的責任編輯韓天放。當然我自己對書中的錯誤負責。
祝讀者吉祥如意。
李建棟
2011年6月18日

序言

擺在我面前的這本書稿,是一本講述怎樣從佛教的角度來認識財富的智慧之書。作者李建棟居士積學有年,曾經在國外留學,回國之後教授財經,致力於經濟行為的研究,已經取得很好的業績,撰寫了多本學術專著。
誠如李居士所言,他撰寫這本書的動機是:“出於自己工作在教育行業,教的又是‘投資’‘金融’之類,所以對於財富的本質、獲取財富的途徑等有較多的思考,並且由著幾次講解佛法與財富的關係,而觸動了寫作此書的動機。”將自己的本職工作與佛法相聯繫,勤于思考,寫出了佛教與財富關係的宏著,這本身就是應該值得讚嘆的事情,我對李居士的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給予敬意。
人們常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在世俗人的眼中,獲得與積累財富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經濟學理論中如何獲得經濟利益最大化是經濟學研究的最重要目的。但是在佛教裡面,對獲取財富與追求財富是有特殊看法的。佛教認為,人的最大精神壓力應是來自於煩惱,而煩惱的產生則是由貪慾引起的。追逐財富是人們產生煩惱的根源之一,所以人們要把財富視為糞土,財富就是浮財,只要不去盡力攫取,你就不會因此而產生諸多煩惱,你的生活也輕鬆了。這是佛教對財富的最基本看法。
雖然佛教對財富是持否定態度的,但是並不是說佛教不重視財富的運用與發展,因為佛教寺院與僧團也是社會中的特殊的群體之一,寺院需要日常維護,佛教事業需要發展,僧伽需要維持基本生活,所有這些都需要產生費用和消費活動。特別是中國佛教自唐代以後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優良傳統,寺院生存是依靠僧人勞動來維持,寺院經濟顯然不能缺少。由於佛教界弘法利生傳統和慈善事業的需要,僧伽與寺院要發展寺院經濟,財富對佛教來講更是不可或缺,寺院發展經濟也是正常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佛教之所以能夠迅速恢復,並且走上黃金時代,這些都與寺院經濟發展有關,如果沒有很好的寺院經濟來支撐,佛教就不可能在今天為構建和諧社會而作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
由上可知,佛教對財富的態度主要是從人們思想認識上著眼的,亦即是要改變人們所存在的貪婪之惡業,鼓勵人心向善,建立正確的財富觀。通過正當的勞動和正常手段,去獲取自己所應該得到的合理報酬,並且走上致富的道路,這是社會提倡的財富觀,也是佛教的財富觀。佛教同樣也願意所有信眾都能夠發家致富,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自己的努力,真正做到愛國愛教。但是佛教更強調的是當你致富之後,要有慈悲心,要將你取得的財富用來回報社會,利益眾生,這比獲取財富更加重要。所以佛教自創教以來,就一直提倡報恩與布施思想,因為你的財富是眾生給予的,所以要有報國土恩和眾生恩的思想,把你的財富布施出來,回報社會與眾生,讓眾生能夠因你的布施而獲得佛法的甘露,這樣做既可以改變你自己的認識,提升你的思想境界,也讓眾生得到利益,為整個國家和社會也帶來利益,豈不是一件好事嗎?特別是在物慾橫流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強調慈悲心與布施觀,用你的行為來促進社會風氣的轉變,讓整個社會與眾生都充滿了積極向上的風氣,人與人之間充滿親情。
本書是談佛教與財富的關係,這個題目過去講的人不多。李居士將這個題目撰寫成書,很有意義。佛法深廣如海,財富只是佛教之一。希冀更多的人能有機緣了解佛教、踐行佛教、受益佛教。
是為序。
印順於弘法寺西方丈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