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佛學教科書(珍藏本)(套裝全5冊)》包括了:《佛教·世俗》、《佛教常識》、《佛教歷史》、《佛·法·僧》和《佛教義理》。《佛教·世俗》講述了:佛教是入世的、積極的,所展現的是饒益有情、自利利他的大乘菩薩精神。《佛教·世俗》秉承人間佛教精神,緊隨時代發展腳步,將佛教種種精闢獨特的看法,有關命運、風水、神通、法律、哲學、音樂、藝術、教育、環保、醫學、心理、建築、科學、管理等等,分門別類,娓娓道來。書中更就道德倫理、家庭生活、政治經濟、感情處理、生涯規劃、探病須知、臨終關懷等人們日常所遇之諸多問題,以般若智慧為之指點迷津。
《佛教常識》講述了:佛教在中國廣泛地傳播和發展,有賴於其獨樹一幟的思想、制度、禮儀、習俗、組織等等,佛教也因此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至巨。《佛教常識》對佛教的基本常識作了簡要介紹,如叢林寺院初始、建築格局剖析、道場人事組織、共住清規制定、佛門稱謂禮儀、典故用語源流、佛教節日意義等。同時對有關信仰正邪、教理釋義、宗派形成、制度緣起,以及佛教歷史文化、自然宇宙、生活儀禮、佛教與世學的套用等問題,皆進行了提綱挈領的解答,堪稱佛教入門手冊。
《佛教歷史》講述了佛教源於印度古國,流傳至全球,成為世界宗教,其中以中國受其影響最為深遠。在中國,兩千年歷史的佛教可分為六個時期: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的經典翻譯時期;隋唐的八宗並弘時期;五代趙宋的禪淨爭妍時期;元明清的宮廷密教時期;清末民初的淨土經懺時期,以及21世紀的人間佛教時期。在對上述六個時期詳盡闡論之餘,《佛教歷史》更就日本、韓國、東南亞、歐美等地的佛教概況設專章說明,全方位地展示了佛教的歷史。
《佛·法·僧》講述了佛、法、僧三寶是佛教的信仰中心,從教主佛陀、教理經典、教團僧伽三方面了解佛、法、僧三寶乃整個佛教的總綱,是了解佛教真義的第一步。學佛者應由根本信仰一一認識佛、法、僧三寶開始,繼而參照修學佛法的次第,循序漸進,成就圓滿無上菩提。
菩薩的意義內涵、實踐次第以及修證方法,給予菩薩行者一個正確的依循方向。從觀音、文殊、龍樹、世親、勝鬟、維摩等的事跡中,可以看到菩薩歡喜包容的慈悲性格和衛法護教的無畏精神;而現代高僧大德如太虛、慈航等,更一一樹立了人間菩薩的楷模和典範。
《佛教義理》告訴我們佛教具有平等性、普遍性、必然性和永恆性的特質,而佛陀所說的宇宙真理更能讓所有苦難眾生得到清淨自在和究竟解脫。然而,人們總認為佛法的妙諦如浩瀚大海般深廣無際。《佛教義理》以平實淺近的語言闡述了佛教的各種教義,對於果報業力、煩惱涅槃等也有精闢明細的解說,可以說是學佛入門的重要基石。而《佛教義理》附錄選收的佛教作品,無論經文、論述、聯語,抑或詩詞、書信、偈言,字裡行間不僅具有哲學的深湛,更具有文學的醇美,足令人尋味再三。
編輯推薦
《佛學教科書(珍藏本)(套裝全5冊)》:星雲大師佛學著作集
圖書目錄
《佛教·世俗》目錄:
上篇
第一章 佛教與宇宙
第二章 佛教與命運
第三章 佛教與神通
第四章 佛教與法律
第五章 佛教與哲學
第六章 佛教與教育
第七章 佛教與管理
第八章 佛教與科學
第九章 佛教與醫學
第十章 佛教與會議
第十一章 佛教與觀光
第十二章 佛教與環保
第十三章 佛教與農林
第十四章 佛教與藝術
第十五章 佛教與文學
第十六章 佛教與建築
……
下篇
《佛教常識》目錄:
上篇
第一章 叢林寺院
第二章 寺院建築
第三章 道場行事
第四章 寺政外事
第五章 寺院清規
第六章 宗教法令
第七章 法器法物
第八章 衣單僧物
第九章 各種稱謂
第十章 學佛行儀
第十一章 叢林漫談
第十二章 法事介紹
第十三章 婚喪喜慶
第十四章 佛教節日
第十五章 民俗神祗
第十六章 佛語典故
第十七章 生活法相篇
……
下篇
《佛教歷史》目錄:
第一章 僧團的成立與經典的結集
第二章 部派佛教的發展
附篇 印度部派佛教概論
第三章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附篇 印度外道種種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附篇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概論
第五章 佛教的東傳
附篇 中印佛教的流傳
第六章 魏晉南北朝佛教史
一、魏晉佛教史
二、南北朝佛教史
第七章 隋唐佛教史與譯經事業的開展
一、隋唐佛教史
二、譯經事業的開展
第八章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附篇一 大乘八宗概論
附篇二 小乘二宗概論
……
第九章 佛教在西藏和大理的弘傳
第十章 宋元明清佛教史
第十一章 民國佛教史
第十二章 日本佛教史
第十三章 朝鮮佛教史
第十四章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第十五章 其他國家與地區佛教史
《佛·法·僧》目錄:
上篇
第一章 佛的意義
第二章 如來十號
第三章 佛身
第四章 佛德
第五章 佛像的種類
第六章 他方佛名
第七章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第八章 法的意義
第九章 佛陀說法因緣
第十章 修學佛法的次第
第十一章 佛法的內容
第十二章 經典的來源
第十三章 譯經事業
第十四章 僧的意義
第十五章 僧團的組成
第十六章 比丘尼教團
第十七章 六和敬
……
下篇
《佛教義理》目錄:
導言 佛教的真理
第一章 經藏
第二章 律藏
第三章 論藏
第四章 戒律
第五章 禪學
第六章 般若
第七章 四聖諦
第八章 十二因緣
第九章 五蘊
第十章 業力
第十一章 八正道
第十二章 因緣果報
第十三章 三法印
第十四章 緣起
第十五章 空有
第十六章 中道
第十七章 無常
……
序言
現代化的佛學教科書
佛教需要現代化!現代化的佛教才能為現代人所接受,才能普遍弘傳到世界每個角落。
佛教現代化缺少的東西很多,最重要的是缺少一套完整的、現代化的“佛教教科書”。1990年起,我編寫了一套教科書,定名為《佛教》。最初計畫以十萬字為限,後來結合佛教界大德長者的著作,以及各家學說,漸成為三百萬字的初編,出版後,沒有對外發行,只作為佛光會會員和佛光山徒眾弟子講說的參考文本。
後來,因應廣大信眾的需要,我更著手編寫《佛光教科書》。那段時期,即使行腳海內外,《佛光教科書》也一直是我最重要的功課;甚至在療病之中,仍帶領書記室的書記們到澳洲黃金海岸的佛光緣中心閉關寫作;行到香港佛香精舍,亦依舊不眠不休地趕工。
為了使這套書的內容更為縝密周延,特別禮請教界內外的學者大德助成。而跟隨我出家幾十年的資深弟子,如慈惠、慈容、慈嘉、慈怡、依空等,有的參與審稿,有的補充資料,有的潤飾修訂,可以說這部《佛光教科書》雖由我編定綱目,但因有佛光山子弟的參與,以及眾多因緣才圓滿定讞的。
從1995年開始,歷經五年,《佛光教科書》於2000年完成。出版後獲得熱烈反響,不只有心學佛或欲認識佛教者,得以有系統地一窺佛教全貌,也成為各寺院、佛學院、讀書會等團體的研習教材。
文摘
第一章 佛教與宇宙
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來今日“宙”;佛教的“宇宙”包含四維上下,過去、現在和未來,同時涵蓋無量無數的有情世間,與無邊無際的器世間①。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地探討宇宙存在的奧秘,從遠古的神話至太陽系、銀河系的漸次發現;科技的日新月異,使人類了解到宇宙的時空、有情、物質皆浩瀚無盡,遠超出人類所能了解的範圍。
遠在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空已經有了精闢的見解,這在佛經中隨處可見。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遂使佛教的“宇宙論”內容豐富,學派林立②。以世間論而言,《起世經·閻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③的形成,說明宇宙中存在著數不盡的三千大幹世界,數量之多,可以用“恆河沙”和“微塵數”來比喻,所謂“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剎土”。此三千大千世界歷經成、住、壞、空④,不斷在循環流轉。
佛教的宇宙觀對有情世間及佛國淨土皆有深人而精闢的看法:
有情世間依眾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層次,稱為“三界”。欲界眾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維繫生命,由其善惡慾念流轉,而有“六道”受生的果報⑤。色界眾生已經遠離情慾,居於欲界之上,無男女之別,無情愛之念,皆由習“定”而化生,依禪定的深淺粗妙分為四級,凡十八天。再往上是無色界天⑥,此界沒有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乃純粹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