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淳斌

回到廣東,何淳斌在肇慶度過了六個月的黃埔軍校入伍期。 “我抗戰13年”畢業後,何淳斌還是沒有上陣殺敵的機會。 1945年,日本終於投降,當時何淳斌30歲。

簡介

姓 名:何淳斌
學 籍:黃埔軍校十七期
字 號:不詳
黨 派:不詳
籍 貫:不詳
軍 銜:不詳
生 卒:不詳
軍 職:不詳

黃 埔 檔 案

革命理想在激情年代點燃

“無賴侵凌小子憂,天增歲月我增愁……十幾年沙場較量強……爹媽墳前處,奠告報了仇。”這首短短几十個字的《浣溪沙》,折射了何淳斌老人年輕時的革命激情和愛國理想。這位88歲的17期老黃埔,回憶起崢嶸歲月,依然慷慨激昂。

為了抗戰進黃埔

何老的青年時代正是戰火紛飛、民族危亡的時代。
1931年,日本侵略者發動了“9.18”事變,我東北軍的不抵抗致使東北大好山河淪入敵手。當時,何老還是一名鄉下國小教師。
1933年,何老在報紙上看到日軍又進犯長城,義憤填膺,還不到20歲的他約上同學,一同瞞過父母,帶上僅有的12元錢,投身沙場。兩人徒步走到江西南昌,再坐火車到北京,途中花費近三個月,不曾想持續一個禮拜的戰鬥早就結束了。於是,他決定留下來當兵。
何淳斌最大的願望是衝上戰場,親自同敵人搏鬥,然而幾經輾轉,何淳斌當過上士、軍需官,卻一直沒能上陣殺敵。
1935年,“何梅協定”簽定,何淳斌所在的部隊被迫撤出北平,他一氣之下,請了個長假回到廣東部隊繼續抗日。
回到廣東,何淳斌在肇慶度過了六個月的黃埔軍校入伍期。這段時間是非常艱苦的,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大家只好擠在祠堂里搭了架子床湊合一下。後來又到了廣西宜山進行正式的訓練。當時學校開設的課程主要包括三個部分:接敵、射擊、衝鋒。由於何淳斌已經當過好幾年的兵,所以應付軍校的訓練是如魚得水,班長、排長等職非他莫屬。在廣西的訓練和生活也很艱苦,當地房屋不夠,同學們得自己上山砍樹建教室、做講台;沒桌子吃飯,就在地上挖一個坑,把腳放進去,再在前面壘一個土堆,坐在地上吃。由於糧食缺乏,吃不飽是經常的事。
對於黃埔軍校的歲月,何淳斌有一點記得特別深刻,那就是黃埔的學生非常團結,無論是國民黨人還是共產黨人,都是一條心要抗日救國,都想學好本領,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中國。 1939年冬,何老以同期第二名的成績在軍校畢業。

“我抗戰13年”

畢業後,何淳斌還是沒有上陣殺敵的機會。1942年,他跟隨胡宗南部隊守衛黃河,這一守就是三四年。直到1944年盛夏,洛陽淪陷,寇軍西犯,大西北危在旦夕。當時部隊調集兵力分數路由陝東、陝西向豫西增援阻敵。何淳斌所在的第三預備師從陝東河防抽離出來,連夜出潼關在豫西與敵人展開激戰。當時他已調師部任作戰參謀。師先頭部隊在一鐵路附近與敵人遭遇。
經過幾年戰鬥,何淳斌所在的部隊正好發泄心頭怒火,上下官兵齊心用力,視死如歸。一經接敵便勇猛直衝,毫不畏懼,取得了豐碩的戰果。
1945年,日本終於投降,當時何淳斌30歲。從18歲抗日,到30歲抗日結束,足足跨越了13個年頭。所以何淳斌總是笑稱:“別人是8年抗戰,我卻是13年抗戰。”抗戰勝利以後,何淳斌上了北平。1947年,內戰爆發。因何老得罪了所在部隊的營長,被扣上了共產黨特務的帽子,差點被營長處決在黃河邊上,幸虧團長相救,才幸免於難。1948年7月,何淳斌開始為我党進行地下工作。一年後,他又支持傅作義將軍和平解放北平。

何時才有紀念碑

如今的何淳斌已經不復當年的勇猛,可在他的口氣中卻依然充滿了激情和對黃埔軍校的熱愛。何淳斌是超齡後才辦的離休,他覺得自己精力還充沛,感到國家尚未統一,黃埔軍人的職責也尚未完成。於是他參加了黃埔同學會擔任副會長,不遺餘力地聯絡海內外同學,增進同學感情,希望能為祖國的統一大業貢獻最後一分力量。
何淳斌現在只有一個遺憾,他告訴記者:黃埔軍校舊址有“東征烈士紀念坊”和“北伐陣亡將士紀念碑”。然而,抗日戰爭結束都快60年了,卻還沒有黃埔軍校陣亡師生的紀念碑,這一參戰人數多、陣亡大的抗戰事跡難道不足以立碑紀念嗎?談及此,何淳斌難以釋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