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所從來:早期新詩的自我詮釋

何所從來:早期新詩的自我詮釋

《何所從來:早期新詩的自我詮釋》勾勒了“新詩”創始過程中最重要的理論思考,創始者關於“新詩”的自我詮釋,他們所揭示的“新詩”的淵源與動力,“新詩”的目標與意義,“新詩”的可能與必然(宿命),自然,也包括作者在今天的反觀與後視中,能夠提供的懷疑、省思與判斷。從精神、情感的凝定與裂變,體會審美的變遷,從人的自我認知、自我定義的改變,觀照“新詩”及其理論構成,進而發現,創始者有關“新詩”的擬議,很大程度上,至今仍然是漢語詩歌無法迴避的理論困境與精神困境所在。“五·四”乃至更早以來,我們一直渴望建立而其實並未建立的某些基本的價值理想和文化共識,總是像沙子一樣,不斷地坍塌,需要不停地重建,這同樣是漢語詩歌所依然置身的現實。反者道之動,返回“新詩”的原初,返回漢語詩歌的原初,或許可以發現新的動力和方向,可以找到新的勇氣、熱情和空間,為詩歌,為“人的文學”,為有困難的現代“人”。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何所從來:早期新詩的自我詮釋》除了“代序”、“附論四章”,其餘的部分,是依據作者孟澤撰寫的有關“20世紀新詩理論史”(吳思敬先生主持)的文字,補充修訂而成,意在勾勒早期“新詩”的自我詮釋,創始者最重要的理論思考(遠非全部),他們所揭示的“新詩”的淵源與動力,“新詩”的可能與必然(宿命)。自然,也多少包含了我在今天的反觀與後視中,能夠提供的自以為聰明的懷疑與省思。

作者簡介

孟澤,1963年10月生於湖南雙峰。1979年入湘潭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習,1983年師從羊春秋教授習古典文學,1986年獲碩士學位,2001年師從吳思敬教授習文藝學,2004年獲博士學位。1999年評為教授。現任職於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比較文學系,系中國韻文學會理事,《中國韻文學刊》《新詩界》編委。出版有《中國歷代狂士》(1993年)、《無我有我之境》(1996年)、《兩歧的詩學》(2006年)等。

圖書目錄

漢語詩歌的過去與可能的未來(代序)
一談論詩歌的理由
二漢語詩歌簡歷
三精神與情感問題
四美學的協同
五不像詩的詩
第一章新詩發軔的近代背景與精神淵源
一黃遵憲“別創詩界之論”
二梁啓超的“詩界革命”觀
三“可愛玩而不可利用者”——王國維的詩學觀
四“譬詩力於米鹽”——魯迅的“摩羅詩力說”
第二章早期新詩的擬議與爭議
一必不容反對者有討論之餘地
二詩體的解放與自我的解放
三完美的形體與完美的精神
第三章偶然加上偶然的事體胡適擬議新詩
一從“白話”出發
二新詩的“進化論”依據
三關於“音節”“民歌”“方言”
第四章周作人詩歌的屬性與漢語的屬性
一“新的自由”與“新的節制”——新詩的定義
二“詩的效用”——“善之華”與“惡之華”
三漢語的限度,新詩的可能與“運命”
四“不統一的自然”——關於“打油詩”“雜詩”
第五章“真的惡聲”與“假詩世界”
一詩歌之敵
二“真的神往的心”與“都會詩人的特色”
三“假詩世界”與“虛偽道德”
第六章俞平伯“自由的”與“普遍的”新詩
一新詩應該具有的規定性
二詩國的“德謨克拉西”
三“主觀”與“客觀”,“母舌”和“方言”
第七章康白情詩人就是字宙底情人
一新詩的精神端在創造
二為了人生,我們怎么可以不唱詩的高調
第八章郭沫若從“泛神”到“泛人民”
一情緒的呂律、情緒的色彩便是詩
二“歌”“詩”“散文詩”
三“過長的敘事詩”是“時代錯誤”
四自然與詩人一體:“泛神”“泛我”“泛人民”
五詩的創造是要創造“人”
第九章宗白華最真確的哲學就是一首“宇宙詩”
一一個“世界”,一個“社會”,一個“人生”
二詩人的宇宙觀有Pantheismus(泛神論)的必要
三“詩人人格”與“詩的構造”
四戀愛詩的問題
第十章田漢“可基督可惡魔”的詩人
一“有聲的中國”與“民主的詩歌”
二一誠可以救萬惡,“可基督可惡魔”的詩人
第十一章郁達夫詩的三昧境
一“象牙塔里的夢者”與“飛艇上的戰士”
二走向“粗大的方面”或“纖麗的方面”
第十二章聞一多“唯一的方便”與“最偉大的詩”
一新詩的迷途
二“詞曲的音節”“自然音節”與“詩的格律”
三“時代精神”與“地方色彩”
四詩的“價值”與“效率”
五完全重新再做起的新詩
六“泰果爾”解析
第十三章徐志摩這世界仿佛常在等候著它的詩人
一詩也有真詩、壞詩、假詩、形似詩
二詩的真的趣味
三一個時代的經驗需要一種新的懺悔
四那無形的推力或是衝動(TheImpulse)
第十四章朱湘以敘事體來作人性的綜合描寫
一詩的音樂本質
二“哲理詩”“散文詩”“土白詩”
三復古而獲今,迎外而亦獲今
四在詩裡面談主義,就是一個大笑話
第十五章梁實秋“男性的力量”與“物質的事實”
一新詩之所謂“新”者
二情感、想像,詩的扶翼雙輪
三“偉大的詩”的三個條件
第十六章葉公超一個“歷史”。一條“事實”的河流
一“雅”“俗”新詮
二新詩的命運恰如整箇中國的命運
三建築在語言節奏上的新詩是和生活一樣有變化的
第十七章那些個殘缺的靈感多半是傷感,不是情感
一新詩里的感傷主義,如向舊詩里的無病呻吟
二一首詩的音節好比是一個人的生命
三“不知羞慚”的情感與“德性上的矜持”
第十八章新詩原始從來就沒有什麼絕對的開端
附論一漢字所表征的思維方式及其“詩性智慧”
一啟蒙思想者的兩難
二漢字所表征的思維方式
(一)不離具象的直覺思維
(二)內含隱喻的比類思維
(三)解構的自反思維
三走出自我的自我成長
附論二禮失求諸野一漢語詩歌的“方言”屬性和“地方”屬性
一“統一國語”的召喚與作為“地方性知識”的詩歌
二建立在“方言性”與“地方性”書寫之上的漢語詩歌傳統
三漢語轉型與新詩發生
附論三整體主義邏輯與“業餘精神”
附論四新詩的“虛構”
跋弱者的事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