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炎帝第十四代孫]

伯夷[炎帝第十四代孫]
伯夷[炎帝第十四代孫]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伯夷:堯舜時人,姜姓,炎帝神農氏的第十四世孫、共工的玄孫,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300年前後。 他與商末孤竹君長子伯夷並非一人,孤竹國伯夷大約生活於公元前1140年前後,兩人的生活年代相距一千多年。四岳是堯舜時期官職,掌管諸侯事務。此處所說伯夷,是歷任四岳官中的一位,也是被人們紀念的一位。

為官

《史記》 《史記》

伯夷曾擔任帝顓頊的大祭司,後為第一代太岳。

太岳即華山,因炎帝之裔崇拜天神,以為山高接天,可通天神,而華山在其眼中為第一高峰,故稱之為太岳。後因祭祀天神緣故,產生了太岳這一官職,伯夷為第一任太岳。以後的太岳部落每遷一地,不忘崇拜山嶽的傳統,是故產生了四岳(以太岳部落為中心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最高峰,後演變成為官職,由部落首領擔任),分管四座神山的祭祀。他們都是伯夷的子孫。

輔政

帝堯時,伯夷輔政,掌管禮儀(伯夷為堯“典三禮”、“定五刑”),助堯治理部落聯盟,很有政績,堯想禪位於他,伯夷拒絕堯的美意,不肯接受禪讓,推薦舜做了帝。帝舜時正式任命伯夷為秩宗。禹代行天子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之心腹。伯夷因系共工之後,也善治水,曾助禹治水。

家族

世系

第一世,炎帝神農氏,本名石年。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死後葬於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帝臨魁,炎帝長子,在位80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60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49年(公元前2936~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公元前2887~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48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公元前2794~前2753年)

第八世,帝榆罔(帝裹之曾孫,帝裹生節莖,節莖生克、戲,戲生炎帝姜榆罔,為炎帝烈山氏姜石年第十世孫),居長,在位55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姓有熊氏(所謂榆罔弟軒轅,只是表明炎帝、黃帝二族本是兄弟胞族,或有婚姻、血緣關係的兩個部族)。

第九世,名炎居(炎帝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兒聽訞生下炎居,炎居生了節並,節並生了戲器,戲器生了祝融。祝融降臨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

第十世,名戲器

第十一世,名祝融,戲器之子;卒葬衡山(在今湖南)

第十二世,名共工,祝融子。

第十三世,名勾龍,(共工)術器子

第十五世,名(伯益)伯夷,他是共工的四世孫、信的曾孫、夸父之孫、垂之子,為當時有名的賢人,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於呂,為呂侯,是即呂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呂尚,即其後。

子孫

伯夷的子孫以呂為氏,遂被尊為呂姓始祖。

他的子孫中,最著名的是姜太公,姓姜或呂氏,名望、尚,字子牙,號飛熊,炎帝神農氏51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己酉年八月初三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日照市;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陵冢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距離文王陵1公里。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姜太公祠內設有衣冠冢

莒國(又名呂國,是伯夷的分封國,屬於現在的山東省日照市)的附屬國。

始自炎帝,炎帝乃少典之長子,居於姜水,故以姜為姓,為氏族部落。

炎帝始至十五世孫伯夷,輔堯、舜、禹帝,掌四岳、典三禮、為秩宗;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號呂侯,以為股肱心膂之重臣,受封於呂,曰呂國。本為姜姓,後世從其封姓,以銘記呂國及伯夷功,故曰呂氏。伯夷為呂氏開姓始祖也。

歷虞、夏、商、周世享其國於河東呂梁,今山西呂梁山脈一帶也。商朝末年,呂國成為周人的同盟,呂國的首領呂他幫助周武王打敗商王紂的同盟軍越戲方。周武王為獎賞呂人的功勞,建立周朝後續封呂他為呂侯。周穆王時,呂侯為相,受命為周王朝制訂了有關刑罰的文告《呂刑》,周宣王之時為經營南蠻,鎮壓楚熊,遂遷呂國於河南宛地,今南陽之地也,以鎮南方。春秋之際楚文王欲興霸業,攻占呂國,國遂亡。國族子孫一支遷於湖北蘄春,一支遷於河南之東,河南之東一支復為呂國,以繼國祀,為楚國附庸,史稱東呂,以區別於南陽之呂。後東呂被宋國所並,繼而又淪為陳的屬地,陳被楚滅,其地則歸了楚。楚平王時,令蔡平侯復國(蔡國曾為楚靈王所滅)。蔡平侯將蔡國從上蔡遷至東呂故地,該地遂改名新蔡,今河南新蔡是也。古之徐州亦為呂之封地,皆為呂國。呂國之爵位或為王,或為侯伯,傳承自虞夏之際始至春秋末。

呂氏始祖伯夷始至三十七世裔孫太公呂尚,深謀遠慮,英明神武,起於渭濱,輔文佐武,滅殷興周,功超卓著,首封太公呂尚於營丘,曰齊國。太公享年百年餘年而卒,子丁公呂及立,丁公卒,子乙公呂得立,及至十二世桓公呂小白立,忠天愛民,氣度蓋世,號令諸侯,春秋首霸,名載千秋。後至二十世康公呂貸立,淫於酒色,不思政績,大權旁落,田氏奪之,國遂不祀。

自齊太公呂尚立國至齊康公呂貸失國,凡二十世,三十二位國君,呂氏享國六百六十餘年。國亡,族之子孫散居齊、趙、燕、衛各地。族眾且散,無從細述。

屬古蘄州濟邑穴塘郡團山 呂氏才亮謹識

附:1.《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曰“呂姓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掌四岳,為諸侯伯,號太岳。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 宣王世改呂為甫,春秋時為強國所滅。”

2.《世本》云:“祝融曾孫生伯夷,封於呂,為舜四岳。

又有說四岳和伯夷是兩個人,其實伯夷是名,四岳是職封,四岳就是伯夷。《潛夫論》卷九“昔堯賜契姓子,賜棄姓姬;賜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為姜,氏曰有呂。”

3.《禮記大傳》疏引鄭康成駁五經異義雲“ 堯賜伯夷姓曰姜,賜禹姓曰姒,賜契姓曰子,賜稷姓曰姬,著在書傳。”

4.《國語*周語下》“太子晉雲禹賜姓曰姒,氏曰有夏;四岳賜姓曰姜,氏曰有呂。”

5.《史記*齊太公世家》云:“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

6.詩崧高毛傳:“堯之時,姜氏為四伯,掌四岳之祀,述諸侯之職。於周,則有甫,有申,有齊,有許也。”按“甫”與“呂”通。書呂刑,孝經、禮記並引作甫刑。史記周本紀亦云:“甫侯言於王,作修刑辟。”

記載

史記·五帝本紀 (摘錄)

舜得舉用事二十年,而堯使攝政。攝政八年而堯崩。三年喪畢,讓丹朱,天下歸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龍、倕、益、彭祖自堯時而皆舉用,未有分職。於是舜乃至於文祖,謀於四岳,辟四門,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論帝德,行厚德,遠佞人,則蠻夷率服。舜謂四岳曰:“有能奮庸美堯之事者,使居官相事?”皆曰:“伯禹為司空,可美帝功。”舜曰:“嗟,然!禹,汝平水土,維是勉哉。”禹拜稽首,讓於稷、契與皋陶。舜曰:“然,往矣。”舜曰:“棄,黎民始飢,汝后稷播時百穀。”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馴,汝為司徒,而敬敷五教,在寬。”舜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軌,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維明能信。”舜曰:“誰能馴予工?”皆曰垂可。於是以垂為共工。舜曰:“誰能馴予上下草木鳥獸?”皆曰益可。於是以益為朕虞。益拜稽首,讓於諸臣朱虎、熊羆。舜曰:“往矣,汝諧。”遂以朱虎、熊羆為佐。舜曰:“嗟!四岳,有能典朕三禮?”皆曰伯夷可。舜曰:“嗟!伯夷,以汝為秩宗,夙夜維敬,直哉維靜絜。”伯夷讓夔、龍。舜曰:“然。以夔為典樂,教稺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毋虐,簡而毋傲;詩言意,歌長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能諧,毋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舜曰:“龍,朕畏忌讒說殄偽,振驚朕眾,命汝為納言,夙夜出入朕命,惟信。”舜曰:“嗟!女二十有二人,敬哉,惟時相天事。”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鹹興。分北三苗。

此二十二人鹹成厥功: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鹹讓;垂主工師,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澤辟;棄主稷,百穀時茂;契主司徒,百姓親和;龍主賓客,遠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違;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