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學史
隨著棲息地被迅速抬升,伍氏獻文魚原始種逐漸進化成了伍氏獻文魚,以適應不斷變小繼而鹽化、鈣化的水域,直到滅亡。近些年來,來自很多國家的古生物專家,先後在柴達木盆地發現了一些魚化石,其中就有伍氏獻文魚化石。
化石整體呈土黃色,上面是一根根粗壯的魚骨,幾乎沒有空間可供肌肉生長。最根據這種魚的形態學特徵,被鑑定為鯉科裂腹魚亞科的一個新屬新種,被命名為伍氏獻文魚。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我國著名的魚類學專家伍獻文先生,他是中國魚類分類學、形態學、生理學和水生生物學的奠基人之一。
形態特徵
伍氏獻文魚有一些很特殊的性狀,比如它的眼眶很小,表明它們的視力較弱。它們的下頜前端呈鏟形,加上多數咽齒頂部的磨蝕面很平整,說明它們的食物多為河、湖底部的藻類,需要用鏟狀的下頜去將藻類鏟起來,並用咽齒研磨後食用。
分布範圍
包括伍氏獻文魚在內的裂腹魚亞科魚類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類群,它們只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世界其他地區都沒有這種魚類。但是,從現有的信息推測,早在3000萬年前,原始的裂腹魚亞科魚類的分布範圍應該十分廣闊,它們很可能遍及中亞各地。
種群現狀
已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