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帕爾罕

100多年來,關於香妃的傳說一直吸引著人們,尤其是新疆的人們。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個妃子是維吾爾族人,在宮中的名字是“容妃”。 ”一般認為,人們傳說的香妃,就是這個容妃。

那個來自回疆的美麗女子,那個傳說渾身散發著麝香味的傳奇女子。 你的美麗如同天山的雪蓮,純潔無瑕。 你迷人的香味如同草原的牧歌,悠悠揚揚,飄蕩在空曠的草原上,等著我們去尋覓芳蹤。  據傳聞,乾隆中葉,清軍入回疆,定邊將軍兆惠俘獲一回部王妃,此女子天生麗質,更奇的是她身體會散發異香,人稱香妃。乾隆帝對她大為傾心,執意納之為妃,為討其歡心,特在西宛建造一座寶月樓,供香妃居住,並常親臨探視,希其順從。然而香妃性格剛烈,誓死不從,並身藏利刃,表示不屈決心,還時常因思念家鄉悽然淚下。皇太后得知此事,召見香妃,問她:“你不肯屈志,究竟作何打算?”香妃以“唯死而已”相答,太后說:“那么今日就賜你一死。”香妃頓首拜謝,於是趁乾隆帝單獨宿齋宮之際,命人將香妃縊死。太后處死香妃的原因,除了上述為成全其名節外,另有說是太后擔心自己的兒子弘曆(即乾隆帝)為香妃所害,還有說由於香妃受乾隆帝寵愛,諸妃妒忌,向太后進讒言,太后聽信讒言而加害香妃。香妃死後,乾隆帝悲傷不已,最後以妃禮將其棺槨送往故鄉安葬。此說在清末民初流傳頗廣,出現不少敘述香妃故事的戲曲說唱、小說詩歌,繪聲繪色,淒婉動人,使不少人對香妃傳聞信以為實。1914年故宮浴德堂展出一幅以《香妃戎裝像》為題的清代女子戎裝油畫像,於是傳說更甚。
100多年來,關於香妃的傳說一直吸引著人們,尤其是新疆的人們。歷史上究竟有沒有香妃這個人?如果有,她是誰?她的身世是怎樣的?死後到底埋在何處?關於香妃的3幅像,真的是香妃嗎?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個妃子是維吾爾族人,在宮中的名字是“容妃”。《清史稿·后妃傳》載:“容妃和卓氏,回部(新疆南疆)台吉和扎麥女。初入宮,號貴人,累進為妃。薨。”一般認為,人們傳說的香妃,就是這個容妃。 香妃出生後,其父母為她取了個什麼名字,現已無從可考。她沒有真名傳世。新疆民間也有把她叫“伊帕爾罕”的,但這不是她的真名。據說是20世紀初一位維吾爾族老學者根據漢語“香妃”一詞意譯的。也有人說是包爾漢根據漢語意譯的。 “香妃”這個名字何時出現,還不清楚。清朝官史中沒有這個名字。但在清朝末年的一些私人書籍中,已有香妃這個名字了。所以香妃,據說是因為她一生下來就身帶奇香。這並沒有香什麼科學根據。有人認為,因容妃在宮中經常吵鬧著要沙棗花,所以香妃的這個香字可能與沙棗花的特殊香味有關,宮中的這些軼聞逐漸外傳,遂為更多的外人知道,後來,傳成了“香妃”。維吾爾族民間還傳說,因香妃生下來後,其父母經常用沙棗花泡的水為她洗澡,所以她“體有異香”。 香妃早先並不出名,只是到辛亥革命後,不知為什麼,成了傳奇人物,在文人的攪和下,描寫她的詩歌,散文,小說,京劇等等都出來了,委實被爆炒了一番。 根據史料我們得知,容妃生於雍正十二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734年)是新疆伊斯蘭教的始祖派噶木巴爾的後裔,世居葉爾羌,貴族。 大小和卓作亂時,容妃的哥哥圖爾都反對割據分裂,不願屈從叛酋霍集占兄弟,因而全家被迫由葉爾羌遷往伊犁。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聞之清軍征討霍集占已抵進葉爾羌,容妃的叔叔額色尹偕同圖爾都及其堂兄瑪木特,帶領家族配合清軍作戰,平息了這次叛亂,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和統一。因他們平叛有功,額色尹,瑪木特,圖爾都相繼被召入京師,容妃也隨同親屬一起進京。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元月十九日,容妃首次在宮中亮相,當時的封號為“和貴人”。以後容妃在宮中的地位不斷升高,“累進為妃”。相傳,容妃在宮中還惹出了一樁大事:尹乾隆皇帝寵愛,容妃便開始撒嬌,她說她的家鄉有一種樹,花是金的,葉是銀的,樹幹是鐵的,她要在宮裡也天天能看到這種樹。其實她說的就是沙棗樹。乾隆皇帝不敢怠慢,便下旨從南疆進貢這種樹。烏什的伯克們接旨後安排了240個農民運送載在大木桶里的沙棗樹,但又不給農民說送到什麼地方去,引起當地農民不滿,加之平時伯克們對農民的欺壓,由此引發了一場烏什農民起義。起義持續了半年才平息。這事是不是容妃惹得還無證據,但烏什農民因沙棗樹引發了一場起義卻真有此事。乾隆對她不僅恩愛有加,而且非常尊重她的民族風俗,專設清真廚師,並專為她建了作禮拜的地方,賜賞給她的食品均是清真的。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四月十九日,容妃病逝,卒年55歲。  容妃和她的一家,為了反對割據,維護民族和睦和國家的統一,作出了積極的貢獻,成為新疆民族和睦史上的一篇佳話。  容妃死後葬於何處?最權威的說法就是清東陵說。河北省清東陵的裕陵妃園寢安葬著乾隆皇帝的皇后1人,皇貴妃2人,貴妃5人,妃6人,貴人12人,常在4人,共30人。  1979年10月,已殘破不堪的陵墓塌陷,露出了大洞,發現墓內已被水浸泡,有關部門進行了清理。這個墓里放著一口紅漆棺木,棺幫已被盜墓者用利斧砍出了一個大洞,棺中空空如也。在棺木外西側發現了一個頭骨,在西北角又發現了一條85厘米長的灰白髮辮和青緞襯帽,還有一些寶石,織物。在棺頭正中有金漆手寫的阿拉伯文字數行,經辯認是“以真主的名義……”其餘字殘缺不全,無法辯認。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墓志銘。有關人員根據上述情況,特別是依據棺木上的阿拉伯文,認定這就是容妃的墓。  這裡有個疑問,別的問題暫不說,按照穆斯林的葬俗,只是白布纏屍,絕無棺木。史書上記載乾隆非常尊重容妃的民族風俗,為什麼在葬俗這樣一個很重要的禮俗上與伊斯蘭不符呢?這裡安葬的真是那個維吾爾族香妃嗎?  其次是喀什香妃墓說。在喀什城郊有座伊斯蘭陵墓,很多人都稱它“香妃墓”,維吾爾族稱“和茲拉特麻扎”,意為尊者之墓,也稱為“阿帕克和卓麻扎”,是香妃祖父的陵墓,始建於公元1640年,在香妃出生前90多年就建起來了。以後該家族的人死了,不少也葬於此。不知什麼時候,由什麼人把它叫做“香妃墓”了。  在新疆維吾爾族中有這樣的傳說:香妃入宮後,常思念家鄉,乾隆出於對她的恩愛,準了她的請求,並派人護送她回家省親,走到半路,香妃病逝,遺體運回喀什安葬在阿帕克和卓麻扎中。  還有了根據棄置在阿帕克和卓麻扎中的一架舊馱橋說,香妃死在宮裡後,是由她的漢族嫂子俗黛香把她和她哥哥圖爾都的遺體一起運回喀什安葬的,那個馱橋就是證據。  是不是真的?在當時的條件下靠馬馱,人抬萬里運屍可能嗎?這給人們留下一個萬里運屍歸葬故里的謎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