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八角樓台山頂屹立添毓秀
夜幕降臨,記者前往以忠閣,站在玉都公園門口,便可在綠樹青山掩映間瞅見以忠閣屹立在山頂,籠罩在一片橘黃色的燈光中,此時,以忠閣像神秘的蒙娜麗莎,吸引著人們的腳步不住向前望上。登上山頂中心廣場,以忠閣便出現在眼前,她依然靜靜地站在那裡,仿佛在輕輕地召喚著人們走到她身旁。沿著中心廣場的彎曲小徑,一步一步向以忠閣靠近,發現她神秘的面紗早已揭開,燈火通明的她敞開胸懷,把前往參觀的遊客攬入懷中。
地理環境
以忠閣位於中心廣場凹陷的一角。站在以忠閣下抬頭仰望,以忠閣呈一個向上的錐狀,碧瓦朱梁,飛檐翹角,像一位穿著石榴裙的大家閨秀,欲將紅唇玉臂秀藏於青衣綠裳,卻掩蓋不住高俊秀美。以忠閣共有四層,從地面到塔尖高30餘米。以忠閣兩旁綠樹環繞,晚風中,樹葉婆娑,站在閣樓下更覺清新涼爽。
主要景點
萬千市民閣樓望遠享美景
自以忠閣落成以來,為人民登高望遠提供了一個高雅的觀光好去處,每每人們來到玉都公園,都要登上以忠閣,在陣陣山風中,飽覽城區美景,感受詩人杜甫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
有市民曾說:“到以忠閣看夜景就是我行玉都公園的終極目標!”玉都公園位於地勢高峻的山崗上,能攀登到山頂已屬不易,但是為了登上以忠閣最高層,飽覽城市美景,他們堅持不懈力爭登頂。儘管人們到達山頂時已是氣喘吁吁,但是眼前的星晨美景總能讓人把登山的疲勞拋到九霄雲外。很多市民在山頂中心廣場稍微休息便朝著以忠閣的繼續前進,一些年老的市民走到第一層便倚著欄桿乘涼聊天,而年輕力壯的市民則是小跑著往閣樓頂上登。大概是為了方便人們登閣望遠,以忠閣的樓梯設計得短緩迂迴,雖然有四層之高,但是攀登起來卻沒有想像中費力。
開發建設
一片赤心修路建閣獻鄉親
站在以忠閣,觸摸著它的一柱一瓦,人們總會想起閣樓的捐建者——賴以忠,這位聰明機智的愛國將領。
賴以忠,懷鄉鎮木輅村人,小時候家境貧窮,但他天資聰穎,艱辛求學,十多歲棄筆從戎,參加抗日聯軍,轉戰貴州、雲南、四川等省,屢歷烽火雪霜,又前往緬甸抗戰,英勇作戰,屢立戰功,年僅十九歲,就得到了少校的軍銜。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賴以忠解甲留居香港,艱苦創業,同時活躍在世界大舞台上,到世界歐美多個國家遊歷,學習汲取各國先進文化知識,最終事業有成。
對於賴以忠來說,從抗日救國到創業致富,使他積累了人生的一大筆財富,然而,這些財富來於祖國,來於人民,他就應該“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改革開放後,賴以忠定居深圳,年過古稀的他,多年漂泊在外,如今遊子思鄉心切,歸心似箭,2004年,他回到家鄉,熱心家鄉公益事業,要為家鄉父老辦好事、辦實事。於是,他投資200多萬修建了懷鄉鎮木輅村鄉道,還資助了不少貧寒學子圓讀書夢,最值得一提的是他再投入80多萬捐建以忠閣。
2004年,玉都公園已經建成,為了讓人們登上山的頂端有一個觀光的好去處,把玉都美景盡收眼底,賴以忠與時任政協主席劉顯昌商量後,決定在玉都公園頂端建造以忠閣。國土、住建等部門從以忠閣的選址、設計、工程建造等方面起草討論,2005年開始動工建設,原計畫投入60多萬建成,但由於地勢較高,建造難度大,造價比預計的高出十多萬,經過多方協調,最終花費了80多萬才建成,2006年7月,以忠閣終於以靚麗的面貌呈現在信宜市民面前,給玉都公園添上畫龍點睛的一筆。黨委政府還向社會文人墨客徵集詩聯,經過篩選評審,結合玉都和以忠閣的特點,融入賴以忠的精神魅力,詩聯“高閣展奇觀秀麗玉都添特色,仁人揚大德和諧故里沐春風”被採用,篆刻在以忠閣門樓上。詩聯代表作品被《當代楹聯家大觀》和《中國楹聯大辭典》收藏,著作有《山梅詩聯文稿》。
交通及線路
以忠閣,它如鑲嵌在群山懷抱中的秀麗珍珠,遠眺玉都,燈火璀璨,車水馬龍,一派繁華的景象,怎叫人不為之心動,不為之自豪?
歷史人文
扶梯而上,是以忠閣的第一層,閣外繞以白色的大理石欄桿,東西大門各有台階九級。西邊門楣上懸掛著“以忠閣”匾額,兩旁則是對聯“高閣展奇觀秀麗玉都添特色,仁人揚大德和諧故里沐春風”。其縱軸線是貫通玉都公園東西兩道的接點,人們通過以忠閣便可切換到梯道下山;再登上第二層,便可以看見以忠閣的碑牌,碑文開篇即云:“雲峰藹藹,錦水泱泱。英才輩出,星耀華邦......”文字古韻飛揚,描繪鍾靈毓秀的雲開大地,歌頌一代抗日將領賴以忠先生的豐功偉績;接著直往頂層,圍著欄桿繞一圈,閣樓八角檐角飛揚,有龍頭裝飾,覆以黃綠兩色琉璃瓦;而頂巔寶頂為瓷片鑲嵌,在燈光的照耀下,以忠閣更加顯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