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簡介
仙源鎮位於習水縣東南部,地勢高低不平,山巒疊嶂,地形複雜,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屬亞熱帶高原氣候,最低海拔630米(大石村叉口組),最高海拔1883米(金山村二台子黃沙岩),鎮所在地海拔為1320米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050㎜,無霜期270天,年平均氣溫在15ºC左右,在鎮所在地和海拔較高的區域夏季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全鎮植被覆蓋率較好,達到了48%左右,山上有野豬、黔北麻羊等野生動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仙源鎮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仙源鎮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盛夏季節具有同緯度地區少有的低溫(7月平均氣溫25?C左右),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遠離大型工礦企業,環境污染小,自然生態保護好,森林覆蓋率近50%,野外常有野豬、山羊、野兔、野雞、錦雞等野生動物出沒。仙源北臨中國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市,距名城遵義僅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為仙源鎮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現在,該鎮正在依託環境優勢,重點打造鄉村旅遊品牌,建設鄉村旅遊特色鎮。
自然資源
仙源鎮主要礦產有無煙煤、鐵礦、硫鐵礦等,尤以無煙煤儲量大、煤質好、易開採,鎮政府通過開展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富邦煤礦、利達、萬金、慶口4間煤礦,設計年產60萬噸的天城煤礦也正在建設中。依託資源優勢,仙源正向工業強鎮的目標邁進。
仙源鎮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盛夏季節具有同緯度地區少有的低溫(7月平均氣溫25?C左右),氣候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遠離大型工礦企業,環境污染小,自然生態保護好,森林覆蓋率近50%,野外常有野豬、山羊、野兔、野雞、錦雞等野生動物出沒。
仙源鎮北臨中國西部唯一直轄市重慶市,距名城遵義僅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為仙源鎮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旅遊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現在,我鎮正在依託環境優勢,重點打造鄉村旅遊品牌,建設鄉村旅遊特色鎮。
建制沿革
仙源以前叫“獐羊壩”,1929年,貴州軍閥周西成修建“赤桐”公路時,曾派一巡視員視察公路的修建情況,在從溫水進入仙源境內4公里左右處有一天然的石洞,公路正好要從石洞中穿過,該巡視員便在石洞的上方題上了“仙源洞”三個字,“仙源”一名因此而來,並一直延用。
解放後設雙龍區,含現在的雙龍和仙源,區政府所在地設在雙龍。1958年,區政府所在地由雙龍遷至仙源。1992年建並撤由原雙龍區魯城、仙源、黃龍、大杉鄉合併建仙源鎮,建鎮時全鎮有28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202個村民組,耕田5277畝,土15853畝。2003年撤區並村後,全鎮轄11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85個村民組,截至2013年底,全鎮共有人口27554人,其中,農業人口26433人,耕地面積4244.48公頃。
行政轄村
大獐村 | 小獐村 | 金橋村 | 龍台村 | 金山村 | 和坪村 | 大石村 | 騎龍村 | 羊久村 | 福同村 | 毛坪村 | 居委會 |
基礎建設
改變了仙源農村道路交通環境。2006年7月28日,習水縣第一條二級公路“習新”公路(習水到桐梓新站鎮)開工,“習新”公路在仙源段總長38.7公里,經過了仙源鎮7個行政村,預計2008年底通車。1996年接通了城控電話,2000年接通了行動電話,2006年實現了移動村村通。通過各項事業的發展,仙源鎮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的進步,並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1、道路建設情況:全鎮共規劃公路19條61公里投資535萬元,現目前已經全面啟動,完成工程量的50%。
聯戶路硬化涉及6個村15個村民組41.6公里104萬元;現聯戶路已經完工有3個村18公里。其餘3各村已經全面啟動,預計在8月份聯戶路能全部完成。
生產路1.1公里,投資30萬元,已經完成。
2、水利工程建設情況:規劃人畜飲水工程4個投資45萬元;已經全部啟動,現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30%。
其它水利工程3個投資70萬元;有一個已經啟動實施,其餘兩個水利工程已完成項目測量,工程預算,已全面啟動。
環境改造
規劃建垃圾池60個投資12萬元,現已經建成垃圾池20個,完成工程量的30%。沼氣池10口投資2萬元;現已經完成。建院壩552戶投資116萬元;已經完成工程量的80%。涉及改廁、改灶、改廚590戶投資94萬元;目前已完成改廁、改灶、改廚完成150戶,完成總工程量的25%。
產業結構
仙源鎮主要礦產有無煙煤、鐵礦、硫鐵礦等,尤以無煙煤儲量大、煤質好、易開採,鎮政府通過開展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富邦、利達、萬金、慶口、天城煤礦,5間煤礦的年產煤能力為100萬噸。在2002年至2003年,全鎮實施退耕還林14000多畝,並利用退耕還林發展起了黃柏、杜仲、厚朴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植物。
通過引進扶貧資金,仙源鎮在全縣率先發展起了對優質黔北麻羊的提純扶壯,隨後在又發展了養牛、養豬等畜牧業,2006年底羊存欄11326隻,牛存欄9126頭,豬存欄22675頭。鎮內還生長著天麻、方竹筍等特色產品。通過發展有機紅糧、大棚蔬菜、脫毒馬鈴薯,2006年共發展有機紅糧3000畝、大棚蔬菜200畝、脫毒馬鈴薯6000畝,實現了仙源鎮農業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
2006年底,全鎮糧食產量為14070噸,農業產值為4898萬元,鄉鎮企業產值為2886萬元,財政收入35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63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2328 |
男 | 12009 |
女 | 10319 |
家庭戶戶數 | 5566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2242 |
家庭戶男 | 11942 |
家庭戶女 | 10300 |
0-14歲(總) | 7417 |
0-14歲男 | 3932 |
0-14歲女 | 3485 |
15-64歲(總) | 13444 |
15-64歲男 | 7312 |
15-64歲女 | 6132 |
65歲及以上(總) | 1467 |
65歲及以上男 | 765 |
65歲及以上女 | 702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2086 |
民俗文化
婚喪和生育習俗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婚姻方式也有了較大的轉變,過去訂婚得送很多禮品,而現在,人們對禮品的要求有所降低,取而代之的是送禮金,也就是在訂婚時,男方得送給女方一筆數目可觀的禮金,然後才擇日完婚。在結婚時,也有較大變化,過去新娘在出嫁時都要抱著父母哭,而現在很少看見這種情況,新娘在離開家時,臉上洋溢的是幸福的笑容,為了增添喜慶的氣氛,還興起一種專為結婚所成立的“樂隊”,結婚時,樂隊帶上現代的打擊樂和音響設備,由樂隊的歌手根據人們的喜好,唱出各種歌曲來助興。除結婚請樂隊外,在最近幾年,人們在辦喪事時也出現了請樂隊的情況,而且樂隊唱的歌曲中除有悲傷的外,還有時下一些流行歌曲,除所請的樂隊,以前辦喪事時請的嗩吶隊也會一同請來,因為在為死者做道場時仍舊由以前的嗩吶隊為主。
仙源鎮因地處邊遠山區,人均生活水平較低,“多子多福”、“養兒防老”、“傳宗接代”的思想在當地老百姓心中普遍存在,所以,造成了“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在近二十多年的時間裡,計畫生育工作的開展,國家起動的“少生快富”工程,以及宣傳教育力度加強,仙源鎮的計畫生育得到有效的控制,民眾的思想開始轉變,同時,由於打工熱潮的興起,很多鄉村的民眾走出了大山,到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打工,經過經濟浪潮的洗禮,很多民眾的生活已不在是為了“傳宗接代”和家中那一畝三分地,更多考慮是如把生活搞好。因此,在生育觀念上有了較大的轉變,重男輕女的現象有所轉變。
仙源鎮有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以前少數民族是要受到漢族的排斥的,他們一般都住在較邊遠的山上,穿的是本民族的服飾,說本民族的話。現在,少數民族不論在在生活習慣、衣著服飾還是語言上都和漢族沒有什麼區別,漢族和少數民族混居的現象也比較普遍,並且漢族和少數民通婚也是常有的事。
紅軍長征在仙源
1935年1月中旬,中央紅軍分3路向土城、赤水方向前進。其中一路經桐梓、從夜郎進入仙源鎮大石村李村壩,經過仙源,大致沿現在的習新公路一線向溫水進發。當時,紅五軍團保衛中央幹部團在仙源鎮大石村李村壩休息了一個晚上,至今仍有紅軍高級將領約見李村壩騎龍山文昌閣時任主持空智大師的軼事廣為流傳。
1935年2月下旬,中央紅軍二渡赤水,回師黔北,其中一路從我縣雙龍鄉進入仙源。紅軍部隊約5000人駐紮在大獐羊(現仙源鎮人民政府所在地),休整了一個晚上。當時,帶隊首長住在大獐羊青岡堡小地名叫“石坎”的一戶姓周的老百姓家中,大部隊駐紮在大獐羊小壩一大地主周燦雲家,周燦雲及附近百姓邀請紅軍戰士進屋過夜,但駐紮的紅軍戰士婉拒了他們的好意,只是用老百姓提供的一些飼餵牲畜的乾草鋪在屋檐下睡了一宿,第二天一早把住過的地方打掃乾淨後離開。至今,目睹當年紅軍過仙源的仙源鎮毛坪村李家山年近90的劉培山老人仍對紅軍隊伍的秋毫無犯讚不絕口。第二天,紅軍隊伍在石坎帶隊首長住的地方院壩里集中出發。隊伍往小獐羊,翻過楊白山,經小龍村埡口、謝家灣、大石場,出李村壩、岔口離開我鎮到桐梓夜郎。隨後,紅軍迅速攻克桐梓縣城,奇襲婁山關,再占遵義城,取得了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