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古廟門面設計精巧,結構嚴整,工藝講究,體現了古廟宇建築特色。牌坊式門樓之上,配之以亭式文昌樓,頗具匠心,使古廟風貌上更加崇麗軒昂,端莊肅穆。
進入廟門,前棟是戲台,斗拱結構,三層。下層為進入中棟敞殿、後棟正殿之通道。中層為古戲台,以八根通頂大木柱和台前沿兩根略高於台面、上端刻有石獅的八棱紅石柱為支柱,紅石柱礎。戲台台面約40平方米。貫穿台面的六根黑漆圓木柱正面,各刻有金字楹聯。台前兩柱為“萬古文章歸一曲,千秋事業盡三觴”,中間兩柱為“古道本無文何境以文為戲耍,世情都是戲不妨將戲暢文機”,後兩柱為“不藉丹青作圖畫,居然聲色意古今”。三副楹聯對仗工整,含意蓄雋博大,儼然大家風範,頗見功力,現已為《贛州市志》、《水東鎮志》收載。
古廟內的排水系統,據傳是採用勘輿術中防止風水“直衝”的九曲迴環溝。此溝高低錯落,明暗交替,歷經數百年,至今依然通暢,有時多日連降暴雨,但左廂房第三、四間內的明天井和戲台前的明水溝從未見有積水,紅條石覆蓋的暗天井也從未發現有水和穢氣溢出。就連古廟周邊也不見有大量排水,其中機巧令人稱奇。
古廟大門前,有一條與門墩等寬的卵石路,筆直延伸至大門相距約30米的方形放生池。卵石路左邊是塊方整的四季寸草不生的土坪,整體上與卵石路自然構成廟前大坪。卵石路中段,有一以卵石拼成的圓形“八卦兩儀圖”,周邊以卵石拼成碎花圖案,經後人辨認乃為禾花。因此,有人揣測,八卦兩儀圖乃道教之微,禾花之實為穀米,民食之以養命正所謂民以食為天。以此演繹,禾花即為天花,影射此廟為道教天花宮也。此說是否有牽強附會之嫌待考。此外,文昌樓下有隱喻“文房四寶“象徵物一說,即廟門前一旗桿(已不存)為筆;方形放生池為硯;靠著放生池邊的長條形卵石路為墨;卵石路邊那塊方形的土坪理所當然就為紙了。此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似也讓人難以定論。然而那塊被喻為紙的土坪,為何四季寸草不生,倒是值得有心人一考。
古廟門外,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廟右角和斜對面的兩棵百年古榕樹,根葉相交,宛如一對孿生姐妹。兩樹均高五六丈,樹身本四圍,曲乾虬枝,綠葉婆娑,亭亭如蓋,蔽地數畝。難得樹下一口池塘,水若明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