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本具有巨觀視野的大作,把語言的演化與利他主義、互利共生等文化社會層面相聯繫,對生物學、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界而言,都是開創性的新見解。本書先從動物的溝通開始,概述一般生物的聲音溝通及靈長類的手勢溝通,並強調合作的重要性。然後分別以個體演化和群體演化,來探討語言的發展與成形。
作者認為:當某個社群發展了具備請求功能的句法後,隨著人類產生了不同的溝通需求,為了因應告知、分享這兩種新的溝通功能,就會漸漸再發展出更複雜的句法來。作者不僅研究人類的近親黑猩猩,也觀察兒童的語言學習,並論及家庭手語(home sign)如何像一般的口說語言,經歷約定俗成的過程。作者根據實證發現,推論人類今日的語言溝通,始於手勢溝通。
作者介紹
麥可·托馬塞洛(1950—,Michael Tomasello)美國發展心理學家,擔任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兼任沃爾夫岡克勒靈長類研究中心(Wolfgang Kohler Primate Research Cerlter)主任。心理學出身的托馬塞洛,跨足語言學及生物演化等研究領域。主要從發展、比較、文化的角度來探究社會認知、社會學習、人類和類人猿的溝通/語言等議題。並著重研究兒童如何通過習得語言,成為文化團體的一分子。同時還致力於研究與人類最接近的靈長動物黑猩猩,以探究人類語言群體演化發展的起源。
作品目錄
總序譯序 麥可·托馬塞洛《人類溝通的起源》中文版序
尋找語言起始的源頭
系列前言
前言與謝詞
第一章 著眼於基礎結構
第二章 靈長類有意的溝通
2.1 聲音的呈現
2.2 手勢信號
2.2.1 兩種手勢
2.2.2 注意到對方在關注什麼
2.2.3 小結
2.3 與人類溝通
2.3.1 以手指物及其他命令
2.3.2 理解以手指物的功能
2.3.3 小結
2.4 猿類溝通的意圖
2.4.1 理解有意的行動
2.4.2 猿類手勢如何運作
2.5 結論
第三章 人類的合作溝通
3.1 以手指物及比劃示意
3.1.1 以手指物
3.1.2 圖像手勢(比劃示意)
3.1.3 小結
3.2 合作模式
3.2.1 認知技能:製造共同基礎
3.2.2 社會動機:協助與分享
3.2.3 彼此對幫助及合作推理的期待
3.2.4 小結
3.3 溝通慣例
3.3.1 語言溝通與共享的意圖基礎
3.3.2 慣例是共享的溝通機制
3.3.3 小結
3.4 結論
第四章 個體演化發展的起源
4.1 兒童的以手指物
4.1.1 兒童以手指物的情境
4.1.2 溝通動機
4.1.3 指涉意圖
4.1.4 共同基礎
4.1.5 彼此對幫助及合作推理的期待
4.1.6 小結
4.2 兒童以手指物的來源
4.2.1 三個月大的嬰兒為什麼不會指?
4.2.2 兩階段的九月革命
4.2.3 小結
4.3 早期的比劃示意
4.3.1 慣例的和圖像的手勢
4.3.2 圖像手勢、偽裝和語言
4.4 共享意圖與早期語言
4.4.1 習得語言慣例
4.4.2 使用語言慣例
4.4.3 小結
4.5 結論
第五章 群體演化發展的起源
5.1 互助合作的出現
5.1.1 黑猩猩的團體活動
5.1.2 人類的合作活動
5.1.3 小結
5.2 合作溝通的出現
5.2.1 互利共生的合作與提供協助
5.2.2 間接互惠及告知以提供協助
5.2.3 文化團體選擇與分享態度
5.2.4 小結
5.3 慣例溝通的出現
5.3.1 趨於任意
5.3.2 轉成聲音模式
5.3.3 小結
5.4 結論
第六章 語法方面
6.1 請求的語法
6.1.1 類人猿的手勢串
6.1.2 類人猿和人類溝通所用的“語言”
6.1.3 使用家庭手語的聽障兒童
6.1.4 兒童最早的語言
6.1.5 小結
6.2 告知的語法
6.2.1 慣例的句法機制
6.2.2 尼加拉瓜手語
6.2.3 會說話兒童的早期語法
6.2.4 小結
6.3 分享及敘事的語法
6.3.1 言談與敘事
6.3.2 複合句型
6.3.3 合乎語法就是合乎常態
6.3.4 小結
6.4 句型的約定俗成
6.4.1 句型結構
6.4.2 語言創造和變遷
6.4.3 普遍語法和語言差異
6.4.4 小結
6.5 結論
第七章 從猿類手勢到人類語言
7.1 論點的摘要
7.2 假說與問題
7.3 語言作為共享的意圖
參考書目
作者索引
主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