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弱點全集[人性的弱點全集卡耐基]

社交技巧是第一生產力!人際關係學大師教你如何“一語勝千言”!

溝通時代已經到來,掌握全方位的溝通技巧和社交方法是每個人的必修課!

《人性的弱點全集》完整全譯本精美面世

圖書賣點

1、本書告訴你如何贏得朋友並有效地影響他人的技巧

2、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的經典代表作,暢銷多年,影響深遠

3、完整全譯本精美面世,值得收藏

作者介紹

戴爾 · 卡耐基(1888—1955),二十世紀的成功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作為精通心理學和人際關係學的著名演講家,他畢生致力於人性問題的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戴爾·卡耐基的經典勵志傑作。卡耐基用豐富的事例、嚴謹的邏輯、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從不同方面,對與人相處的基本技巧、平安快樂的要訣、如何使人喜歡你、如何贏得他人的贊同、如何更好地說服他人、讓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樂等處世智慧,進行了指向性、實用性極強的論述。

媒體推薦

由卡耐基開創並倡導的個人成功學,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有志青年邁向成功的階梯。通過他的傳播和教導,無數人明白了積極生活的意義,並由此改變了他們的命運。

——約翰·甘迺迪(美國第35任總統)

除了自由女神,卡耐基就是美國的象徵。

——《紐約時報》

我從八歲就開始讀卡耐基先生的著作,現在的年輕人,你越早讀卡耐基的作品,你的人生就越早獲得啟發。

——沃倫·巴菲特(著名投資商)

編輯推薦

卓然於眾的捷徑 創造奇蹟的法則

剖析自己的弱點,學習他人的優點=成功之路

章節目錄

01 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

01不招惹蜂巢才能採到蜜

02 人際交往秘笈

03 強者四海皆為我,弱者寸步也難行

02贏得他人喜愛的六種方式

01 讓自己受大眾喜愛的秘密

02 怎樣給別人留下良好印象

03 將別人的名字牢記在心

04 你是個健談的人嗎?

05 如何讓他人感興趣

06 讓大家都喜歡你

03 如何讓他人贊同你

01 爭辯毫無用處

02 避免他人對你充滿敵意

03 當即承認錯誤

04 投其所好

05 蘇格拉底的秘密

06 正確應對他人的抱怨

07 讓對方順利合作的方式

08 如何創造奇蹟

09 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10 人們無法拒絕這樣的請求

11 電影電視皆如法炮製

12 束手無策時,請使用撒手鐧

04 如何說服他人,成為領導者

01 委婉指出別人的缺點

02 批評的尺度

03 先做自我檢討

04 沒有人喜歡被人役使

05 保留對方的面子

06 勉勵他人,使之到達成功的彼岸

07 用讚譽來振奮他人

08 鼓勵更容易使對方改變自己

09 讓別人願意為你效勞

05 由一封信創造的奇蹟

06 幸福家庭生活的七大要點

01 這樣做就等於在埋葬婚姻

02 別給愛情上枷鎖

03 請不要相互埋怨

04 學會欣賞對方

05 女人眼中重要的事情

06 要注意這一點

07 不要做婚姻中的“文盲”

內容試讀

01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技巧

02不招惹蜂巢才能採到蜜

一場史無前例的全城追捕在紐約進入了白熱化階段,時間是1931年5月7日。警方布下天羅地網,盡人皆知的“雙槍”克羅利最終被圍困在了西區大街的情人住處。

一百多名警察將克羅利藏身的頂樓團團圍住。他們將屋頂打破,並開始使用催淚彈——警察想把這個“弒警殺人犯”熏出來。與此同時,該樓房的四周建築上都布滿了狙擊手,架起了機關槍,目標直指克羅利。手槍和機關槍的密集交火聲打破了這個紐約小區的寧靜。雙方對峙了長達一個小時之久。

克羅利躲在一個厚沙發後面,不停地向警察開槍射擊。成千上萬的紐約市民目睹了這場槍戰,大家群情激奮。這種類似於電影中的誇張場面在紐約歷史上前所未有。

最終,克羅利被捕,紐約警察局長穆魯尼發表公開講話,將克羅利定性為紐約有史以來最危險的罪犯之一。“他殺人不眨眼。”警察局長這樣說道。

而“雙槍”克羅利又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呢? 在警察向公寓開火的時候,他寫了一封信:“致相關人士”,而寫信時他已經負傷,信紙上留下了斑斑血跡。

在信中克羅利這樣寫道:“我看似兇殘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疲憊的心。雖然疲憊,但很善良,我不會傷害任何人。”

讓我們回顧一下克羅利不久前做的事情。

當時,克羅利和女友把車停在了長島的鄉間小路上,他們在車裡親熱。這時一位警官走過來,對他說:“請出示你的駕照。”

克羅利一言不發,突然拔出手槍連開數槍,警官倒在了血泊之中。克羅利下了車,拔出了對方身上的配槍,又在警官身上補了一槍。這就是那個聲稱自己“雖然疲憊,但很善良,不會傷害任何人”的殺人犯。

克羅利最終被判處電椅死刑。在被押送至興格監獄的那一刻,他是否為自己以前的行為後悔過呢?沒有,他仍然在為自己開脫:“這就是我自衛的下場。”

請注意,“雙槍”克羅利竟然對自己的殘酷暴行毫無愧疚之心,這是整個事件的重點。

這是極少數的特例嗎?不是的。我們再來看看下面的例子:

“我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時光都奉獻給了別人,讓他們衣食無憂,而我得到了什麼回報?只有罵名,還要在被追捕中惶惶不可終日。”

這話是誰說的?阿爾·卡彭,就是那個在芝加哥橫行霸道的黑幫頭目、全民公敵。他毫無羞愧之心,卻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在造福大眾,人們不僅誤解了他,還虧欠他許多東西。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達奇·舒爾茨命喪紐瓦克的黑幫火併之前是如何評價自己的。這個紐約的“過街老鼠”,在接受採訪時稱自己為社會恩人——問題的關鍵是,他內心是真的這么認為的。

我和興格監獄的典獄長路易斯·勞斯通了很長時間的書信,就這個問題專門進行過討論。

路易斯·勞斯在信中這樣說:“興格監獄的罪犯很少有人承認自己是壞人。他們和你我在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樣的,有著共通的人性,所以他們給自己所犯的錯誤和行為找各種各樣的藉口。他們會向你解釋為什麼要去撬保險箱,為什麼會開槍。他們總是試圖為自己的犯罪行為尋求一個恰當而合理的理由,不管這理由是不是真能站得住腳,他們都堅信自己不應該被關進監獄。”

大家不妨想一想:如果連阿爾·卡彭、“雙槍”克羅利、達奇·舒爾茨,以及其他關在監獄裡的罪犯都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什麼,那么,你我身邊的人是不是更加如此呢?

商業大亨、連鎖百貨商場的創始人約翰·沃納梅克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很久以前我就懂得:抱怨是一種十分愚蠢的行為。克服自己身上的種種缺點就已經夠我忙的了,我哪裡還有時間和精力去抱怨上帝為何不把天賦平均分給每個人呢?”

沃納梅克很早以前就悟到的真理,我卻摸索了幾十年——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不管人們犯下多么嚴重的錯誤,都不會責備自己。

在這裡批評是沒有用處的,它反而會激起對方的牴觸心理,讓人急於辯白;批評也是危險的,它傷害了別人的自尊,甚至會讓人萌生恨意。

著名心理學家B.F.斯金納在科學實驗中就發現獎勵比懲罰更加有效——得到獎勵的動物會比受到懲罰的動物學習得更快,學習的效果也更加顯著。後來他又進一步證明,這個結論其實同樣適用於人類。批評能夠帶來的並不是改變,而是怨恨。

心理學家漢斯·塞利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對別人的肯定有多渴望,對別人的責備就有多恐懼。”

責備、批評所引發的怨恨不僅於事無補,更嚴重的後果是它會打擊家人、朋友和員工的積極性。

喬治·約翰斯頓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家工程公司負責安全管理。確保公司員工在工地上戴好安全帽是他的重要職責之一。當他視察工地時,一旦發現有不戴安全帽的員工,喬治的第一反應是搬出相關規定,並勒令對方服從。員工們雖然表面上不說什麼,並“順從”地戴上安全帽,但只要喬治一走,大家就會立即把帽子摘掉。

後來,喬治·約翰斯頓決定換一種方式來處理這件事——當他再發現不戴安全帽的員工時,會很和藹地詢問他們:是不是帽子的尺寸不合適?是不是戴起來不舒服?接著,就提醒大家:安全帽是保障他們安全的,建議他們戴上帽子。

不出所料,喬治工作方式的改變使得員工的牴觸情緒大大降低,不戴安全帽的現象也明顯減少。

古往今來,類似的案例數不勝數,事實一次次地向我們證明:批評是徒勞無益的。

西奧多·羅斯福和塔夫脫總統之間有過一次著名的爭論,正是那次爭論最終導致共和黨內部發生分裂,伍德羅·威爾遜趁機當上美國總統,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改變了歷史的走向。現在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次爭論。

在西奧多·羅斯福的支持下,塔夫脫於1908年當選美國總統。老羅斯福隨後就前往非洲度假去了。他在報紙上看到了塔夫脫的種種施政方針,內心十分不滿,在回到美國後,羅斯福內心的不滿終於爆發了。他公開抨擊塔夫脫的保守主義政策,親自參加角逐第三任總統的職位,並為此組建了公麋黨。共和黨經過這么一折騰元氣大傷,在隨後的選舉中,共和黨遭到了成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僅得到了佛蒙特和猶他兩個州的選票。

西奧多·羅斯福歸咎於塔夫脫,而塔夫脫絲毫沒有內疚感,他公開發表講話:“如果可以重來一次的話,我還會做出同樣的決策。”

羅斯福和塔夫脫兩個人究竟誰對誰錯呢?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其實這也無關緊要。整個事件的重點是,西奧多·羅斯福的嚴厲指責並沒有讓塔夫脫承認自己犯了錯誤,反而激起對方的反抗,塔夫脫一次次地辯白並重申:“我不認為自己哪兒做錯了。”

20世紀初期的蒂波特山油田醜聞也值得我們反思。當時這一事件令所有的媒體炸了鍋,並引發了巨大轟動——在美國歷史上,這樣的政治醜聞史無前例。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時,美國的內政部長艾伯特·福爾效力於哈定總統內閣,並負責埃爾克山和蒂波特山的油田開採招標,而開採出來的石油計畫預留給海軍使用。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內政部長根本沒有進行公開招標,而是直接把這項工作外包給了自己的朋友——愛德華·多希尼。多希尼投桃報李,“借給”了福爾十萬美元。

接下來的事情更讓人震驚:福爾蠻橫地命令海軍陸戰隊直接開進油田,暴力驅趕附近的石油開採商。在被槍炮脅迫下放棄開採的商人們將福爾告上了法庭,蒂波特山醜聞由此大白於天下。一時間民眾譁然,福爾最終鋃鐺入獄,而哈定政府和共和黨的公信力和聲譽也因此一落千丈。

福爾作為此事件的“始作俑者”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譴責。那么他對此悔悟了嗎? 完全沒有!

後來赫伯特·胡佛在公開演講中暗示,當時的哈定總統被自己的朋友背叛,最終鬱鬱寡歡,含恨離世。而福爾的妻子聞聽此言暴跳如雷,她揮著拳頭哭喊:“誰說福爾背叛了哈定? 胡說八道! 我丈夫從來沒有背叛過任何人。即使有成噸的黃金放在他面前,他都不為所動。他是被人背叛的那個,他才是受害者,而你們卻把他釘上了十字架!”

大家都看到了——這就是人性。作惡者會怪罪所有的人,卻從不悔過。

而其實世人都是這樣的。當你再因為和別人爭執,指責的話語即將脫口而出的時候,不妨三思而行,你可以想一想阿爾·卡彭、“雙槍”克羅利和艾伯特·福爾。對別人的指責其實如同迴旋鏢,最終會傷及自身。被你批評或指責的人或是為自己辯護,並以同樣的指責進行回擊;或是像塔夫脫一樣進行無辜地辯解:“我不認為自己哪兒做錯了”。

1865年4月15日清晨,亞伯拉罕·林肯躺在一家廉價公寓的床上,奄奄一息。而公寓對面就是福特劇院——約翰·沃克斯·布斯在那裡槍擊了林肯。林肯在破舊的床鋪上斜臥著,一盞破舊的煤油燈發出慘澹的昏黃燈光。

在林肯彌留之際,美國戰爭部長斯坦頓無比痛惜地說:“他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領袖。”

平民總統林肯是如何贏得廣大民眾愛戴的? 我曾花了整整10年的時間專門研究他,並用3年時間寫成了《你所不知道的林肯》(Lincoln the Unknown)一書。

在研究林肯生平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了他為人處世的方式和技巧。林肯也曾經以批評為武器,年少輕狂的他不僅批評別人,還在書信和詩歌中對別人大肆譏諷。更過分的是,他還故意把這些信放在人們的必經之路上,曾有一封信令對方記恨了他一生。

林肯後來搬到了伊利諾州的斯普林菲爾德,並成了一名執業律師。他經常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公開抨擊對手,結果差點因此而送命。

1842年秋天,林肯寫了一封匿名信投遞給斯普林菲爾德日報,嘲諷自負又好鬥的當地政客詹姆斯·謝爾茲。文章一經發表,謝爾茲成為了全城的笑柄。他羞憤交加,找到林肯要求進行決鬥。林肯根本不願比武,他也不擅長比武,但為了面子只得硬著頭皮答應了。

謝爾茲和林肯按照事先的約定來到密西西比河畔,在岸堤上對峙。雙方都做好了拚死一博的準備,但實際上,林肯的實力明顯不如謝爾茲。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兩人各自的支持者及時趕到,阻止了慘劇的發生。林肯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

這次慘痛的教訓使林肯學到了為人處世最寶貴的一課。從那之後,他的文章里再也沒有出現過侮辱人的字眼。實際上,在那之後他幾乎從未批評過任何人任何事。

在美國南北方內戰期間,林肯輪番更換波托馬克軍團的首領——麥克萊倫、波普、伯恩賽德、胡克、米德,結果卻是北方軍節節敗退。北方的民眾都在指責這些軍事將領無能,而林肯卻始終堅持“不以惡待人”的原則,保持沉默。

他的座右銘之一是“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被人論斷”。

而當他的妻子與身邊的工作人員尖刻地指責南方叛軍時,林肯說:“不要苛責他們。如果我們在那樣的處境,也會做出同樣的事情。”

如果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有資格抱怨的話,那他一定是林肯——看完下面的故事,你一定會同意我的說法。

1863年7月1日,葛底斯堡戰役正式打響。第二天晚上,羅伯特·李將軍的部隊在傾盆大雨之中向南潰敗,一直退到波托馬克,結果被暴漲的波托馬克河水擋住了去路。南方軍陷入前有大河,後有追擊部隊的絕境。林肯知道良機不可錯過,立刻發電報命令米德將軍無需通過軍事會議馬上出兵,同時特地派人給米德將軍送去口信:軍機不可延誤,火速採取行動。

萬萬沒想到的是,米德將軍對林肯的命令猶豫不決,他召開了軍事會議,並為自己找了各種理由拒不出兵攻擊。在此期間,波托馬克河水位下降了,李將軍帶領南方軍趁機南逃。

林肯聽到這個訊息暴跳如雷。“這意味著什麼!”他衝著自己的兒子咆哮,“他們就在我們眼皮底下,我們只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取得完全的勝利!但我作為美國總統卻指揮不動這支部隊!如果當時我在那兒,我早就親自上陣了!”

在極度地失望和憤怒中,林肯給米德將軍寫了一封信。那時候的林肯為人克制,言辭謹慎,這封信中對米德的指責於他而言已算是嚴厲的了。

親愛的米德將軍: .

我覺得你對於李的最終逃脫所引發的嚴重後果一無所知。他本已成了“瓮中之鱉”,勝利就在眼前,如果將其擊潰,內戰早已結束。而現在,戰爭被無限期地延長了。

在形勢極為有利的情況下,你都不能擊敗對方,那面對已成功逃脫至大河以南的敵軍,你又怎么能夠以三分之二的兵力戰勝對方?我對你的作戰能力已經完全喪失信任。天賜良機被你白白地錯過,我對此極其失望。

米德將軍讀到這封信會有什麼感想和反應呢?

實際上,米德從來沒有讀到過這封信——因為林肯根本沒有把信寄出去。在他逝世以後,人們在他的遺作中發現了這封信。

為什麼林肯沒有寄出這封信呢?我在構想,他寫完信後沉思了一會兒,對自己說:“也許我不應該如此輕率。我在總統府對米德發號施令當然很容易,但假設我像米德一樣身在前線,耳聞目睹著許多家庭破滅 和血流成河,可能自己也不會急於出兵;假設我像米德一樣內斂,可能也會在這個問題上猶豫不決。事已至此,再寄出這封信,自己的不滿是發泄了,但米德一定會為自己辯白,甚至質疑我。這樣會引發雙方不愉快,同時損害他作為前方指揮官的威信,甚至有可能逼得他憤而辭職。”

或許我的推測是對的,因為林肯最終沒有把信寄出。過往的經歷和經驗提醒他:指責和批評是徒勞無益的,於事無補。

西奧多·羅斯福曾經說過,在他擔任美國總統期間,一旦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他總會凝視辦公桌上方的林肯畫像,思考“如果林肯面臨同樣的處境和問題,他會如何解決這個難題”。

如果我們因為一些事情也想教訓對方,那不妨先拿出五美元的紙幣,仔細看一下上邊的林肯頭像,然後問自己:“林肯會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

大作家馬克·吐溫也經常亂發脾氣,經常在給別人的信中寫下尖酸刻薄的話。對於一個曾經招惹他的人,馬克·吐溫這樣寫道:“你趕緊去申請死亡許可證吧。你要是再敢說話,許可證就能派上用場了。”

他還曾寫信給一位編輯,抱怨校對竟敢“改我的標點和拼寫”,並直接下命令“照著我的原稿把這件事解決,一定要讓那個校對的建議爛在他那糨糊一樣的腦子裡”。

發泄之後,馬克·吐溫的心情好多了,但實際上,這些信對方沒有收到——他的妻子偷偷把信藏了起來,根本就不曾寄出去。

你是不是也想過要教訓甚至改變別人呢? 我非常支持你。但有一個前提:你為什麼不先從教訓或改變自己開始呢? 坦率地說,改變自己遠比改變別人令你受益更多,而且風險更小。

想當年我年少輕狂,曾經唐突地給美國文壇泰斗理察·哈丁·戴維斯寫過一封信,現在看來這是十分愚蠢的行為。

當時,我正給一家雜誌寫介紹作家的相關文章,希望戴維斯能談一下他的寫作方法。在那之前我剛剛收到一封別人的信,結尾是一句“根據口述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我並不十分理解這句話的背景和含義,但被這句話深深折服,出於給戴維斯留下深刻印象的目的,我照貓畫虎,在信末抄下了這句“根據口述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戴維斯把我的信原封不動地寄了回來,並在信尾寫上一句“您的態度之惡劣,嘆為觀止,登峰造極”。必須承認,我把事情搞砸了,應該自食其果,但人性的弱點令我感到憤怒。

十年以後我讀到了戴維斯離世的訃告,而他在信尾的那句話給我帶來的挫敗感好像就在昨天一樣。

如果你想徹底激怒對方,只需要以激烈的批評作為武器或者說“道具”;即使你的批評事出在因,合情合理,但對方仍很可能會記恨終生。

請你一定牢記一點——人並非百分之百的理性動物,他們很大程 度上是受情感驅使的,並被偏見所支配,而傲慢與虛榮正是他們言行的動力之源。

英國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托馬斯·哈代赫赫有名,但他卻因為別人的指責而中止自己的文學創作;而著名詩人托馬斯·查特頓面對別人尖酸刻薄的批評,竟然自殺了。

班傑明·富蘭克林年輕時不善言談,而中年以後卻圓滑世故,他因為待人接物十分得體而出任美國駐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訣到底是什麼?富蘭克林這樣回答:“從不出口傷人”“對每個人都稱讚有加”。

批評、指責和抱怨是一個庸才與生俱來的“天賦”,而理解和寬容卻是對人品和自律能力的極大考驗。

卡菜爾曾經這樣說過:“偉人的真正偉大之處,是從他對待小人的態度中看出來的。”

鮑勃·胡佛是一名經驗豐富的試飛員,在各種飛行表演中他是必到的“常客”。在一次飛行表演以後,胡佛按慣例從聖地亞哥飛回洛杉磯,結果出現了意外情況:在三百英尺的高空,飛機的兩個發動機忽然同時停止運轉。胡佛急中生智,最終憑藉著高超的技巧將飛機成功迫降。雖然這次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他駕駛的飛機卻因此徹底報廢。

飛機安全著陸以後,胡佛立即去查看飛機的燃料——不出他所料,這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飛機燃料是汽油,結果卻誤加了噴氣式發動機的燃料。

胡佛立刻找來了當初負責加油的機修工。這位機修工年紀輕輕,他正在為自己鑄成大錯而害怕得瑟瑟發抖,痛悔的眼淚流在他的臉上——要知道,由於他的失誤,一架造價高昂的飛機被徹底摧毀,還有三個人差點丟掉性命。

當時胡佛的惱怒程度可想而知。機修工在等待著這位處事嚴謹的資深飛行員把他罵得狗血淋頭,但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胡佛並沒有責怪他,甚至連一句批評都沒有。

胡佛把機修工叫到跟前,拍著他的肩膀說:

“我相信你以後再也不會這么做了,你明天來為我的那架F-51提供加油服務吧。”

毫無疑問,每一位家長都會批評自己的孩子。你也許覺得我會勸你“別這么做”,但我在這裡只提一個小建議——在批評孩子之前,請先讀一讀這篇《爸爸忘記了》。它先後刊載於《人類家園》《讀者文摘》,我獲得作者許可,將它摘錄在我的這本書中。

這篇文章以其誠摯的情感,引發千萬讀者的共鳴,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之作,多次重刊。作者W.利文斯頓·拉尼德這樣寫道:“在全國各地的報紙上,在上百種期刊雜誌中,文章被譯成各國文字刊載;在許多學校、教堂和公開講座中,人們無數次地提到這篇文章;在廣播電台里,在各學校的校刊中,這篇文章被一次次地重溫。事實證明:簡單的文章也是可以打動人心的——我相信自己的這篇文章做到了。”

爸爸忘記了

W.利文斯頓·拉尼德

我的孩子:我想對你說,在爸爸寫下這些話時,你睡得正香甜。你的小手正放在臉蛋下面,而彎曲的金髮被汗水濡濕,緊貼著額頭。我偷偷地走進你的房間。剛才我在書房裡讀報時,強烈的懊悔折磨著我的內心。所以,現在我歉疚地來到你的床邊。

孩子,下面的這些事情一直在我心頭揮之不去:我以前經常對你亂發脾氣,你不好好地洗臉,我罵了你;你不把自己的鞋子擦乾淨,我又教訓你;你把自己的玩具亂丟,我對你大聲訓斥。

吃早飯時我也總是看著不順眼,經常挑你的毛病——你把飯湯灑了,你吃得太快,你把自己的胳膊肘放在了桌子上,你麵包上的黃油抹得太多……你去玩的時候我正要出門趕火車,這時你懂事地轉過身來,揮著小手對我喊:“爸爸再見!”而我呢?卻緊皺著眉頭,以這句話回答你:“別駝背!”

下午又是這樣。在回家的途中,我總是審視著你——你正蹲在地上彈玻璃球,襪子都磨破了。我生氣地把你拽回家,讓你在自己的小夥伴面前丟臉。“你知不知道襪子很貴!等你自己賺錢養家的時候你就知道珍惜了!”你聽聽,我的孩子,這難道是一個當父親的人應該說的話嗎?

我的孩子,你還記得嗎?後來我在書房裡看報紙,你怯生生地走過來,有一點點傷心。我望了你一眼,很不耐煩。你就那樣在門口猶疑不決地站著,而我卻厲聲問道:“又有什麼事?”

你什麼話都沒說,像一陣風似的跑過來,抱住了我的脖子,親了親我。你那靈巧的小胳膊摟著我,濃濃的親情愛意像花朵一樣在你的心中盛開,連我的冷酷和漠視都沒有令它枯萎。你轉身跑掉了,我聽到了你啪嗒啪嗒跑上樓的聲音。

我的孩子,就在那一刻,報紙從我手縫中滑落,我的內心充滿厭惡和驚懼——我什麼時候變成了這樣的人呢? 對一個小男孩兒,我的親生骨肉吹毛求疵、任意斥責——請原諒爸爸,我的孩子,我並不是不愛你,我只是對你抱有太多、太高的期待,結果總是用大人的標準衡量你。

你要知道,我的孩子,你的個性中有那么多的優點,那么美好,又那么真誠。你從外面跑進來親我,來同我道晚安,一顆幼小的心靈好像黎明時點亮大地的陽光。今天晚上,其他任何的事情都不再重要,我悄悄地跪在了你的床邊,心中充滿愧疚。

我很清楚自己的懺悔於事無補,我也知道你或許還不懂得這些話的具體含義,但是我已經下定決心:從明天開始,要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我的孩子,我要成為你最好的朋友,你哭泣的時候,我陪你難過,你大笑的時候,我陪你快樂。當不耐煩的言語再次涌到嘴邊時,我會閉緊自己的雙唇,反覆提醒自己:“他還只是一個孩子!”

我很愧疚這么多年來一直把你當作大人來看待。而現在,我仔細地端詳著你,看著你睏倦地蜷伏在自己的小床上,這一刻我才真真切切地意識到:你還那么幼小。好像就在昨天,你還躺在媽媽的懷裡,依偎著她的臂膀。而我呢?對你的要求實在是太多了,太多了……

現在,就讓我們以理解、寬容代替指責、批評,設身處地去想一想對方為什麼會如此——這比簡單的批評抱怨要有益得多,也有趣得多。同情和善意將會由此在心底萌生。“你了解一切,就能夠寬恕一切。”

詹森博士曾經說過:“未到末日的時候,主耶和華不想審判世人。”

好好地想一想,你我又有什麼資格去武斷地評判他人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