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亞伯龍類群是1985年由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邦納帕提和諾瓦斯發現並命名的,這個類群中包括食肉牛龍、亞伯龍、奧卡龍、奇跗龍、馬宗格厚頭龍和印度龍等。這一類群的成員的顱骨完全不同於過去所發現的任何恐龍類型,並且具有陡峭的短口鼻部,雙眼上方有加厚的骨或角。亞伯龍類群大多為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亞伯龍類群是1985年由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邦納帕提和諾瓦斯發現並命名的,這個類群中包括食肉牛龍、亞伯龍、奧卡龍、奇跗龍、馬宗格厚頭龍和印度龍等。 這一類群的成員的顱骨完全不同於過去所發現的任何恐龍類型,並且具有陡峭的短口鼻部,雙眼上方有加厚的骨或角。 亞伯龍類群大多為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亞伯龍類群是1985年由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邦納帕提和諾瓦斯發現並命名的,這個類群中包括食肉牛龍、亞伯龍、奧卡龍、奇跗龍、馬宗格厚頭龍和印度龍等。這一類群的成員的顱骨完全不同於過去所發現的任何恐龍類型,並且具有陡峭的短口鼻部,雙眼上方有加厚的骨或角。亞伯龍類群大多為大型的肉食性恐龍。
亞伯達爪龍(學名:Albertonykus)意為“亞伯達省的爪”,外形與鳥相似——有細細的腿、鉗形的頜、粗短的臂和巨大的爪子。生活在距今約7000萬年前。
敘述 發現歷史 分類 科學分類亞伯達龍的頭骨較大,有1米長。 所有暴龍科,包括亞伯達龍在內,都有相似的外觀。 libratus)都是在亞伯達龍亞科之中。
基本信息 詳細敘述 恐龍特徵 恐龍分類 群居特性離龍類是種半水生雙弓類爬行動物,生存時期從晚三疊紀或中侏儸紀,到晚始新世或晚漸新世。離龍目已在北美、歐洲、亞洲等地發現。
描述 特徵 化石紀錄 演化 科學分類暴龍(學名:Tyrannosaurus)又名霸王龍,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模式種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
詞源 體徵 分類 古生物學 發現與命名三角龍屬(屬名:Triceratops)亦稱三觭龍,是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一屬,是種草食性恐龍,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
簡介 敘述 分類 發現與種 古生物學鴨嘴龍類,副櫛龍是二足恐龍,但可以轉換成四足行走。副櫛龍可能在尋找食物時... Walker爵士為名。儘管在亞伯達省發現了副櫛龍的第一個標本,但它們...櫛龍頭顱骨被發現:其中一個發現於亞伯達省(沃克氏副櫛龍)、兩個發現...
敘述 分類 發現與命名 種 古生態學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
基本資料 動物定義 科屬分類 種系分類 物種起源似鴕龍(屬名:Struthiomimus)是種類似鴕鳥的長腿恐龍,屬於獸腳亞目似鳥龍下目,它們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加拿大亞伯達省,約7600萬到7000萬年前。
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生活習性 棲息環境副櫛龍(屬名:Parasaurolophus)又名副龍櫛龍,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的一屬,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北美洲,約7,600萬年到7,3...
分布範圍 該科種類 形態特徵 物種學史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