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洲

井洲

汫洲鎮地處粵東沿海,位於三百門港西側,東經116°80',北緯23°37',總面積42.6平方公里,下轄8個街道辦事處。

行政區劃

汫洲鎮8個街道辦事處,分別是汫平,汫和,汫東,汫西,汫南,汫北,港西,東風。5個村民委員會,分別是東灶,下園,山家,湖水,西峽。

特產

井洲 井洲

汫洲鎮盛產牡蠣(俗稱:"大蚝"),素有"大蚝之鄉"的美稱。該鎮出產的大蚝肥大鮮美,深受人們喜愛,暢銷粵東各大城市和港、台地區。該鎮主要海產品還有對蝦、青蟹、珠蚶、薄殼、石斑、鱸魚、魽魚、金鯧等。是粵東和閩南地區主要的水產貝類集散地。

永福寺

廣東潮州饒平縣汫洲鎮永福寺,創於宋(960—1279),移址重建於1991年至2001年,由釋光輝住持募資投放3500萬元巨款所振興。1993年獲縣宗教局登記開放。宏偉壯觀,殿堂齊全,金碧輝煌,墨寶薈萃,成為潮汕大寺院之一,系三百門港區一大旅遊點。 寺創自宋,從對岸海山島隆福寺分香火而建。原處於瀛洲島(今汫洲鎮)西南,為一廳二房,僅約400平方米。清乾隆年間(1736—1795),由鄉民集資擴建,增至約1500平方米,分前座、大殿、後花園、兩側通廊,前座供協天上帝,大殿供釋迦牟尼佛、兩旁阿難、迦葉尊者,十八羅漢分列兩排。又有地藏閣、觀音閣、僧舍。

井洲 井洲

光緒年間(1875—1908)重修。清末,抗戰時兩次舉辦水陸道場。1937年,寺兼作饒平縣第5區中心國民國小,佛事如故。1950年起,繼續作國小,後改為汫洲鎮中心國小,至“文革”動亂時寺院被全部改建為校舍。 1976年“文革”結束,極左政策也結束,萬物復甦。汫洲耆老,多次請靈山寺釋光輝法師前來主持復建。經各級領導部門同意,上報省宗教局,於1991年3月27日批准易地復建古剎。 從1991年9月奠基,至2001年10月,歷經十載,寺院大多數工程告竣。 這座叢林式的大規模寺院,以全新之貌,聳立在虎頭山南麓上,分外壯觀,引人矚目。它坐北向南,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逾萬平方米,總投資3500萬元。它成為潮汕最大的寺院之一,為潮州三百門港區添一大型旅遊點,促進當地兩個文明建設。

特色

汫洲鎮海洋資源豐富,海岸線全長10.5公里,灘涂水面5萬畝,海淡水養殖面積26285畝。位於該鎮東南部的澄饒聯圍,圍內有魚蝦蟹池10239畝,網箱養殖1萬個,隨著埭內納潮功能的完善,可增加網箱6000-7000個。汫洲鎮鄉鎮企業發展迅猛,現有工業小區三個,各種服務設施配套齊全。全鎮有企業993家,主要有服裝、紙塑、電子、食品和工藝蠟燭等行業。

井洲 井洲

可開發、合作項目:一、可利用當地水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水產品加工業;二、可利用澄饒聯圍圍內優良的自然環境和巨大的開發潛力發展"三高"海水養殖業;三、可利用該鎮在粵東和閩南地區主要的水產貝類集散地優勢,合作開發集市交易、產品冷凍和辦公管理等設施配套齊全的綜合型水產貝類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