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
自覺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及心胸發熱,可伴有心煩不寧,體溫升高。
1.陰虛五心煩熱:五心煩熱,午後熱甚,常欲手握冷物,臥時手腳喜伸被外,盜汗、遺精,顴紅,腰膝酸軟,口燥咽乾,舌質殷紅,光剝少苔,脈沉細數。
2.血虛五心煩熱:午後自覺兩手兩足心熱,小有煩勞則加重,神疲身怠,食少懶言,心悸,頭目眩暈,舌質淡,脈細弱或細澀。
3.邪伏陰分五心煩熱:手足心熱,心煩,眠差。有低熱,暮熱早涼,熱退無評,能食形瘦,舌質紅少苔,脈弦細略數。
4.火郁五心煩熱:五心煩熱,胸悶,情志不舒,急躁易怒,頭脹,口苦,尿赤,婦女則經行不暢,舌紅,苔黃,脈沉數。
治療
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可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火郁而宜升發者,用火郁湯加減。亦可選用知柏地黃丸,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加減治療。
相關條目
1.《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
2.虛損勞瘵
診斷學
▪診法 | ▪四診 | ▪症狀 | ▪內證 | ▪外證 |
▪四診合參 | ▪司外揣內 | ▪審症求因 | ▪平人 | ▪望診 |
▪望神 | ▪得神 | ▪失神 | ▪假神 | ▪煩躁 |
▪但欲寐 | ▪昏厥 | ▪神昏 | ▪望色 | ▪五色 |
▪色澤 | ▪常色 | ▪主色 | ▪客色 | ▪病色 |
▪善色 | ▪惡色 | ▪五色主病 | ▪面色 | ▪面色萎黃 |
▪身目俱黃 | ▪顴紅 | ▪面色紅 | ▪泛紅如妝 | ▪面色青 |
▪面色白 | ▪面色蒼白 | ▪面色淡白 | ▪面色黧黑 | ▪面色晦暗 |
▪面垢 | ▪口唇青紫 | ▪口唇紅腫 | ▪口唇淡白 | ▪真髒色 |
▪病色相剋 | ▪鬚髮早白 | ▪望形態 | ▪肥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