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開發
相傳古時有九條蛟龍聚游於此而得名。曾被譽為“福建第一”、“華東無二”。瀑布群共由九級瀑布組成,源於聖銀樓山麓的龍溪水,在長僅一公里多的流程中,落差卻達300多米,形成奇絕的飛瀑深潭。何少川詩句“浩浩溪水排空降,皚皚積雪動地來”,生動地描述了九龍漈的壯麗景觀。該景區於198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省級風景名勝區,以第一級九龍漈大瀑布最為壯觀,瀑高46.7米,寬75米,盛水期可達83米,勢如千軍萬馬,聲如虎嘯龍吟,是全國最大瀑布之一。以下第二至九級分別名為:龍蛙瀑、龍鱷瀑、龍牙瀑、臥龍瀑、龍井瀑、葫蘆瀑、龍角瀑、龍口瀑,其中龍牙瀑之秀、龍井瀑之險及“四疊瀑”猶如銀河落九天的奇景更為遊客所讚賞。
景點介紹
大瀑布
九龍漈瀑群中,這一級最為壯觀,瀑高46.7米,斜瀑長度52米,寬76米,盛水期可達83米,是全國最大瀑布之一。省領導何少川同志在其舒情散文《雨中觀瀑》中寫道:“浩浩溪水排空降,皚皚積雪動地來。”生動地描繪了第一級大瀑布的博大雄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九龍漈,勢若千軍萬馬,聲如虎嘯龍吟,迴蕩山谷天際。瀑流衝擊,潭面飛卷浪花,似霧似雨,如雲如煙,當旭日斜陽映照之時,幻成道道彩虹,蔚為奇觀。瀑右上方還有一個直徑14米、深12米的深潭鑲嵌在瀑間,人稱“龍眼”。巨瀑頂部的水潭,其形狀酷似我國版圖,而“龍眼”正如海南島座落在“版圖”的右下方。邊上又有一株虬曲的龍松,人稱“迎客松”,依偎在古銅色的石崖上,平添無限神奇。
龍蛙瀑
瀑高8.4,寬70米,俗稱“龍潭瀑”。
龍鱷瀑
二級瀑布之後,溪流由急轉緩,連續跌落成兩級高11.5米,寬51米的瀑布。此瀑形似一條巨大的鱷魚,循石灘而上,似乎其修練而欲化為龍,吞雲吐霧、揚波激浪,因而得名。
龍牙瀑
第四級瀑布高22.5米,寬26米,瀑中有一形龍牙般的巨石落出將瀑流扯成兩半,因而得名。
臥龍瀑
山峰迴轉,水流緩緩而下,流入一個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的潭中,瀑布斜面13米,寬48米,似乎巨龍至此略感疲倦,一改其奔騰不羈的本性而落出溫文爾雅的神態,靜臥從容,從而命名。
龍井瀑
此處為瀑布群最為險峻之處,四周如刀劈斧削般陡峭懸崖和著隆隆的瀑聲,令人強烈地感到大自然造化萬物鬼斧神工的威力。瀑高14.7米,寬22.4米,瀑下的一個深潭中有三處象是有水從潭底冒上來。
葫蘆瀑
第七級瀑布高14.4米,寬24米,瀑間山崖欲墜,危岩壓頂,斷壁凌空,腳下驚濤涌涌,瀑霧繚繞。此處懸崖下有一瓮口形的石窟,深不可測,傳說此處為龍王出沒之所,每當瀑下深潭有一股霧氣升出時,必將降雨。
龍角瀑
金魚峰和鯉魚峰之間的深谷間,有一巨岩形似“龍角”,其下即為“龍角瀑”,瀑高22.4米、寬62米。
龍口瀑
“龍角”之下就是最後的第九級瀑布,瀑布高17.7米,寬69米,瀑下有一水簾洞,似“九龍張口”,瀑水噴口而出,激浪飛珠,沖成寬69米,高37米的銀幕,把“龍口”遮得嚴嚴實實,龍口下還有一圓石,形似九龍戲珠,故人稱龍珠。六至九級瀑布滔滔滾滾連成一條二、三百米長的漫瀑,讓人“疑是銀河落九天”了。
騰龍峰亭
分別為茅草亭、樹皮亭、竹子亭,亭子風格迥異,位與“龍尾”、“龍脊”及“龍首”之上。
文化象徵
龍的文化的起源
中國龍文化,上下8000年,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常常被作為我們民族的象徵,出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築物上刻它塑它,工藝品上鏤它繪它,影視戲曲里演它唱它;衣食往行,吃喝玩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座名勝;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或和悅,或盤鏇,或騰躍,或怒怖的容顏,或奮飛的身影。
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於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在心中構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徵的神獸,並賦予它翻雲覆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它成為了開天闢地的神,幫助黃帝統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在封建時代,龍象徵著皇權、神權,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龍成為了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提龍燈等,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
龍的文化除了在中國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
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吐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蝸捏黃土造出來的。女蝸創造了人類,那么女蝸她自己又是誰創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蝸最早應該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造出來的。
什麼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誌。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蝸、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台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蹟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人們一般認為“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神”、“龍人”、“龍戶”並建蛇廟,祭蛇神。
相傳,軒轅黃帝經過五十三戰,打敗了蚩尤,平息了戰爭,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他將各個部落的圖騰結合起來,參照他們的特點,制定了這樣的一個圖騰:蛇的身,魚的鱗,馬的頭,獅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須,鷹的爪,狗的尾。給它取名為‘龍’!既能騰雲駕霧,又能翻江倒海。”從此以後,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吉祥權威的象徵物。誰也不能侵害它,就連黃帝也帶頭崇敬它。這就是‘龍’的來歷。
軒轅黃帝逝世後,先民們一致認為黃帝功大無邊,應該乘龍升天。儘管黃帝屍體埋葬在陝西黃陵縣橋山之巔,人們都習慣認為橋山只埋著黃帝的衣冠。不忍心把黃帝說成埋的地下。因此,“古老中國一條龍,龍的祖先在黃陵”,就成為世代歌頌的民謠。
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徵,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龍是中華民族審美的一個重要表征
在文學中,龍是一種神聖、巨大而意義雋永、激情飛揚的藝術意象。在被稱為中國“準詩歌”之淵的《易經》中,所謂“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這何等的豪邁與富於想像!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偉大人格的寫照,是充滿了陽剛之氣的人格之美;“天行健”者,龍也。所謂“水就濕,火就燥。雲從龍,鳳從虎。聖人作而萬物靚”。這是以龍喻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之美。所謂“潛龍勿用,陽氣潛藏”,這是講蓄勢待發、有實德真才而不張狂招搖的人格謙卑之美。所謂“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這是生命原朴之美的歌唱!
在《楚辭》中,龍被想像成為神人駕車的神獸,“駕飛龍兮北征”,“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湘君》),以及“乘龍兮轔轔”(《河伯》)等等詩句,使我們同享《易經》關於“時乘六龍以御天”似的巨大快感。在歷代《龍賦》中,雖然大量堆砌了為帝王頌的陳詞濫調,但也有寫得精彩的。唐代白居易《黑龍飲渭水賦》“龍飲渭水”的雄姿,有“聞之者心駭而易色,睹之者目而改觀。呼吸而聲起風雷,宛轉而勢朝雲漢”之句,令人讀之難忘。
龍的宏偉雄渾、剛健有力、飛動無靜,是中華民族陽剛之美的代表性意象。這種意象,往往出現在中國傳統的宮殿、壇廟建築上。北京天安門城樓的屋頂的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餞脊,其正脊兩端與垂、餞脊端共有十個彩色玻璃龍頭形飾件,即所謂“龍吻”,被稱為“九脊封十龍”;天安門的棟樑枋柱上,滿是“金龍和璽”彩畫;金水河畔,又高聳經一對華美挺拔的漢白玉華表,那華表柱身雕刻以騰飛於朵朵雲彩之際的龍象,盤鏇曲折,十分富於美感。北京紫禁城裡,到處可見的是龍像。
太和殿有專供皇帝御坐的雕龍寶座,殿內有六根蟠龍金柱,高約三丈,其柱粗兩人合抱。太和殿的金龍藻井可謂天下無雙,殿內所有天花板上都繪有龍的圖案。故宮三大殿尤其太和殿前的雕龍石階無比精美。九龍壁名聞天下,它由二百七十塊彩色琉璃拼湊而成,由九龍、雲氣、海水與山石造型所構成,其主體龍紋強烈起伏,大有震壁欲騰飛之勢。在天壇祈年殿、十三陵之長陵棱恩殿的建築上,也有眾多藝術尤佳的龍的造型。北海有九龍壁與五龍亭,西山有龍王堂,頤和園有龍王廟,就連雍和宮的佛龕上也雕著龍。至於在曲阜孔廟,還有別具一格的石雕蟠龍柱。中國傳統建築上的龍的藝術,首先是政治、倫理與政權的象徵,然而作為藝術形象,它也掙脫一般政治倫理的觀念域限,走向審美。
位置
九龍漈位於鯉魚溪下游,位於閩東周寧縣東南方13公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