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連麒麟燈會

簡介

九連麒麟燈會始於明朝末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居住在九連村臥龍墩自然村俞姓族人,每逢豐收喜慶之年自發組織表演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九連麒麟區別我國傳統“南軟北硬”獅子的製作方法,全身有形有架,全部由竹篾編織而成,周身用五色條形彩紙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絲綢花布點綴,靚麗無比。當地人又稱為“四不像”。這個造型奇特的麒麟製作完畢後,每逢春節或其他一些慶典活動,俞姓族人的先人都要舉辦麒麟燈會表演,祈求天下太平,期望麒麟帶來豐年、福祿、長壽與美好。九連麒麟燈會歷經300餘年的傳承和發展,從扎制、彩繪、表演已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規模和體系,具有很高的地方民俗文化研究價值。

歷史淵源

九連麒麟燈會是繁昌縣孫村鎮九連村的民眾性民俗文化活動,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說起九連麒麟燈會的由來,還有一段源遠流長的故事。相傳三百多年前,在江西婺源地區居住著一群人,他們就是後來繁昌孫村九連村臥龍墩俞姓族人的先人。閒暇之餘,俞姓先人按照古代傳說中描述的麒麟模樣,結合獅子的製作方法,用竹篾編織製作了一個外形奇特的麒麟,由獅頭、鹿身、牛尾、馬蹄、魚鱗皮組成,周身用五色條形彩紙作皮毛外衣,再用一些絲綢花布點綴,當地人稱之為“四不像”。每逢春節或慶典活動,俞姓族人的先人都要舉辦麒麟燈會表演,祈求天下太平,期望麒麟帶來豐收、福祿與美好。明朝末年,戰亂連年,餓殍遍野,為躲避戰亂災荒,俞姓先人帶著長約一丈,直徑近一米,重達40多公斤的麒麟遷徙到繁昌孫村鎮九連村,後來便在這裡定居生活,麒麟燈會自此在九連村流傳下來。

基本內容

九連麒麟燈會以麒麟獨特的外形,豐富多彩的表演方式,在皖南一帶獨樹一幟。每逢新春佳節或村莊開展慶典活動時,燈會的傳承人總要虔誠地請出麒麟燈,46名隊員組成的表演隊熱熱鬧鬧地披掛上陣,按照領隊、高桿燈隊、雲牌隊、花籃隊、鑼鼓隊和舞麒麟的順序依次入場,為村民們盡情表演。演出人員都是九連本村村民,他們以舞麒麟的方式祈望村莊風調雨順,祝福村民平安幸福。

基本特徵

九連麒麟燈會表演場面十分壯觀,參加表演的有46名隊員組成,按照燈會領隊、高桿燈隊、雲牌隊、花籃隊、鑼鼓隊、麒麟的順序依次入場。在鑼鼓隊的伴奏樂曲聲中,雲牌隊10名女童開始表演,按照編排的規定動作,女童手中的20朵雲彩來回舞動,擺出“天下太平”四個文字造型。花籃隊的10名女童挑著採摘來的鮮花,圍著表演場地來往穿梭,嘴裡唱著吉祥的歌曲,氣氛好不熱鬧。緊接著,麒麟在6名高桿隊員的簇擁下步入表演場地中央。舞麒麟由兩人扮演,前者雙手握麒麟道具戴在頭上,扮演麒麟頭,後者俯身,雙手扶前者腰部,扮演麒麟身。舞麒麟在模仿動作上,有舔毛、擦腳、搔頭、洗耳以及朝拜東、南、西、北四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