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概況
中行村地形為山叢中的寬闊地,東西寬約2公里,南北寬約5公里。周圍群山環抱,一座東西走向的平緩山崗將村子隔分為南北二部分,地勢北高南低。山崗南面山坡上原有一深坑,清朝時被填平並開設墟場,就是今中行老街。老街東300米處是1978年新建的街市,也是中行鎮政府的所在地。民房以老街為中心向四周擴建,其餘依山或沿河而建。農業人口2013人,450戶,均為漢族,講客家話。主產水稻、花生、黃豆、玉米、西瓜,兼養魚制種,種沙田柚、臍橙。近年開發有100畝以上的臍橙種植基地二處。合華自然村有黑皮冬瓜種植基地50多畝。青年多數外出打工。有橫水水庫,有各級水力發電站5座,有鎮中心國小1間,村東鎮政府辦公樓側,有軋鋼廠、生鐵冶煉廠和鋼球廠各一間。初級中學一間。
村中公路除通往黃坑自然村和矮地自然村的部分路段外,已全部硬底化。
曾任海南崖縣及平遠縣縣長的饒菊逸及其曾任江西虔南縣縣長的兒子饒信梅,是中行村馬坪人。中行乾七沙角里人陳志新,在抗戰期間曾任民國47軍軍法處長。
村北部有柑子嶂,海拔高度694米,是鎮內最高的山峰,山下有柑子坑,舊時住有人家,有一說是柑子嶂由此得名。柑子嶂橫垮中行和儒地兩村,東南面石多草木稀少,西北面土層較厚、草木茂盛。山下有橫水水庫,水深庫闊,水庫四周層巒疊翠,是遠近人們假日郊遊,垂鉤的好去處。
範圍
黃坑自然村,是村委會西南3公里的自然村,在黃坑嶂山腳下。地形為狹長山坑,村頭南至村尾北有1.5公里。其村名由來,據說最早入居此村的是鍾、黃兩姓人,其中黃姓人居多,故名黃坑。有小溪自村尾流至村頭,溪兩岸是農田,民房依山而建,多為磚木瓦房。中行至仲石的公路從村中通過,全村80戶405人,主種水稻,兼種花生、黃豆、木薯等,盛產柿、柚、李、柑橙等水果。黃坑村是中行村委較大的自然村之一,1997年鎮村建制後,黃坑自然村獨自為一個村民小組,即黃坑村民小組。 合華自然村,又稱合畲,地名歷史沿用。是位於村委會北4公里的自然村,地勢為深山窩。村中有小溪流過,民房在溪兩岸依山而築,多為磚瓦結構的平房。村中通往中行街鎮政府的公路已於2004年底硬底化,村中有水電站一座,國小一間,全村70戶280人,主種水稻,兼種花生、黃豆、烤菸,好些人家養蜂,有黑皮冬瓜栽種基地50多畝。合華村獨自為一個村民小組,即合華村民小組。
矮地自然村,地名歷史沿用,是位於村委會西北4公里柑子嶂下的自然村,是橫水水庫所在地。山高林密,民房多建於半山坡上,15戶60人,主種水稻,兼種木薯、番薯等,木材資源豐富,建築均為磚瓦平房。村中有通往江西大狼山村的機耕道,下有通往中行鎮的橫水水庫公路。矮地自然村獨自為一個村民小組,即矮地村民小組。
伯羅垇,村委會西兩公里處的一個居民點,中行鎮三級電站附近。中行村民張增光在此建房居住,1戶4人,住房建在河岸山坡上,種水稻,兼種果樹、蔬菜。
領導分工
支部書記:凌健英 負責全面工作
主任:張文彬
分工:主管村委會全面工作,分管經濟、國土兼調解主任
副主任:易偉春
分工:主管林業、計育、農業兼村級財務報賬員及農民技術員
委員:易行光
分工:治保、水利、協助調解
委員:饒宏輝
分工:主管民兵、青年、文教衛生兼村級文書。
工作計畫
為保障農村改革和發展目標的實現,推動社會新農村建設,為促進我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緊密聯繫中行村的實際,現制訂中行村委員會2008—2010年工作計畫如下:
一、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依照《村民委員會自治組織法》的指導,做好村委各項工作,堅持“兩委班子”聯席會議制度,維護“兩委班子”團結。團結協作、解放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制訂本村的發展計畫。
二、任期內村委會積極引導民眾調整農業生產結構,進一步擴大無耔西瓜種植面積,穩妥發展黑皮冬瓜、生薑、甜玉米等經濟作物的種植,大力發展優質稻的種植,以現有油茶基地為依託,逐步擴展油茶種植面積,從而使農林業增值,提高農民收入,村民人均年收入遞增5%以上,至2010年達到4726元以上。
三、充分發揮幹部、民眾的智慧,想方設法引進一家以農副產品種植或加工為主的特色項目,增加村級經濟收入,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長12%,至2010年邁上集體經濟年純收入3萬元的台階。同時嚴格制訂村級財務管理制度,成立民主理財監督小組,做到財務、每季分開一次;開源節流,計畫收支,爭取2010年分期還清中行村委大樓建設所欠工程款。
四、盡最大的努力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2008年配合有關部門完善中行村內民眾自來水的改造工程,使民眾喝上安全衛生的飲用水;2009年力爭完成中行村圳背村民小組村道的開通及黃坑營里自然村道的硬底化改造工程;2010年全面完成中行村農村電網改造工程,同時安裝配置中行圩鎮至中行老街及國小的夜間照明路燈;三年內力爭完成各自然村各片灌溉圳道2000M的“三面光”改造規劃;動員全村民眾積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010年參加率要達95%以上。
五、加強本村計畫生育工作,積極開展創“雙無”活動,落實幹部“包村包乾”責任制,完成上級下達的計生“四術”任務,完成下達的人口考核各項指標,做好人口與計畫管理的各項工作。加強村民的法制觀念教育,掛鈎包片幹部及時調處轄區內出現的各項民事糾紛,化解矛盾,防止矛盾擴大、激化,委會維護社會穩定,杜絕惡性群體事件和集體上訪案件的發生。
六、加強林業管護工作。嚴厲制止亂砍濫伐,加強森林巡查,嚴防山火發生,爭達“全年無山火村”達標,保住中行的青山綠水,為“綠色崛起”貢獻一份力量。
七、加強學習。黨員幹部堅持學習制度,解放思想,開拓進取,不斷提高自己的辦事能力,深入民眾,了解民意,紮實工作,為我村各項工作的順利圓滿作出貢獻。
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戶1345戶,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占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占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占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占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占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有路燈,有1154戶通自來水,有190戶飲用井水,有1344戶通電,有119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193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86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711戶(分別占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機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21戶,能農戶210戶;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戶居結構住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