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中興村位於黑龍江省海林市海南鄉,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該村名字時,容易把該村同北京的中關村混為一談,其實二者有一字之差,中興村全村有4200多畝耕地,其中稻田面積為4147畝,占全村耕地面積的95%。有363戶村民,以朝鮮族為主,有近三分之二的青壯年村民外出打工或經商,承包地的使用權發生流轉,70%水田由鄰村農民承包。開展新農村建設以來,中興村兩委班子為促進土地集約化經營,積極組建了農機作業協會,並統一流轉了500畝作業農田,實現了農機連片作業。
水稻栽培技術
中興村一直是海林市水稻栽培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基地。稻農對套用機械插秧和機械收穫的積極性非常高,每年機械插秧面積都達3000畝以上,機械收穫面積也逐年增加,由於土地分散、量小,不利於大型農機作業和新技術的推廣套用。針對該村現狀,村幹部提出,組建農機協會,購置配套大型農機具,統一流轉經營村民土地及對種植戶進行有償服務,幫助其進行統一管理的想法。因為這樣無論是從土地中脫離出的農戶還是種植戶都能增加收入,還可以增加村集體收入。經過專家論證,這條道路是可行的,而且在穩定糧食生產,國家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的今天,加速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勢在必行。村幹部立即組織村民代表召開會議討論,結果村民代表全部同意並支持村里組建農機協會,在隨後召開的村民大會也獲得了通過。
考察學習
中興村村幹部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經驗,並請市農機部門有關專家幫助制定了村農機作業協會組建計畫及協會生產管理、財務管理、機務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推選了懂農機技術的村委會主任擔任會長,吸納了自願加入協會的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為協會會員。
建立試驗田
中興村兩委班子在民眾自願的前提下,按照每畝稻田支付230元補償費的標準,將部分外出務工農民上交給村集體的稻田加以合併,在村西開闢了一片面積達500畝的稻田。村黨支部書記文學哲、村委會主任白恩席積極牽頭,組織10戶農民以各家現有的農機設備入股,成立了中興村水稻農業機械化協會,通過對耙犁機、插秧機、收割機等農機具的綜合利用,使這片稻田實現從整地、播種、灌溉到收穫的“一條龍”機械化作業,使春播生產提早結束,。
中興村在資金尚未全部到位的情況下,農機作業協會已購買了3台大型農機具,修建了500平方米的農機庫房。預計2007年,將增加數台大型農機具,並將有更大面積的土地實現流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