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內容涵蓋了考試大綱規定的所有知識點,對考試大綱規定的內容有重點地進行了細化和深化。閱讀本書,就相當於閱讀了一本詳細的、帶有知識注釋的考試大綱。準備考試的人員可通過閱讀本書掌握考試大綱規定的知識,掌握考試的重點和難點,熟悉考試內容的分布。
前言
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下的國家級考試,其目的是科學、公正地對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職業資格、專業技術資格認定和專業技術水平測試。
根據原人事部、信息產業部檔案(國人部發[2006]10號),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評價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分初級、中級和高級3個級別層次。初級、中級職業水平採用考試的方式評價;高級職業水平實行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具體辦法另行制定。通信專業技術人員初級、中級職業水平考試在全國實施後,各地區、各部門不再進行通信工程相應專業和級別任職資格的評審工作。因此,這種考試既是職業資格考試,又是職稱資格考試。
本書緊扣考試大綱,基於每個章節的知識點分布科學地編寫考試輔導教程,結構科學、重點突出、針對性強。
內容超值,針對性強
由於考試大綱規定的考試知識點體系龐大,對考生而言,要學習的內容很多。為此,希賽教育通信學院組織有關專家對考試大綱進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編寫了本書,以作為中級通信工程師網際網路技術專業的考試輔導教材。
本書根據中級通信工程師網際網路技術專業的考試大綱編寫而成,內容緊扣大綱,全面實用。考生可通過閱讀本書,迅速掌握考試所涉及的知識點,全面梳理和系統學習考試大綱中的內容。
作者權威,陣容強大
希賽教育專門從事人才培養、教育產品開發、教育圖書出版,在職業教育方面具有權威性。特別是在線上教育方面,希賽教育的線上教育模式得到了國家教育部門的認可和推廣。
希賽教育通信學院是全國通信專業技術人員職業水平考試的培訓機構,擁有近10名資深通信工程師考試輔導專家,組織編寫和出版了多套通信工程師考試教材,內容涵蓋初級和中級的各個專業。希賽教育通信學院的專家錄製了通信工程師考試培訓視頻教程、串講視頻教程和試題講解視頻教程,其教材、視頻和輔導為考生助考、提高通過率做出了貢獻,在通信工程師考試領域有口皆碑。
本書由希賽教育通信學院主編,參加編寫工作的人員有張友生、王勇、謝順、劉洋波、桂陽、胡光超、鄧旭光、左水林、胡釗源、王軍、王玉罡。
諸多幫助,誠摯致謝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文獻和書籍,編者在此對這些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
感謝電子工業出版社的孫學瑛老師,她在本書的策劃、選題的申報、寫作大綱的確定,以及編輯、出版等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和智慧,給予了我們很多的支持和幫助。
感謝參加希賽教育通信學院輔導和培訓的學員,正是他們的想法匯成了本書的原動力,他們的意見使本書更加貼近讀者。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且本書涉及的內容很廣,因此書中難免存在錯漏和不妥之處,編者誠懇地期望各位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正和幫助,對此,我們將十分感激。
互動討論,專家答疑
希賽網是通信工程師考試知識庫,在這裡,讀者可以和數十萬考生進行線上交流,討論有關學習和考試的問題。希賽教育通信學院擁有強大的師資隊伍,為讀者提供全程的答疑服務,線上回答讀者的提問。
有關本書的意見反饋和諮詢,讀者可在希賽網論壇“考試教材”板塊中的“希賽教育通信學院”欄目上與作者進行交流。
希賽教育通信學院
2015年2月
目錄
第1章 電信職業道德和法律法規1
1.1 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1
1.1.1 數位化1
1.1.2 綜合化1
1.1.3 智慧型化1
1.1.4 寬頻化2
1.1.5 個人化2
1.1.6 標準化2
1.2 通信科學技術工作的職業特點2
1.3 通信科學技術人員的職業道德3
1.3.1 科技人員的職業道德3
1.3.2 通信科技人員的職業道德4
1.4 電信職業道德的特點5
1.5 通信行業職業守則5
1.6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5
1.6.1 電信條例的定義和執行範圍6
1.6.2 電信條例確定的各項基本原則6
1.7 公用電信網間互連管理規定12
1.7.1 網路外部性12
1.7.2 互連管理規定13
1.8 反不正當競爭法15
1.8.1 不正當競爭行為15
1.8.2 監督檢查17
1.9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18
1.9.1 消費者的權利18
1.9.2 經營者的義務19
1.9.3 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20
1.9.4 消費者組織20
1.9.5 爭議的解決21
1.9.6 法律責任21
1.10 契約法23
1.10.1 契約的分類23
1.10.2 契約的訂立24
1.10.3 契約的履行25
1.10.4 契約的變更和解除26
1.10.5 契約的擔保26
1.10.6 契約糾紛的解決27
第2章 現代電信網29
2.1 電信網的基本概念29
2.1.1 信號的基本分類29
2.1.2 電信網的系統模型30
2.1.3 電信網的構成要素31
2.1.4 電信網的拓撲結構32
2.1.5 電信網的基本分類34
2.1.6 電信網的質量35
2.2 電話網35
2.2.1 電話網構成要素36
2.2.2 電話業務的特點38
2.2.3 電話網的特點38
2.2.4 電話網的服務質量40
2.2.5 電話網的等級結構41
2.2.6 電話網的編號方案45
2.3 分組交換網46
2.3.1 存儲轉發技術46
2.3.2 分組交換網的特點47
2.3.3 分組交換網的結構48
2.3.4 分組交換網的協定49
2.4 幀中繼網50
2.4.1 幀中繼網的特點51
2.4.2 幀中繼網的體系結構51
2.4.3 幀中繼網的幀格式52
2.4.4 幀中繼網的定址方式53
2.4.5 幀中繼網的頻寬控制54
2.4.6 幀中繼網的層次結構54
2.5 數字數據網55
2.5.1 數字數據網的特點55
2.5.2 數字數據網的結構55
2.5.3 數字數據網的入網方式57
2.5.4 數字數據網的建網結構57
2.6 ATM網路58
2.6.1 ATM網路的特點58
2.6.2 ATM網路的基本原理59
2.6.3 ATM網路的接口64
2.6.4 ATM網路的管理65
2.6.5 ATM網路的參考模型66
2.7 網際網路68
2.7.1 網際網路的發展68
2.7.2 TCP/IP體系結構69
2.7.3 IPv4協定70
2.7.4 IPv6協定73
2.7.5 其他網際網路協定74
2.8 移動通信網76
2.8.1 移動通信的特點76
2.8.2 移動通信的主要技術77
2.8.3 移動通信的分類79
2.8.4 移動通信的覆蓋方式80
2.8.5 GSM網路81
2.8.6 CDMA網路85
2.8.7 GPRS網路89
2.8.8 3G網路92
2.9 智慧型網95
2.9.1 智慧型網的基本思想95
2.9.2 智慧型網的概念模型95
2.10 信令網103
2.10.1 信令的分類104
2.10.2 No.7信令網的組成105
2.10.3 No.7信令網的工作方式106
2.10.4 No.7信令網的分類106
2.10.5 No.7信令網的結構和網路組織108
2.10.6 我國信令網等級結構109
2.10.7 No.7信令網功能級結構111
2.10.8 No.7信令網的信號單元種類112
2.10.9 信令點編碼112
2.10.10 信令路由及其選擇114
2.11 同步網115
2.11.1 網同步的基本概念115
2.11.2 網同步的技術115
2.11.3 網同步的設備116
2.11.4 網同步的方式116
2.11.5 我國同步網等級118
2.11.6 同步網技術指標119
2.12 管理網120
2.12.1 網路管理的對象120
2.12.2 網路管理的目標120
2.12.3 網路管理的功能120
2.12.4 電信管理網123
第3章 現代通信技術126
3.1 通信網的體系結構126
3.1.1 協定分層126
3.1.2 OSI 7層參考模型126
3.2 光纖通信技術128
3.2.1 光纖通信的特點129
3.2.2 光纖的原理和結構129
3.2.3 光纖通信系統的組成130
3.2.4 光纖接入網技術131
3.3 衛星通信技術135
3.3.1 衛星通信的特點135
3.3.2 衛星通信系統的構成136
3.3.3 衛星通信系統的分類137
3.4 接入網技術139
3.4.1 接入網的概念139
3.4.2 接入網的特點140
3.4.3 接入網的接口技術140
3.4.4 接入網的分類141
3.4.5 xDSL接入技術142
3.4.6 HFC接入技術145
3.4.7 無線接入技術146
3.4.8 其他通過數據通信線路接入147
3.5 圖像通信技術148
3.5.1 圖像信號的概念148
3.5.2 數字圖像處理技術148
3.5.3 數字圖像處理系統149
3.5.4 圖像質量的評價150
3.5.5 數字圖像通信系統150
3.5.6 數字圖像通信系統的套用151
3.6 多媒體通信技術152
3.6.1 媒體的分類152
3.6.2 多媒體通信的體系結構153
3.6.3 多媒體通信的特點153
3.6.4 多媒體通信的關鍵技術154
3.6.5 IP電話技術155
3.6.6 電子商務技術160
3.6.7 通信供電技術162
第4章 現代電信業務165
4.1 固定電話業務165
4.1.1 固定電話用戶的分類165
4.1.2 固定電話的基本業務165
4.1.3 固定電話的增值業務167
4.1.4 公用電話業務168
4.1.5 用戶交換機和集團電話168
4.1.6 虛擬用戶交換機169
4.1.7 長途電話業務169
4.1.8 電話卡業務169
4.1.9 語音信息業務170
4.2 智慧型網業務171
4.2.1 800業務171
4.2.2 400業務172
4.2.3 其他智慧型網業務172
4.3 移動通信業務172
4.3.1 移動通信基本業務172
4.3.2 移動通信擴展業務173
4.3.3 3G移動通信業務174
4.4 圖像通信業務175
4.4.1 傳真通信業務176
4.4.2 可視圖文業務176
4.4.3 可視電話業務176
4.4.4 會議電視業務176
4.5 數據通信業務176
4.5.1 第一類數據通信業務176
4.5.2 第二類數據通信業務177
第5章 計算機套用179
5.1 計算機基礎知識179
5.1.1 計算機的發展179
5.1.2 計算機的特點180
5.1.3 計算機的分類180
5.1.4 計算機的套用181
5.1.5 計算機的專業名詞182
5.2 數制的概念和轉換183
5.2.1 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轉換為十進制183
5.2.2 十進制轉換為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183
5.2.3 二進制與八進制相互轉換184
5.2.4 二進制與十六進制相互轉換184
5.2.5 八進制與十六進制相互轉換184
5.3 計算機字元的編碼184
5.3.1 西文字元的編碼184
5.3.2 漢字的編碼185
5.4 計算機系統的組成186
5.4.1 計算機的硬體系統186
5.4.2 計算機的工作原理187
5.4.3 計算機的軟體系統187
5.4.4 程式設計語言188
5.5 資料庫技術189
5.5.1 資料庫的概念189
5.5.2 資料庫管理系統189
5.5.3 資料庫系統190
5.5.4 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190
5.5.5 數據模型概念190
5.5.6 數據結構模型191
5.5.7 資料庫系統模式結構192
5.5.8 資料庫系統體系結構193
5.5.9 資料庫新技術194
第6章 數據通信基礎198
6.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198
6.1.1 數據通信模型198
6.1.2 數據通信過程199
6.2 數據通信的信道特徵199
6.3 數據傳輸的方式200
6.3.1 並行傳輸和串列傳輸200
6.3.2 異步傳輸和同步傳輸200
6.3.3 單工、半雙工和全雙工通信202
6.4 數據傳輸的形式202
6.4.1 基帶傳輸202
6.4.2 頻帶傳輸202
6.4.3 寬頻傳輸202
6.5 數據調製與編碼203
6.5.1 模擬信道傳送模擬數據203
6.5.2 數字信道傳送模擬數據203
6.5.3 模擬信道傳送數字數據203
6.5.4 數字信道傳送數字數據204
6.6 多路復用技術206
6.6.1 頻分多路復用206
6.6.2 時分多路復用206
6.6.3 波分多路復用207
6.6.4 碼分多路復用207
6.6.5 空分多路復用207
6.7 數據通信差錯控制207
第7章 計算機網路基礎209
7.1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09
7.2 計算機網路的構成210
7.3 計算機網路的傳輸介質210
7.4 網路分層與功能212
7.4.1 套用層212
7.4.2 傳輸層213
7.4.3 網路層219
7.4.4 數據鏈路層220
7.4.5 物理層221
第8章 區域網路和城域網222
8.1 IEEE 802參考結構222
8.2 區域網路的組成224
8.3 區域網路的拓撲結構224
8.4 IEEE 802.2協定225
8.4.1 LLC操作類型225
8.4.2 IEEE 802.2協定結構226
8.5 IEEE 802.3協定227
8.5.1 MAC層的功能228
8.5.2 CSMA/CD協定228
8.5.3 幀結構230
8.5.4 高速乙太網231
8.6 其他類型的區域網路協定233
8.6.1 IEEE 802.4協定233
8.6.2 IEEE 802.5協定234
8.7 無線區域網路234
8.7.1 無線區域網路拓撲結構235
8.7.2 無線區域網路的標準236
8.7.3 無線區域網路的安裝配置237
8.8 城域網237
8.8.1 層次結構237
8.8.2 城域網路由協定238
8.8.3 城域網用戶認證和管理238
第9章 網際網路技術241
9.1 網路互連設備241
9.1.1 中繼器241
9.1.2 集線器242
9.1.3 網橋243
9.1.4 交換機245
9.1.5 路由器247
9.1.6 網關249
9.2 IP協定250
9.2.1 IP數據報格式250
9.2.2 IP位址分類和子網劃分253
9.2.3 無分類編址CIDR254
9.3 ARP協定255
9.4 ICMP協定256
9.4.1 ICMP協定的報文種類256
9.4.2 ICMP協定的套用257
9.5 TCP協定257
9.5.1 TCP協定報文格式257
9.5.2 TCP連線的建立259
9.5.3 TCP連線的釋放260
9.5.4 TCP的流量控制261
9.5.5 TCP協定的連線埠261
9.6 UDP協定262
9.6.1 UDP協定報文格式262
9.6.2 UDP協定的特點263
9.6.3 UDP協定的連線埠263
9.7 路由協定263
9.7.1 路由表263
9.7.2 靜態路由264
9.7.3 動態路由266
9.8 域名系統276
9.8.1 域名結構276
9.8.2 域名伺服器278
9.9 檔案傳輸協定280
9.9.1 FTP的傳輸模式281
9.9.2 FTP的檔案傳輸類型281
9.9.3 匿名FTP282
9.10 動態地址分配協定282
9.10.1 DHCP服務的優點282
9.10.2 DHCP分配方式283
9.10.3 DHCP工作原理283
9.11 遠程登錄協定283
9.12 電子郵件服務284
第10章 網路作業系統286
10.1 單機作業系統286
10.2 網路作業系統概述287
10.2.1 網路作業系統的基本功能287
10.2.2 網路作業系統的結構289
10.3 Windows網路作業系統289
10.3.1 Windows 2003的檔案系統290
10.3.2 Windows 2003的用戶和組管理292
10.3.3 Windows 2003的活動目錄296
10.4 UNIX網路作業系統301
10.4.1 UNIX作業系統的特點301
10.4.2 UNIX作業系統的結構301
10.4.3 UNIX作業系統的標準化302
10.5 Linux網路作業系統302
10.5.1 Linux作業系統的特點302
10.5.2 Linux作業系統的結構302
10.5.3 Linux檔案和目錄結構303
10.5.4 Linux作業系統的常見命令305
第11章 交換技術307
11.1 VLAN技術307
11.1.1 VLAN劃分的作用308
11.1.2 VLAN劃分的方法309
11.1.3 VLAN幀標籤技術311
11.1.4 交換機連線埠的類型313
11.2 VTP技術314
11.2.1 VTP的作用314
11.2.2 VTP的工作原理314
11.3 VLAN和VTP配置315
11.3.1 配置VLAN316
11.3.2 配置Trunk317
11.3.3 配置VTP318
11.3.4 VLAN和VTP配置案例318
11.4 生成樹協定321
11.4.1 交換環路問題321
11.4.2 STP的原理321
11.4.3 配置STP325
11.4.4 STP配置案例327
11.4.5 RSTP協定328
11.5 網路故障監控328
11.5.1 監視連線埠和控制器狀態328
11.5.2 刷新、重置連線埠及計數器328
11.5.3 Cataly交換機常見故障處理329
11.6 多層交換技術330
11.6.1 三層交換技術330
11.6.2 四層交換技術331
11.6.3 七層交換技術332
第12章 資料庫技術334
12.1 資料庫系統概述334
12.1.1 信息、數據與數據處理334
12.1.2 資料庫、資料庫管理系統334
12.1.3 資料庫系統的組成335
12.1.4 資料庫管理技術的發展335
12.2 數據模型336
12.2.1 數據模型的組成要素336
12.2.2 概念模型337
12.2.3 常見的數據模型338
12.3 資料庫系統結構338
12.3.1 資料庫系統模式的概念338
12.3.2 資料庫系統三級模式339
12.3.3 資料庫的二級映象功能與數據獨立性339
12.4 關係資料庫340
12.4.1 關係數據結構340
12.4.2 關係操作342
12.4.3 關係的3類完整性約束342
12.5 關係資料庫標準語言SQL343
12.5.1 SQL的基本概述344
12.5.2 SQL的數據定義346
12.5.3 SQL的數據查詢349
12.5.4 SQL的數據更新355
12.5.5 完整性控制和安全機制356
第13章 網路安全技術362
13.1 網路安全概述362
13.1.1 網路安全的基本要素362
13.1.2 常見的網路安全威脅363
13.1.3 網路安全機制363
13.1.4 TCP/IP的網路安全體系結構與模型364
13.2 訪問控制技術365
13.2.1 訪問控制模型366
13.2.2 訪問控制策略制定的原則371
13.2.3 訪問控制的實現371
13.3 數據加密技術372
13.3.1 對稱加密算法372
13.3.2 公鑰加密算法373
13.3.3 數據加密方式374
13.4 數字簽名技術376
13.4.1 數字簽名的需求376
13.4.2 數字簽名的創建377
13.4.3 數字簽名的驗證377
13.5 密鑰管理378
13.5.1 對稱密鑰管理378
13.5.2 公開密鑰管理378
13.6 防火牆技術379
13.6.1 防火牆的特點379
13.6.2 防火牆的控制策略380
13.6.3 防火牆的分類380
13.7 計算機病毒的防範384
13.7.1 計算機病毒的特點385
13.7.2 計算機病毒的分類385
13.7.3 計算機病毒的防治軟體386
13.7.4 典型病毒的清理和防治387
13.8 黑客攻擊的防範392
13.8.1 黑客攻擊的工具392
13.8.2 黑客防範的技術393
13.9 入侵檢測系統和入侵防禦系統393
13.9.1 入侵檢測系統394
13.9.2 入侵防禦系統397
13.10 虛擬專用網398
13.10.1 PPTP VPN398
13.10.2 L2TP VPN399
13.10.3 GRE VPN399
13.10.4 IPSec VPN400
13.10.5 MPLS VPN401
13.11 網路安全套用協定404
13.11.1 SSL協定404
13.11.2 SET協定404
13.11.3 HTTPS協定406
第14章 存儲設備和存儲技術407
14.1 硬碟基礎知識407
14.1.1 常見硬碟接口類型及標準407
14.1.2 硬碟數據存儲格式414
14.2 獨立磁碟冗餘陣列418
14.2.1 RAID的組成和作用418
14.2.2 RAID的特徵419
14.2.3 RAID的級別419
14.3 光纖通道421
14.3.1 光纖通道的特點421
14.3.2 光纖通道的基本結構421
14.3.3 光纖通道的協定423
14.4 網路存儲系統426
14.4.1 DAS技術427
14.4.2 NAS技術428
14.4.3 SAN技術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