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本書是一部研究和探討中國近代新聞思想及其發展
軌跡的新聞學專著,可供大專院校及研究生新聞專業教
學參考使用。
本書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對近代中國從
鴉片戰爭到“五四”時期新聞思想的發生和發展作了比較
細緻深入的剖析,理出了一條較為清晰的脈絡和線索。本
書在論述時,把這一時期的新聞思想和近代中國資本主
義經濟、資產階級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以及近代各個歷史
階段政治思想、哲學思想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聯繫起來進
行分析和考察。這種研究方法頗具特色,是堅持運用辯證
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整理近代中國新聞思想的
一次嘗試。
本書在勾畫近代中國新聞思想發生、發展的歷程時,
涉及了洪仁?、王韜、鄭觀應、嚴復、譚嗣同、梁啓超、
孫中山、章太炎、黃遠生、史量才、徐寶璜、邵飄萍、戈
公振等十餘名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和一些有代表性的
重要事件。本書緊緊圍繞辦報思想這一中心議題,既注意
對每個人物和事件在新聞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作出比較
客觀的評價,又注意揭示整個近代新聞思想本身遞進嬗
變的規律與概貌。全書條理清楚,史料豐富,讀後使人較
為信服。
作品目錄
目 錄導 言
第一章 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孕育期――鴉片
戰爭後中國人對近代報刊功能的思索
第一節 近代中國報刊的出現
第二節《澳門新聞紙》和魏源的“夷情備采”主張
一、林則徐和《澳門新聞紙》
二、魏源“醫瞑眩”的“夷情備采’主張
第三節 洪仁?對太平天國新聞事業的設計
一、洪仁?和《資政新篇》
二、洪仁?對“新聞篇”的構想
第四節 王韜的辦報思想
一、王韜和《循環日報》
二、王韜的辦報主張
第五節 鄭觀應對日報的認識
一、鄭觀應和《盛世危言?日報》
二、鄭觀應對日報的認識
第二章 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萌發期――戊戌變法時期維
新派關於報刊是耳目喉舌思想的提出
第一節 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一次辦報高潮
第二節 嚴復“通中外之故”的辦報主張
一、嚴復和《國聞報》
二、進化論改變了一代報人的哲學觀念
三、“通中外之故’的辦報主張
四、複雜矛盾的文風觀
第三節 譚嗣同“通上下之情”的辦報思想
一、譚嗣同和《湘報》
二、“通上下之情”的辦報思想
三、譚嗣同辦報思想的特色
四《報章文體說》是近代新聞文體第一次變革的理論基石
第四節 梁啓超“去塞求通”的辦報主張
一 戊戌變法時期梁啓超辦報主張產生的背景
二、“去塞求通’的辦報主張
三、“時務文體”是近代新聞文體第一次變革的具體實踐
第三章 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發展期――辛亥革命前資產
階級關於報紙是社會輿論機關思想的形成
第一節 近代中國出現的第二次辦報高潮
第二節 代表資產階級上層的梁啓超辦報理論
一、1899年至1903年梁啓超辦報思想產生的歷史原因
二、梁啓超的報紙性質職能說和宣傳方法論
三、1899年至1903年梁啓超辦報思想在新聞實踐中的體現
四、“時務文體’臻於成熟的階段
五、1903年至1911年梁啓超對報刊業務進行的革新
六、梁啓超的輿論觀
七、1899年至1911年梁啓超辦報理論的特色
第三節 代表資產階級中下層的孫中山等人的新聞理論
一、1903年以前孫中山的辦報思想
二、孫中山革命理論的成熟使他的辦報思想走向深刻
三、1903年以後孫中山的辦報理論
四、1903年以後孫中山辦報理論的特色
五、辛亥革命前革命派其它報刊和報人的辦報思想
第四節 章太炎的辦報思想
一、1903年以前章太炎辦報思想尚未突破維新派的藩籬
二、1903年至1912年章太炎辦報思想形成的歷史背景
三、1903年至1912年章太炎的辦報思想是革命派中的一朵奇葩
四、1903年至1912年章太炎辦報思想的特色
五、進步與保守參半的文風觀
第五節 《申報》回歸國人前後的辦報思想
一、早期《申報》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新聞觀點
二、《申報》重視新聞報導的辦報主張
三、《申報》重視廣告業務的辦報主張
四、革命高潮對《申報》辦報思想的衝擊
五、《申報》回歸國人之後的辦報主張
第四章 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總結期――“五四”運動前
資產階級關於“言論獨立”思想的提出並走向破
產和資產階級新聞學專著的出現
第一節 近代中國工人報刊產生的前夜
第二節 報律之爭和章太炎、孫中山等人的新聞思想
第三節 梁啓超的“言論獨立’思想
一、梁啓超“言論獨立”思想的提出
二 梁啓超“言論獨立”思想的困惑和衰微
第四節 黃遠生的自由主義新聞思想
一、黃遠生的新聞思想及其特色
二、“近世文體”的提倡者
第五節 史量才主持《申報》時的辦報主張
一、史量才與《申報》結緣
二、史量才的辦報主張
三、史量才辦報主張的實踐
四、史量才辦報主張的遭遇
第六節 徐寶璜和《新聞學》
一、徐寶璜的《新聞學》
二、《新聞學》的主要內容
第七節 邵飄萍和《實際套用新聞學》
一、邵飄萍的《實際套用新聞學》
二、《實際套用新聞學》的主要內容
三、邵飄萍的《新聞學總論》
第八節 戈公振和《中國報學史》
一、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
二、《中國報學史》的歷史地位
三、戈公振的《新聞學》
結語
後記
再版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