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演變的制度分析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演變的制度分析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演變的制度分析》是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圖書,由胡劍鋒編著。

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問題,是當前中國所面臨的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自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農戶成為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這種制度安排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使中國億萬農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然而,這種制度安排同時也帶來了一個負面的效應,使“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凸現出來,由此而導致了“賣糧難”、增產不增收等問題。如果不能將這些獨立生產、分散經營的農戶有效地組織起來,那么已經走出貧困深淵的中國農民就難以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實現全面小康的目標也就只能是一句口號而已。歷史正賦予中國農業產業組織一個艱巨而神聖的使命。

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問題,也是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問題。20多年來,中國農村出現了一大批農業產業組織,其發展速度之快,組織形式之多,是世界歷史舞台上所罕見的。如何來解釋這些組織現象?如何來指導這些組織的發展實踐?現實對理論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理論能揭示出這些組織內在的作用機理,如果理論能夠歸結出這些組織的發展規律,那么我們就能引導其健康地發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如果我們能夠把當前的實踐提煉和提升為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經濟理論、產業組織理論或者其他新的理論,那’么它對世界社會科學也將是一個巨大的貢獻。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研究課題。

這些年,我國理論界在農業產業組織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一些具有重要理論價值的研究文獻正在不斷湧現。然而,有兩個學術現象值得我們關注和思考:一是學者們多數隻側重於某一類農業產業組織的研究,不少研究者則在極力尋找最佳的農業產業組織形式。這裡引發出兩個疑問:首先,不同形式的產業組織之間究竟是相互孤立還是互為聯繫的?如果是孤立的,我們可以分開來考察,但如果是有聯繫的,那我們就應該進行綜合地分析;其次,理論上究竟有沒有最理想的產業組織形式呢?如果有,那么現實中為什麼會出現這么多的組織形式呢?是否除了最佳組織外,其他產業組織最終都會逐漸消亡?二是多數學者都僅從經濟學視角來研究農業產業組織的有關問題,是不是所有的農業產業組織都只有一個效率目標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可見,只從經濟學一個視角來考察農業產業組織問題或許是不夠的。

作者認為,任何一種產業組織的功能都有其局限性,在制度方面每種組織形式必將存在某些缺陷。只有通過不同產業組織之間的相互交叉、相互補充,形成一個系統、完善的組織體系,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中國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有關問題。因此,農業產業組織研究的核心問題應該是不同產業組織之間的協調互動機制,而不僅僅是單一組織形式的研究,或者是最佳組織形式的選擇。同時,組織問題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它涉及到社會、經濟、文化、法律、心理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在研究中也要拓寬視野,突破單一經濟學視角的分析方法。當然,不同學科的理論都有其自身的假設前提,並具有不同的分析邏輯。這就是說,要把各種不同學科的理論進行完全整合是有難度的,甚至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可以把不同的理論放到同一個歷史事實上進行比較、分析和驗證,就可以對哪種理論更適用於解釋哪些組織現象作出判斷。這就是所謂的比較理論分析方法。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演變的制度分析》引入了新制度經濟學和新制度社會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試圖從制度的視角對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產生原因、變遷規律和互動機制等作出理論解釋和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提出有針對性和可行性的政策建議,並構建一些富有解釋力的新理論和新方法。本書由9章組成。

第1章“導論”,通過對有關農業產業組織研究文獻的回顧和評述,指出理論有待深化和探討的問題,並交代本書的研究背景和主要觀點,以及研究目標、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等。

第2章“組織理論的歷史回顧:三個視角理論的比較分析”,對經濟學、社會學和管理學三個視角的組織理論進行了簡要地梳理。通過縱向的回顧和橫向的比較,目的是為了分析它們之間的不同之處,同時探討它們之間進行交叉融合的可行性。本章研究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為後面相關內容的分析提供一個簡明扼要的理論“圖譜”。

第3章“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產生原因:基於效率機制的四種解釋邏輯的比較分析”,首先回顧了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歷程及其現狀,目的是以之作為一個歷史事實,對效率機制和制度視角的有關組織理論的不_同流派進行經驗驗證。接著,把基於效率機制的四種解釋組織產生原因的分析邏輯(規模經濟分析邏輯、交易成本分析邏輯、分工經濟分析邏輯和信息處理分析邏輯)放在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的現實平台上進行比較和驗證,看看它們各自究竟有多大的解釋力。雖然分析發現,沒有一個分析邏輯能完美地解釋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產生的根本原因,但是從中我們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到哪些是影響農業產業組織產生的重要因素,並且這些因素又是通過什麼機理髮生作用的。

第4章“中國農業產業組織演進原因的解釋:基於制度環境的四種分析方法的比較”,本書引入了制度視角的四個演變理論(新制度經濟學的變遷理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以及組織生態學和演化經濟學兩個演化理論)。通過對前兩個理論的比較,以及對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現實變遷的解釋力分析,研究得出:兩個制度變遷理論在解釋我國農業產業組織演變問題上都有一定:的解釋力,但各自都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在比較分析的基礎上,本書提出,要分析組織的變遷規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突破經濟學的靜態分析方法,構建一個動態的分析模型。而在這個方面,兩個演化理論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具有啟發性的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

研究組織演變及其相互關係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對各種形式的農業產業組織作出科學、合理的分類和定位。因此,在第5章的“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特性分析:組織分類與組織定位”中,作者比較了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幾種主要分類方法,並分析了目前我國政府對社會組織的分類管理辦法,以及我國理論界對農業產業組織的各種分類方法。針對當前理論界普遍將專業合作社和農產品行業協會混為一談的現象,作者從多個層面比較了兩者之間的差別,並著重討論了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組織定位問題(包括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和目標定位)。

在以上3、4、5三章的研究基礎上,第6章“中國農業產業組織協調互動機制研究:一個新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將進入農業產業組織制度變遷以及不同產業組織之間相互關係的具體分析。在此,作者採納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即以交易成本作為研究的分析工具。本章首先對交易成本理論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的幾個主要文獻進行了回顧、比較和總結,並指出這一理論中四個假設前提(有限理性、機會主義、小數交易和不確定性)及其分析框架存在著嚴重的缺陷與不足。在充分借鑑社會學中有關組織理論的有關研究成果,並綜合利用前面幾章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作者對組織內外部的重要影響因素作出了深入分析,進而提出了一個動態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為了檢驗該理論的解釋力和有效性,作者又根據這個理論分析框架,推導出一個農業產業組織協調互動的分析模型,並運用該模型來分析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中的若干現象和現實問題。經驗驗證表明,這個理論分析框架,至少在農業產業組織的分析上,比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基礎研究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組織的本質和運行,而理論最終還是需要回到現實中去,以解決特定的現實問題。組織生態學理論指出,在組織發展初期,合法性是組織能否取得快速發展的一個最重要因素。為此,第7章“中國農業產業組織面臨的危機及規制政策研究:一個基於社會學合法性視角的分析”,作者從新制度社會學的合法性視角分析了當前我國農業產業組織所面臨的制度環境。分析表明,近20年我國農業產業組織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速的發展,主要是因為具有較強_的行政合法性和政府合法性。然而,抑制它們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則在於缺乏社會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基於此,作者提出應加快農業產業組織的規則衝突救濟機制建設和農業產業組織監督體系的構建。

第8章“國外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模式的比較:經驗及啟示”,作者深入分析和比較了美國、德國和日本這三個典型已開發國家的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模式。該研究不僅為理論研究提供大量的實證經驗,同時也為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帶來了若干有益的啟示。

第9章“簡要結論與研究展望”,作者歸納和總結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觀點,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同時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以及有待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方向。

在本書撰寫初期,由於理論界對“公司+農戶”、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研究成果已經比較多,而有關農業(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因此作者曾一度專門研究了農業(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組織特性、發展戰略和具體策略等問題。其中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融入以上內容,但考慮到行文的緊湊和內容的平衡,本書把兩個專題研究成果放在附錄當中。附錄一根據美國著名社會學家Scott教授在《組織理論》一書中所歸納的組織研究最為關注的三個分析層次,即社會心理層次、結構分析層次和生態層次,對我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狀況進行了實證研究。附錄二在全面闡述當前加快培育和發展我國農業行業協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礎上,充分借鑑美、德、日、韓等已開發國家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國情,從六個方面提出了建立農業行業協會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方案。

·查看全部>>

作者簡介

胡劍鋒,男,1965年出生,浙江永康人,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現為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浙江省高等學校創新團隊“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研究”負責人,浙江省省屬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區域經濟學”方向帶頭人。浙江省新世紀151人才工程培養人員,浙江理工大學教學名師,同時兼任浙江省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學會副會長、浙江省企業管理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高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社會科學聯合會理事、浙江理工大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等。主要從事產業組織及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浙江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省部級項目15項,地方政府和企業委託項目12項;在《管理世界》、《中國農村經濟》、《中國經濟問題》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90餘篇;有關成果分別獲浙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獎等。

·查看全部>>

目錄

目錄

圖目錄

表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2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研究的理論回顧及其評述

1.2.1 研究文獻的簡要回顧

1.2.2 對現有文獻的幾點評述

1.3 主要觀點與研究內容

1.3.1 本書的主要觀點

1.3.2 研究目標與內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一種比較理論分析方法

1.5 研究技術路線

1.6 本書特色與創新之處

1.6.1 研究特色

1.6.2 創新之處

第2章 組織理論的歷史回顧:三個視角理論的比較分析

2.1 經濟學視角組織理論的發展演變

2.1.1 新古典經濟學對組織問題研究的偏離及原因

2.1.2 代理理論對組織問題的分析思路

2.1.3 交易成本經濟學的發展淵源及其理論構架

2.1.4 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對組織研究的貢獻

2.1.5 對組織經濟學的簡要總結

2.2 社會學視角組織理論的發展回顧

2.2.1 組織社會學研究的序曲

2.2.2 組織研究的兩個黃金時期

2.2.3 組織社會學研究面臨的挑戰和發展

2.3 管理學視角組織理論的歷史沿革

2.3.1 從古典管理理論到組織行為理論

2.3.2 從管理科學理論到決策行為理論

2.3.3 現代組織管理理論叢林的產生

2.4 三個視角組織理論的比較分析

2.4.1 不同視角組織理論的區別

2.4.2 三個視角組織理論的相互交融

第3章 中國農業組織的產生原因:基於效率機制的四種解釋邏輯的比較分析

3.1 中國農業組織制度的發展回顧

3.1.1 從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

3.1.2 從高級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3.1.3 從家庭經濟的確立到農業產業組織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3.2 四種解釋邏輯及其對中國農業組織的解釋辦

3.2.1 基於規模經濟的一種解釋邏輯

3.2.2 基於交易成本的一種解釋邏輯

3.2.3 基於分工經濟的一種解釋邏輯

3.2.4 基於信息處理效率盼二種解釋邏輯

3.3 四種解釋邏輯的比較分析及其啟示

第4章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演進原因的解釋:基於制度環境的四種分析方法的比較

4.1 兩種制度變遷理論及其比較

4.1.1 新制度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的發展回顧

4.1.2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視角的制度變遷理論

4.1.3 兩種制度變遷理論的比較

4.2 兩種制度變遷理論的實證分析

4.2.1 中國農民:經濟人還是社會人

4.2.2 變遷主體:一生產關係還是企業家

4.2.3 績效標準:生產力還是交易成本

4.2.4 本節小結

4.3 一個值得關注的理論研究動態:組織演化理論的發展

4.3.1 演化經濟學:一個新的經濟學研究範式

4.3.2 組織生態學:一個跨越經濟學和社會學的分析方法

4.3.3 兩個組織演化理論的比較分析

4.4 四種制度環境分析方法比較所帶來的啟示

第5章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分類研究:組織特性、組織定位與分類方法的比較

5.1 經濟學、管理學和社會學的組織分類方法比較

5.1.1 組織經濟學的分類方法

5.1.2 組織管理學的分類方法

5.1.3 組織社會學的分類方法

5.1.4 總結與比較

5.2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現有分類方法及比較

5.2.1 我國社會組織的管理分類

5.2.2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研究分類

5.2.3 現有分類方法存在的問題

5.3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與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特I生比較

5.3.1 市場組織還是非市場組織

5.3.2 營利組織還是非營利組織

5.3.3 經濟組織還是社團組織

5.4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組織定位

5.4.1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角色定位

5.4.2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功能定位

5.4.3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目標定位

5.5 本章小結

第6章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協調互動機制研究:一個新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及套用

6.1 威廉姆森組織理論的主要貢獻及其所面臨的質疑

6.1.1 基於信息阻滯下的市場與企業轉化研究

6.1.2 基於不同行為假設下的組織制度選擇

6.1.3 基於契約視角下的組織治理成本比較

6.1.4 威廉姆森組織理論所面臨的諸多質疑

6.2 一個新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框架的構建

6.2.1 重新審視威廉姆森組織理論的分析框架

6.2.2 一個交易成本理論分析的新思路

6.2.3 交易成本主要分析維度的確定及其分析框架的構建

6.3 推導:農業產業組織演進及協調互動機制分析模型

6.3.1 五種基本治理模式的比較

6.3.2 四種典型農業產業組織的交易成本分析

6.3.3 模型的基本含義

6.4 套用:理論對農業產業組織的解釋力

6.4.1 理論與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發展軌跡的契合性

6.4.2 對已開發國家農業合作社制度變遷的理論解釋

6.5 拓展:理論對縱向一體化及企業邊界的新解釋

6.5.1 對企業縱向一體化的新解釋

6.5.2 對企業邊界的新解釋

6.6 本章小結

第7章 中國農業產業組織的制度環境及規制政策研究:一個基於社會學合法性機制的分析

7.1 新制度社會學的合法性理論

7.1.1 理論的產生背景:組織趨同現象

7.1.2 新制度社會學的分析思路

7.1.3 合法性機制的解釋邏輯

7.2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所處的制度環境及其合法性問題

7.2.1 我國公民社會制度環境的主要特徵

7.2.2 我國社團組織管理的相關法律制度體系

7.2.3 我國農業產業組織面臨的合法性危機

7.3 農業產業組織的規則衝突解決機制:以農產品行業協會為例

7.3.1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法律關係分析

7.3.2 農產品行業協會規則衝突救濟機制

7.4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監督體系構建

7.4.1 農產品行業協會監督機制的調整對象

7.4.2 農產品行業協會的三個監督機制

7.5 本章小結

第8章 已開發國家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模式:基於美、德、日三國的比較及啟示

8.1 美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模式

8.1.1 美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歷史

8.1.2 美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特點及其經驗

8.1.3 美國政府對農業產業組織的監管

8.2 德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模式

8.2.1 德國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狀況

8.2.2 德國農業的組織形式及其體系

8.2.3 德國政府對農業產業組織的立法與監管

8.3 日本農業產業組織的發展模式

8.3.1 日本農協發展的歷史貢獻

8.3.2 日本農協的組織體系及其結構

8.3.3 日本農協的特點及改革趨勢

8.3.4 日本政府對農協的監管

8.4 三種農業產業組織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

8.4.1 農業產業組織發展路徑的比較

8.4.2 農業產業組織形式與功能的比較

8.4.3 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比較-...

8.5 國外農業產業組織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8.5.1 組織創新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8.5.2 組織形式多元化是我國農業產業組織創新的必然選擇

8.5.3 制度和政策引導是農業產業組織健康發展盼關鍵

8.5.4 組織之間協調互動是有效發揮農業產業組織功能的重點

第9章 結論與展望

9.1 基本結論

9.2 政策建議

9.3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中國農產品行業協會發展狀況的社會學研究——以浙江福建為例

附錄二:建立我國農業行業協會的思路與方案研究

後記

·收起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